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碰到过一个线索:为全国第一家民办公助的外科医院的创始人王汉“画像”.这是一篇刻画改革者形象的报告文学。王汉是位属龙的中年女医师,性格爽朗,有问必答。根据一般的采访程序,我提的问题差不多都得到满意答复。很快,我的初稿完成了,可总觉得别扭.这篇东西对故事的大轮廓描写还算是完整,但其中的人物刻画就过于呆板僵硬。通篇都是“她这样做……做那样做……”完全是一本经过润色的流水账。这时我才意识到做为点睛之笔的典型细节是何等重要。我蓦地记起作家祖慰笔下一个擅长从闲谈中攫取灵感的机智人物绰号叫“把你聊死”。一场成功的交谈可以为你打开一座宝库。我给王汉所在的三联儿童外科医院拨通电话,特地请她找一个业务不太忙的下午再次谈。那次谈话时还有一个和她共同建院的老李同志在场。我知道被采访者往往对记者的问话方式和笔记本很敏感,于是,我先诚恳地讲了自己对当前一些问题的看法,以期与对方感情吻合。果然,王汉同志有知
简介:<正>要不要办大学新闻系或新闻专业,是长期以来有争论的一个问题.不主张办的同志说,新闻工作同各方面的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做新闻工作的人需要懂得实际工作,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不论工、农、商、学、兵、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都要懂一点.因此认为记者主要靠在实践中锻炼.我是主张办新闻系的,这个认识也来自实践,以新华社上海分社现有的记者来说,大部分是复旦大学、人民大学、江西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其中以复旦新闻系的毕业生占多数.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来分社的大学生,大体工作三到五年,就可以独当一面进行采访写作,很快成为分社的骨干力量.我们也有另一种经历,五十年代,有的兄弟分社调了几位县委书记来当记者,毫无疑问,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对新闻的专业知识懂得很少,干了一阵记者,总觉得舒展不开,不久就都离开了新闻工作岗位.也有一些记者,原来是中学生,在报纸、通讯社当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