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和谐者,配合适当、协调之谓也。它体现了生活、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语文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尤其需要适当、协调的配合。加之,它所使用的教材有百分之七十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有很大的美好价值,这就使语文课与审美教育有了不解之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艺形象的人情人理、动人心弦的完整分析,开启学生心智的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的多样统一的教学艺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的自然流动与不断升华,这一切,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简介:〕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互动观,认为只有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种生命活力的源泉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简介:西方的阐释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随着阐释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从阐释学萌芽时期的“局部阐释循环”理论到古典阐释学阶段的“一般阐释循环”理论再到现代阐释学时期的“哲学阐释循环”理论,其基本内容也从文本内部的阐释循环发展为理解与生命的阐释循环再发展为存在的阐释循环,它们各不相同,但又有着承继性。萌芽时期的“局部阐释循环”,主要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提出了圣经自解原则,圣经阐释学才出现了初步的阐释循环。古典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是施莱尔马赫,他把消除误解、恢复作者原意,视为解释学存在的依据,还停留在经验主义哲学上。至狄尔泰,
简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常被教师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情感在认知活动的启动、维持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认知教育需要情感教育的配合和促进。教师应转变观念,着眼发展,协调教学内容,加强情感教育。
简介:翻译即是一种文化建构。在文化翻译框架下,本文探讨中华典籍《论语》中核心概念“仁”的翻译现象。第一层面观察该词在汉语中的历史轨迹,把握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涵义,第二层面探讨语际翻译,考察相应译文在目的语中的意义重构,以探讨典籍翻译的本质和意义。典籍诠释与英译有利于从不同角度挖掘和传播中华文化精髓,使译语读者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这无疑对中国典籍翻译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简介: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教化哲学,是人生命、生活意义的体验和兴发之学。先秦儒家的世界观是天人一体,世界是以己身为中心的意义世界,而不是外在的客观物质世界。人的一生,正是在意义的不断体验和兴发中,成就意义的自我和意义的世界;意义发生和形成的本源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感应原理,对人而言,则是通过“学”,在感通万物的同时,感通和彰显自我的本性,从而形成意义的真实体验,并由此兴发个体自我生命、生活的意义感;先秦儒家教化哲学以意义的永恒完成了对人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但其核心则是意义的当下生发与体验,即在日用伦常中当下兴发生命、生活的意义;意义的传达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以体验兴发体验,以意义兴发意义,以个体的自我兴发而兴发他人。《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语,正是先秦儒家教化哲学义理与精神的生动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