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北京图书馆新馆门厅里,一组紫砂陶雕壁画分外引人注目:正门楣中手执斧凿的盘古、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四目灵光的仓颉代表中华民族的远祖,暗示着哲学、科学与文化的初始。两侧壁面上,右边描绘了苦思的司马迁、悲愤的屈原、刻字的毕升、观星的张衡、采药的李时珍以及乐使舞女,象征着史学、文学、印刷、科学、医学和艺术。左侧描绘了讲学的孔子、捧简的老子、乘车的管仲、负经的玄奘、演阵
简介:为什么在夏天里常会感到口渴呢?因为夏天的气温较高,只要我们稍微活动一下.立刻就会汗流浃背,这时身体会发出讯号:缺水了,快点补充水分!
简介:邢台市南沿有条七里河。家居河边,对七里河并不陌生。儿童时代,我常在河边放牧割草,到河里游泳戏水,捕鱼捞虾,真可谓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桥一闸。但它为什么叫“七里河”,却是我多年心中的一个谜,或许也有人同我一样,不知这一名字的来由。
简介:<正>《活在别人的历史里》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李菁2010年最新推出的历史文集,由著名媒体人曹景行推荐作序。这本书全新披露"四大家族"历史隐情,以及蒋介石日记开放的台前幕后;探秘"九一八"前夜的张学良,和其在台湾的幽居岁月;追寻重返大陆后的"宋氏家族"的命运。首次还原"攻占总统府"的历史瞬
简介:时下,“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各种各样的捐资助学活动的目的是希望不让一个学龄孩子失学,体现了党和社会对下一代的关爱。然而国家义务教育体制的建立与实施却需要很多条件作保证,并非仅凭一两个慈善组织就能救助所有失学儿童。翻阅旧时慈善机构档案,发现上个世纪40年代在天津也有类似的组织,并且它的原本良好的初衷因没有实施的保障而落空,虽是轰轰烈烈一场,其结果却没有多少人得到真正的帮助。
简介:一张用鲜血写就的契约,是谁对谁的承诺?一件准备捐献的旧棉袄内竟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不是什么悬疑、侦探故事,也不仅仅是某个人的传奇故事,这是一段历史,一段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遗忘的历史,而这段历史的书写者们更应该被我们铭记.
简介:也许是冥冥之中一种机缘和巧合,黄万里一生的命运都和与他同姓的那条不到万里也有好几千里的黄河息息相关.当年他放弃铁路桥梁工程师的优厚待遇,出国改学水利,是因为1933年黄河多处决口,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他"听说黄河是最难治理的,便立志学水利治黄河".1947年在甘肃水利局长任上,他已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1950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黄河水利委员会,黄万里也参加了.此后为黄河治理,为三门峡大坝,黄万里倾注了大量心血.
简介:在天津市南开区东北部原府署街上有一条小胡同.名为鲍公祠胡同.顾名思义.这里曾有一座祠堂.名叫“鲍公祠”。实际上.这座祠堂是明代天津人民为天津兵备副使毛恺修建的生祠.名为“报功祠”.后讹传为“鲍公祠”。如今这座祠堂早已消失.而毛恺其人其事.也逐渐湮没无闻了.
简介:南京党史办公室里保存着一只黑色的公文包,已经有好多年了,办公室的老人大都已经退休.渐渐地,知道它来历的人越来越少。因为皮包太旧太旧了.办公室搬家时,有人都想把它扔了.幸好有一位上了点年纪的人看见了.说这好像是当年大军渡江时.地下情报员把国民党江防图送来时用的那只皮包,是革命文物不能丢.
简介:余共鸣局长从事档案工作已经16年了,16年来,他为民理档、视档如宝、点"档"成金、廉洁从"档",成了故纸堆里的掘宝人.
简介:1937年淞沪会战后期的嘉善阻击战,是浙江抗战史上规模最大最激烈的战斗,在浙江抗战史上写下了辉煌而悲壮的一页。但是,由于战争发生时嘉善县地方政府撤退和百姓外逃,加上戎马倥偬、政权更替,所以这一事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不为人们所知。上世纪80年代末,嘉善县因编纂新《嘉善县志》的需要,派人到江浙沪三地的档案馆、图书馆查找关于嘉善抗战的资料。
简介:潘念慈,男。1918年11月出生在綦江县万兴乡太公山万家坝(现属古南镇)。其父亲潘志寰是上世纪20年代的中共地下党员。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潘念慈继承父亲的遗志,于1938年7月经重庆、成都、西安,奔向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同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旬邑镇分校、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先后在中央医院任指导员。管理科副科长、总务处长,第一后方医院办公室主任、副院长、院长。
简介:1937年12月13日攻陷南京以后,日本军方大本营和整个内阁认为日军已取得最后胜利,中国彻底战败。于是他们摆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等着中国政府向大日本天皇乞降。
简介:<正>中国的很多知名大学总是脱不了"混血"的历史牵绊,譬如北大的燕园格调,南大的金陵大学背景,同济"德文医学堂"的前身,广东的中山大学则是岭南大学与原中山大学的结合。与北大同燕大的关系相若,现在中山大学的校址即是原岭南大学所在的康乐园,校园以红砖建筑为主体,绿树红瓦,夹以宽广的草坪,颇有些美国南方大学的风范。事实上,岭南大学确为美国基督教会创建,广东省档案馆馆藏的一份民国六年(1917年)
简介:蒋百里,名方震,晚号澹宁,笔名飞生、余一,浙江海宁人,光绪八年(1882年)农历九月初二出生。蒋百里13岁时父亲亡故,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庭生活困苦。其时蒋百里的叔父蒋世一延请老秀才倪勤叔给自己的孩子授业。喜欢读书的蒋百里经常溜到书房里去听讲,倪勤叔见他聪慧,顿生爱才之心,知道他家境清寒,分文不收,从此从倪勤叔读书,学习诗文。1898年,戊戌变法,16岁的蒋百里考中秀才。
简介:这几张照片上的地契,收藏在丰台区芦沟桥乡周庄子村。其中有些地契距今已100多年了。这在一些国家档案馆里并不新鲜,但在一个小小的村里保存下来,确不多见。岁月流逝,人去物在。它们是如何流传至今,其中详情已无从追溯。不过把它们从废纸里捡回来,还有一段小“插曲”呢!1984年的一天,芦沟桥乡档案员杨淑琴吃过早饭就动身向周庄子村赶去。这天,她约好和村里的兼职档案员一起对“文革”以来积存的文件材料进
简介:3月20日,是伊拉克战争爆发4周年纪念日,从16日晚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大教堂中的一场反战集会开始,全球大规模反战抗议活动就拉开了序幕。
简介:时光流转,转眼来到档案馆已六年。这六年,在点滴工作中触摸档案、感知档案、体会档案、认识档案。六年的积累,我已从一个档案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一个拨开迷雾的档案工作者,并深深被它所释放出来的魅力所打动,它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简介:“史迪威事件”作为直接影响到抗战后期中美关系演变的重大事件,历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有关的著述颇多。本文则拟从蒋介石的日记出发,参照其他相关史料,勾勒蒋介石本人对史迪威使华态度之嬗变过程,并探究其缘由。
简介:中国历史上,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对长城进行了修筑,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修建的长城长度都超过了5000千米。
看北图新馆陶雕壁画想起的
身体里的水
趣话七里河
活在别人的档案里——读《活在别人的历史里》有感
畸形社会里的慈善组织
藏在棉袄里的抗日秘密
黄万里与黄河治理
鲍公祠里忆毛公
密取千里江防图
故纸堆里掘宝人
档案里的嘉善阻击战
在野战医院战斗的日子里
蒋百里游说意、德内幕
故纸堆里的岭大岁月
蒋百里的爱国人生
“破烂”堆里拾回的“宝”
孩子的眼睛里应该是天堂
故纸堆里那些“小确幸”
“史迪威事件”里的蒋介石——解读《蒋介石日记》
长城的秘密 横亘万里的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