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3 个结果
  • 简介:咏史(其一)[晋]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束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业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 标签: 哲理诗 冯公 李白 大鹏 中国古代 李邕
  • 简介:历代儒家大师非常重视对人性和人的心理规律的探讨,在他们浩如烟海的著述中留下了丰富的心理学宝藏。为了建构中国化的本土心理学以及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对这些宝藏进行挖掘和整理?

  • 标签: 儒家 心理学思想 中庸之道
  • 作者: 王贵宝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1-06-16
  •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6期
  • 机构: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既要强调厚重传统,又要借鉴日新的理论,同时面临课时压缩的现实。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近五年,我尝试在授课中增加学生专题讲解环节:首先,在总体上对学生提出格式要求,进行文献检索和写作方法指导;其次,每次安排任务时再给出若干选题参考。从学生学习成绩和反馈意见来看,效果显著。
  • 简介:喻本伐在《教育与经济》2006年第4期撰文指出,学田制是中国为学校教育提供办学经费的一种特殊方式,与其他教育经费的划拨和筹措存在着明显殊异,对地方官学和书院的办理影响甚大。在学田制创立以前,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通常称之为“岁赐钱”或“赡学钱”。

  • 标签: 办学经费 中国古代 学田制 地方官学 政府拨款 学校教育
  • 简介:社学是元、明、清三代在广大乡村设立的学校,是古代乡村开展成人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社学在古代乡村教育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现代的农村教育也仍然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 标签: 社学 古代乡村教育 现代农村教育
  • 简介:杂字与“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两类并行的识字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两者相辅而成,它们不但在封建社会流传广泛,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了许多改编、新编之作,为我国识字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探讨了杂字与“三百千”这两类识字教材在语言表达、内容重点、流传区域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 标签: 杂字 三百千 识字教材
  • 简介:卢卡斯认为,逻辑是全世界通用的东西,墨家逻辑、亚里士多德逻辑都是同一个逻辑.但是中国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墨家逻辑及中国逻辑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路径,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同时,伦理和政治等文化方面的因素,阻碍了墨家逻辑及中国逻辑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墨家逻辑 中国逻辑 语言
  • 简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在多民族教育政策方面都进行了承前启后的有益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模式,即:“德化怀柔、协和万邦”是政策的基本理念,是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点;“一核多元,中和位育”是总的实践原则,具体实践原则有:核心辐射,边缘内附;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多元互动,相互学习。这一模式反映了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对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有历史借鉴意义,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也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标签: 中国 古代 民族 教育政策 文化模式
  • 作者: 黄玉斌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3-01-11
  • 出处:《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3年第1期
  • 机构:[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诗词似颗颗璀璨的明珠,光耀星宇,传颂久远。古代诗人们将生活中的欢乐和悲伤,焦虑和期待,思念和追忆,通过意象,写入诗篇,融入情里。那种情感,那种心理,我们今天读来,仍然感到是那样的刻骨铭心、魂牵梦萦,怦然心动。透过古代景物诗词,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和场景,似乎又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 简介:“讽诵”是我国古代汉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它广泛而长期的流传和应用,除受读物条件限制和封建统治者的“奖”、“禁”外,主要还是因为它在汉语文教学上的适用性、高效性,而适用性、高效性则源于汉语的非形态性和汉字的表意性。它是数千年来汉语文教学经验的结晶,是教学汉语文规律的反映。今天,我们教的、学的仍是汉语文,“讽诵”仍然应该是它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讽诵,是违背汉语文教学规律的。

  • 标签: 讽诵 汉语文教学 汉语汉字特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通过对古代楚辞研究著述者籍里分布情况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了它们存在着地域失衡和时代失衡的问题;结合对中国历史、楚辞学史的考察,我们认为,文化中心、特定的经济背景和独特的文化传承等因素造成了楚辞著述者籍里即楚辞研究的地域失衡状态;社会鼎革前后的特定事实、封建朝廷的统治政策、文化政策的鼓煽和学风裹挟是造成楚辞研究时代失衡的重要因素。由此,揭示了楚辞研究的不平衡性规律。

  • 标签: 楚辞 著述者籍里 失衡 状况 地域 时代
  • 简介:古代文学是大学本科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名称通常为"中国文学史"或"中国文学简史"。该课程立足于文学本身,并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方面对古代文学作品及作家进行考察和论述。文艺创作做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其对象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重点则是人类的精神生活现象。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更是人自我完善、自我完成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古代文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结合文学自身的特点,以期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若干思路和建议。

  • 标签: 理性精神 进取精神 中和中庸 人文素质教育
  • 简介:中国教育的全面兴盛是从西周开始的,而周前的教育特别是上古教育的状况及其观念却难以把握,导致了许多教育思想在源头上的模糊不清。其实生存技艺的传授是每个民族教育的共同主题,而中国上古的教育除“生存教育”外,还肩负着“祭祀与养老”的任务,因而形成了中国教育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伦理性特征。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一直重视“礼”与“德”的教化。尧舜时期,逐步形成了“德化育民”的政教观念。

  • 标签: 生存教育 养老 祭祀
  • 简介:中国教育的主体就是儒学教育,儒家思想与古代教育实施应是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然而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等各个主要方面,儒家的主张与古代传统教育制度又多有碰撞而难以充分贯彻。儒家教育理念与封建教育制度存在矛盾的原因,体现在人才标准、用人取向、选才的目的和方式以及对教学的导向等方面。儒家推崇道德至上、修身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古代教育服务于选士(即选拔官员后备队伍)及士人学而优则仕的学习动因之间所导致的矛盾,一是表现在处理学与仕、修己与治人的关系上,二是表现在处理德与才、学问与举业的取向上,三是表现在因材施教、启发思维与整齐划一、熟读死记的对立上,四是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变质上。

  • 标签: 儒家 教育理念 古代教育制度 矛盾 理想 现实
  • 简介: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形象浓缩,是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促进着中华民族艺术的繁衍和文明历史的延续。中国绘画是哲学的、文学的,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气韵、意境、格调和趣味,它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内涵。中国绘画美学先后接受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形成了以道、艺、性、情、气韵、笔墨、造化等范畴的重内美的绘画美学思想。概括中国绘画美学特点如下:以笔墨和线进行造型;画面比例不受限制,画家根据描绘对象的不同可以调整画幅比例;画面可以不画背景,留有大量空白,展示虚实变化;画面具有流动的视觉空间意识;心象类色,随类赋彩:重写意和表现;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而成为互相补充、互相作用的综合艺术。

  • 标签: 中国绘画 美学思想 美学史 民族文明 中国传统绘画 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