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格列佛游记》是18世纪英国伟大的讽刺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首先,它是讽喻体小说,运用了对比、影射、反语、夸张、滑稽模仿等讽刺手法.此外,小说中的讽刺语气也各不相同,有诙谐、嘲讽、揭露和漫骂等,斯威夫特的讽刺作品在继承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标签: 《格列佛游记》 讽刺艺术 英国 斯威夫特 小说 夸张
  • 简介:《西游记》的主题是“金丹大道”——这是明清时大多数《西游记》研究者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李安纲先生重提这一观点,遭到了不少学者的反驳。文章试图通过辨析《西游记》中的“佛教”、“心学”、“游戏笔墨”等关键性问题,澄清以往学者对《西游记》的误解以证明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 标签: 《西游记》 '金丹大道 主题
  • 简介:郁达夫的游记创作,断断续续地伸延了近二十年。虽然,风格上前后有了一定的差异,但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都是一贯的,即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毫无疑问,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必然要带上作家的主观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作家的主观因素在作品中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郁达夫游记中的主观色彩,表现得比一般人的作品都来得浓烈和清晰,并且贯穿着他的整个游记,从而形成了他游记的一个显著创作特征。

  • 标签: 情绪化 日记体 景物描写 自然景物 东天目山 客观景物
  • 简介: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界对其诗歌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对其游记关注较少。徐志摩的游记独具特色,诗意化的自然观,对自然的率性抒写,营造了诗化的自然情境,给人以心灵的润泽与启悟。

  • 标签: 徐志摩 游记 自然诗境
  • 简介:毋庸置疑,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对于《格列佛游记》的品评,鲜有人从女性主义视角阐发、分析格列佛的人物个性。作者透过文本分析,认为格列佛具有“厌女症”情结,并认为格列佛描述的女性形象有《圣经》中女性夏娃形象的影子。本文为阐释格列佛的“厌女症”情结,详细分析了《格列佛游记》中女性的功能价值和贬损形象,为读者了解格列佛的性格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 标签: 《格列佛游记》 厌女症 女性主义批评
  • 简介:小说《西游记》中的情节、语句与《五灯会元》中的禅宗话头存在诸多关合之处,揭示二者的关系,可以透过文本的表层对小说中睿智、幽默的话语以及看似无味的情节有更深入的理解。针对《西游记》宗教文本的复杂性应摒弃"原路返回"的阐释思路,采取"有限度"的、更加灵活的"互文"读解方式,"于其变化横生之处引而申之",从而对小说宗教文本有更通达的认识。

  • 标签: 西游记 五灯会元 宗教文本 互文
  • 简介:中国古代游记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蕴,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是其重要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游历大好河山时流露出的不仅有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关爱生命的思想,也具有回归自然、融入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代游记中环境伦理思想文本呈现途径有:追寻自然的精神价值,谴责破坏自然行为.崇尚“天人合一”精神。

  • 标签: 中国古代 游记 环境伦理
  • 简介:刘基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人,散文创作成就大,其山水游记篇目不多,以羁管绍兴所作一组“绍兴八记”为优,在充斥着浮艳之风的元末文坛中别具一格。作品中体现出的形神兼备、意境幽美,颇有柳州之意;平淡自然、由理入情,语言质朴、不乏明丽,又具宋代风采。而这些文学风格的形成主要与刘基理气并重的散文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山水的向往及工诗善画密切相关,正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成就了刘基的山水游记——《刘基文集》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对后世尤其是明代复古运动影响深远。

  • 标签: 刘基 “绍兴八记” 唐宋之风
  • 简介:<正>从文学角度看:柳宗元的山水诗和游记是柳集中的精华所在。这些诗文在艺术上有一个共同、又非常突出之点:都表现了一种外在的宁静境界。探讨作者表现这样境界的技法,研究作者为什么那么殷勤地表现这样境界,对欣赏该类作品,认识柳宗元的人生观或者有所帮助。(一)以‘动’示‘静’,表现外在的宁静境界‘动’和‘静’本来相依而存在。只有在静的环境,‘动’才显示出来;反之,‘静’并无踪迹可寻,只有通过‘动’,才感觉到它

  • 标签: 柳宗元 游记 静境 山水诗文 “动” 永州
  • 简介:中国方志和游记的概念及内涵,历来有所不同。我国台湾地区因其开发时间晚、赴台手段少等特殊原因,造成了台湾方志和台湾游记间界限的模糊,赋予了清代台湾游记“类方志”的内涵。台湾游记的阶段性特点极为分明,其中尤以清前中期为典型。康雍时期台湾游记有了较大发展,并形成了朴实简明的记叙风格;乾嘉时期台湾游记注重局部观察,并有本土化趋势;道光时期,台湾游记在清朝整体学术氛围的影响下逐渐走向衰落。

  • 标签: 方志学 清前中期 台湾游记
  • 简介:日本僧人圆仁所著嵌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了他在中国游历九年多所见闻的唐代社会生活,节日习俗是其中的一个侧面。该书所记载的节日有除夕、元旦、元宵节、立春、寒食节、清明节、三月三、五月节、中元节、立秋、冬至等。他还将中国节日与日本节日加以比较。他对新罗侨民八月十五节的记述尤为引人注意,并引起了中秋节源头之争。所记节日生活都是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亲身见闻,真实可信,细节丰富,是研究唐代节日民俗的珍贵资料。

  • 标签: 圆仁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唐代 节日
  • 简介:<正>虽然研究者早已有关于"(早期)游记汉学"、"传教士汉学"与"学院汉学"的分期概括,但至少从字面上来说,这三大分期与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未严丝合缝:譬如到了近代,传教士或非传教士的西人撰写的中国游记也为数不少,这自然也是近代汉学的一部分。游记这一形式,虽然比不上学院派汉学研究的专业与深度,然而即使走马观花,也是具体意义上的"中国形

  • 标签: 中国城市 汉学研究 施美夫 通商口岸 沿海城市 厦门城
  • 简介:从叙事学角度来看,与有很强的可比性.二者均采用"以幻为真"的叙事范型,均以游历为主线来连缀多个故事.二者的差异是:运用了多角度转换的叙述方式;则带有说书人口叙性特征,叙述方式局限于全知式.二者的差异与中西诗学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

  • 标签: 叙事 视角
  • 简介:数字七作为一个受到世界各民族普遍尊崇的神秘数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学上的母题意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七还不能说是圣数。在《西游记》中,“七子”模式也并非主导模式,而且“七子”模式的组合也并非都是“一”与“六”的对立统一模式,还有“三”与“四”和“二”与“五”两对模式。

  • 标签: 数字“七” 文化学 《西游记》 “七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