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艺术批评的发展得益于批评家的贡献。从目前中国批评家的构成结构上看,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的批评家。第一种类型可称为官方主流体制内的批评家(主要指美协,以及国家各级美术机构的批评家);第二类是身处美术学院的批评家(也包括综合性大学艺术、人文社科研究机构里的批评家);第三类是体制外或在野的批评家,即从事独立批评的人;第四类是在艺术网站、画廊、艺术杂志、民营美术馆、艺术基金会等相关艺术机构工作的批评家。尽管这四类批评家所从事的工作与美术创作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但由于批评家所属阵营的不同,因此就决定了他们在从事批评活动时,所持的批评立场,采用的批评
简介:摘要 在我们需要评判或是欣赏一件艺术品的时候,我们面临决定采用何种标准来评判的问题: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和标准去评定及欣赏一件艺术品?应该对所有艺术品采用同一种评判标准吗?审美上称得上美的作品就是好的,高雅的吗?每个人对于艺术的看法受统一的吗?又是出于什么原因统一或是有差异的呢?本论文对此做出的结论是:对于当代艺术的评定与欣赏是没有一个完全标准的规则,基于社会生活中众多的差异性,评定和欣赏态度也有着不同的标准,因此我们应该在观看一件艺术品时多去思考,找到多种观看的角度,这样才能真正的欣赏当代艺术,理解当代艺术也是在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
简介:<正>直到今天,艺术本体论——或者叫艺术的形而上学研究——仍然是不少批评家的工作主题,他们坚信人的精神性是如此地重要,否则艺术,更不用说人的价值将无从谈起。的确,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年轻艺术家有了机会去重新理解人的思想、人性以及人的价值,他们将之前"文革"在思想上的专制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一个在"文革"期间惯用的词汇。上世纪80年代被概括为"思想解放"的年代,思想、观念是如此的重要,没有对西方思想著作的大量阅读,没有重新去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自然没有后面三十年的创造。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人大致同意这个道理,他们对上世纪70、80、90年代之间的差异有体验性的比较,即便对于那些出生于上世纪30、40年代的人来说,如果他们是历史的研究者,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