简介:文章从多元认知的角度讨论如何看待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的问题。我们将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经摄像观察再转为文字,历时3年。摄像记录包括从短时记忆(看字写字)到长时记忆(心理词汇的提取)的汉字书写过程。观察发现每个留学生都有与中国人不同的汉字书写方式,但这种方式不影响最后的汉字成品正确,也不影响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来看待这种书写方式?文章提出:从多元认知的角度来客观分析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承认其学习过程的差异,并且呼吁对外汉语研究者和教师应该首先具备接受和包容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学习过程差异的心态,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留学生的书写习惯或方式,而不是按传统习惯将此界定为“错误”并加以细致的纠正。
简介:人们习惯上所说的“敷演戏曲”一语,来自“敷演”佛经、“敷演”话文。本文从这一线索出发,借助於文献与文物资料,揭示出我国戏剧史上存在一个从讲经到讲唱再到杂据扮演的演进过程。敦煌变文讲唱,是敷演佛经典敷演戏曲的中间形态,而北宋的目连戏,则是一种比变文更加接近戏曲的艺术形式,称“《目连经》、《救母》杂剧”。金元杂剧曾经有过“坐扮演”、“立扮演”的演出方式。其时演员一律面向观众,主角居中,面部表情多、形体动作少。配角在完成某一表情或动作後立即收住,呆在原地,意味着暂时退出脚色,以便突出主角的歌唱或表演。说法(歌唱)者与现身(表演)者有分有合,这是从讲经、讲唱演化而来的迹象,也是金元杂剧表演的基本特徵。这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个被忽略了的环节。认识这一环节,对於正确评价我国戏曲表演的虚拟性,亦可提供有益的帮助。
简介:在制定过程中,有些问题被反复提到,甚至贯穿始终,如:语言文字有没有必要立法、关于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定义问题、关于语言文字的使用所涉及的内容以及关于外语、外文的使用问题等,文章试图说明语言文字立法过程中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以及立法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简介:<正>从在我国留学的外籍学生来看,朝鲜学生学习中文同欧洲学生比起来,困难要少得多。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汉字词汇,学会说很多话。学习一年就可以用中文写出两、三千字的文章。这是因为现代朝鲜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它们的读音也和汉语的古音相近似。这固然是朝鲜学生学习汉语的有利条件,但也给他们造成一定的不利因素。因为一个外国人在学习与本民族语言差别比较大的音素时,虽然有些困难,但一经准确掌握后,就能逐渐巩固。而学习那些与本民族语相似的音素时,很自然地就要受到本民族语言的干扰,反而不容易读准,反而成了难点。例如:“为了”wile常常读成yle。很明显,这是受了朝鲜语的影响。又如“我们”wmen,学生读成“wmen”,“天安门”tinnmn读成“tinnmen”就是把朝鲜语的“门”(mun)代替了汉语的“门”(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