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06年7月17日上午,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法院就陈世勤、郭妮“非法侵入住宅”一案做出一审判决。陈世勤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郭妮被判处拘役4个月,缓刑6个月。两被告人共同赔偿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粱远长、李家萍各项损失1730元。陈世勤、郭妮没有对此判决提起
简介:
简介:当地时间3月26日晚,3名巴黎便衣警察到巴黎19区一户中国人家出警,屋内一名56岁华人男子被击毙,引发华裔群体前所未有的愤怒。
简介:湖南浏阳市出台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设立新闻发布四级应急响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事发后'力争第一时间发布',对恶意阻挠记者采访的要追究事发单位及事发地政府领导的责任。突发公共事件'力争第一时间发布',让公众知情、让媒体'说话',浏阳市的制度设计是保障公众知情权、新闻监督权的有益举措,反映出政府的开明
简介:<正>洛杉矶警察打人,法院审判无罪,但因当时有人拍下了录相带,有录相带作证,人们对法院判警察无罪不满,就引发暴乱。拍这录相带的人佐治·何利地却很希望未发生过此事。32岁的何利地不但因为引起暴乱死了58人而很内疚,也因他自己的生活变得非常烦恼。那录相带在1991年3月在电视台放出了之后,何利地发生了下列的事件:
简介: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的高速发展,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将新闻同受众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新闻媒体手中的传播权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信息媒体传播权间的利害冲突也呈现激增的趋势。从众多冲突性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都是以媒体败诉告终。我国目前并没有正式颁布新闻法,也没有其他法律对公众人物进行界定,也没有相关法律区分到底什么是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什么是普通人的名誉权。一旦有信息媒体传播权与公众人物
简介:体育节目具有很强的冲突性和竞争性,最富有感染力,因此,体育节目,尤其是重大国际比赛,是各国电视台争夺收视率的焦点.今天,大型赛事已经演变成重要的媒介事件,每次大赛之前,媒体就早早地投入到竞争中,他们不惜出高价争夺电视转播权,以便垄断体育比赛信息.
简介: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记者在履行其工作职责的过程中,时常会受到一些阻碍,甚至会受到人身伤害,成为依法治国建设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新闻媒体是连接群众与社会沟通平台的重要桥梁,记者是实现这一桥梁沟通作用的实施者,因此,必须采取合适的保护策略对新闻采访进行维权。
简介:在公民社会逐渐形成的时代,报纸不仅是新闻纸、宣传纸,也承担了民意表达的重要任务.报纸通过民意调查,可以比较直接地反映民意,也使决策部门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舆论,从而使其在现实生活中有更多发言权.
简介:本文以我国近年发生的十几起因批评当权者而获罪的案例为背景,论证了言论多元的基本哲理、我国现有法律体系在保障人民表达权方面的不完善的方面,提出了若干审理关涉公共事务言论案件的法律准则。作者认为,动辄“因言获罪”不是民主与法治社会的正常现象,如何从法律上抑制“因言获罪”事件频发,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的话题。
简介: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信息传播渠道变得越来越广泛,其中新闻传播是一个主流的传播方式。作为新闻记者来说,是具备对新闻的采访权的。简单来说采访权主要指的是新闻记者以传播信息来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在遵守法律相关法规的情况,进行信息的采集,利用自主的方式来对其采访对象进行调查,最终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知识。在本文当中,针对于记者在采访过程当中所具有的采访依据、采访的限制以及最后采访的保障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推动我国记者采访权在我国法律当中的正确行使。
简介: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新闻舆论的影响力空前增大。如果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那么到了今天。“天上一颗星(卫星),地上一张网(网络)”,便使古代人们的这种美好理想成为现实。新闻和信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介: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早在1990年9月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的颁布施行,对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激发其创作积极性,促进经济、科技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2001年10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以下简称新《著作权法》)。2002年8月,国务院公布新《著作法》实施条例。
简介:一、短信的定性问题短信是否应该受到著作权的保护,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短信是否属于著作权保护的对象,也就是说要明确短信是否属于作品。
简介:关于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世界各国的认识程度与法律规范各不相同,但大都涉及个人隐私权,因为隐私权是隐性采访最常见的侵权客体,实践中隐性采访的隐私权界限也最难把握。在此,我们仅就中美有关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新闻法制作点对比分析。
简介:本文以松花江污染危机事件为案例,分析政府新闻发布在危机公关方面暴露出的某些问题,诸如以类似“善意谎言”、“社会稳定”等借口屏蔽事实真相,既损害广大民众的知情权与话语权,也销蚀政府的公信力。文章进一步思考如何改进政府新闻发布活动及其相关制度,并且从尊重民意、现代政府信息公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探讨政府新闻发布与民众知情权、话语权之间的关系与利益协调。
简介:6月13日,震惊全国的郑州"12·9"特大抢劫银行案经过郑州警方186天的艰辛努力,胜利告破了.
“警察打人”背后的命案
警察与盗贼的罪恶"勾当"
法国巴黎警察枪杀华人事件
浅议著作权集体管理与著作权代理
媒体说话权越充沛公众知情权越有保障
警察打人录相带引致暴乱 拍摄者悔之晚矣
我国信息媒体传播权及公众人物名誉权探讨
著作权行政执法刍议
"入世"与我国著作权保护
西方媒体角逐大赛转播权
解读新闻采访权的保护策略
民调让报纸更有发言权
论人民表达权的法治保障
探究记者采访权依据、限制与保障
适应“大气候” 掌握“话语权”
著作权法与档案工作
谈谈短信的网络著作权保护问题
中美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界限比较
政府新闻发布与民众知情权、话语权冲突与协调——以松花江污染事件为例
投入地当了一回警察:参与侦破“12·9”案件的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