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40年前的深秋,一支年轻的新闻工作者队伍随着解放大军来到这片古时被称作西域的广袤土地上,开始了全新的战斗生活。后来,这支队伍不断扩大,增加了许多文化层次高、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知识分子,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新闻大军。他们把青春的汗水洒在鲜花盛开的阿勒泰草原,洒在塔克拉玛干大漠边缘的片片绿洲,洒在巍巍高耸的昆仑山巅,也洒在天山脚下一座座新崛起的城市……
简介:秦朔:1968年12月出生于河南开封。1990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到南风窗杂志社工作,从1997年起担任总编辑,领导《南风窗》实现了向一份“有责任感的政经杂志”的转型,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政经杂志。其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并在中山大学攻读管理学在职博士。
简介:2004年春节的鞭炮声刚过.中国网通集团与IDG等国际著名风险投资公司共同筹划的九洲在线在宽带市场的硝烟中正式发布了.它汇集了宽带增值业务、固话语音增值业务、小灵通全国短信业务三大业务平台和系统集成业务.是一家精心打造的商业化运作的电信增值及互联网内容增值企业.
简介:
简介: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日益高涨.作为数字传媒领域内的互联网给传统的报刊、期刊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有着七千年文明史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将借助于现代数字传媒手段并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浩浩荡荡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矗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最新途径。
简介:“记者不仅是我的职业身份,做新闻也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真相。”当年的“非典”采访,让很多人记住了柴静这个名字。“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7年12月14日揭晓,柴静又凭借《山西:断臂治污》的报道榜上有名。一直以来,她对事实真相的不懈探寻,她对获取问题答案的执著以求,她提问方式的与众不同,更让人们对这个有着清澈眼神和凝重思考的记者印象深刻。
简介:作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曾经的掌门人,范以锦是较早将品牌概念引入中国报业的人,他提出的报业品牌理念,开启了中国报业的“品牌”时代,他是“多品牌战略”、“跨区域经营战略”、“人才战略”等一系列拓展战略的设计者和推动者。他在南方报业先后创建了“21世纪报系”、“南周报系”、“南都报系”三大报系组织运营结构,提出并实施“龙生龙、凤生凤”的快速发展系列报刊的滚动发展模式。2005年10月出版了《南方报业战略》,该书系统总结南方报业的战略选择和战略谋划,获广东省政府颁发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简介:我们国内的电信运营商在英特网信息服务领域主要还是提供网络服务.但是信息服务是很大一个市场.我们电信网也在向信息网转变.电信网功能在提升,所以我们运营商也在向信息领域拓展我们的业务,我们的定位
简介:刘香成习惯于在他那著名的四合院接待各界朋友的遣访。当位于景山东街那条古老胡同里的朱门徐徐开启的时候,在两个鲜活逼真的民工泥塑后面,刘香成微笑着向我们致意。这位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华人摄影大师、充满传奇色彩的全球顶级传媒风云人物,头发稍有点花白,目光犀利而又柔和,神情闲适而又内敛,一如简洁明朗的四合院。
简介:2006年7月18日,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挂牌1周年的日子。在她一周岁生日来临前夕,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收到一份不寻常的生日贺礼——日前,在世界品牌实验室主办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南方报业传媒集田媒体品牌综合评估价值为87.24亿元。将中国国内各家新闻集团入选的平面媒体的品牌价值打包计算.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居榜首。
简介:2003年11月18日,《嘹望东方周刊》创刊,创刊号“新政一周年”,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首期20万册被抢购一空,周刊内容被国内外各大网站、各大报刊纷纷转载。《嘹望东方周刊》致力打造华语世界新闻周刊第一品牌!这是由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办的以时政新闻为主的刊物。周刊编辑部不在北京而是设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
简介:为期3天的2013中国—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合作论坛内容丰富,各项活动安排得紧凑高效。作为会务负责人之一,宁夏广电总台副总台长牛中奇实在太忙了,头两天的论坛上我们根本没有机会采访到他。好在第三天是考察,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纳家户清真寺、中华回乡文化园、沙湖,一路走下来,我们的专访任务,就在与他的"闲聊"中完成了。开启"新丝路"搭建"彩虹桥"《传媒》:我们了解到,是总台首先提出创办中阿广电论坛的设想并力促首届论坛成功举办的,因此我们想首先请您介绍一下中阿广电论坛的创办背景。
简介:李良荣,1946年出生于浙江镇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曾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几十年的新闻学研究中,李良荣提出的“新闻产生于事物的变动”、“新闻事业产生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新闻选择四项标准”、“新闻工作三大基本规律”、“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等富有开创性的理论主张,获新闻界广泛认可。
简介:2011年《读者》迎来创刊30周年,30年来,《读者》以其巨大的号召力和对人文关怀的不懈追求,影响了几代人,对国人的心灵、情感、理想以及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影响巨大,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鸡汤"。历经近30年的发展,其月发行量由最初的3万册,达到2010年月平均发行量800万册,位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走出了一条中国期刊发展的成功之路。
简介:去年年底,我国首届韬奋奖评选揭晓,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主任记者陈中祥获得了提名奖的殊荣。怀着仰慕之情我采访了他。他,中等个儿,身体健硕,虽年已花甲,可脸仍泛红光,浑身充满了活力。50年代初陈中祥上高中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提笔为报纸写稿,从此便一发不能收,考入兰州大学后担任《兰大校刊》的记者、记者组长,从此,他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1958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60年代和70年代平均每月发稿都在20篇以上,是电台同仁们公认的高产记者。
简介:带着大型IT公司在涉足全然陌生的领域时曾遭重创的惨痛记忆,与惠普转变为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商的诸多疑问,我们对惠普亚太区传媒与宽带行业市场总监陈鼎宇问,我们对惠普亚太区传媒与宽带行业市场总监陈鼎宇先生做了此次专访。我们发现,惠普公司以从消费终端为起点,打造“从内容创建到数字享用的价值链”的策略变得更富逻辑;同时,他们也有通过打印机和PC产品创建的庞大的消费产品分销网络。
简介:进入2011年,有着"新锐中央级主流大报"、"第一家大型文摘日报"之称的《新华每日电讯》,发行量达到105万份,创造了综合性时政大报发行奇迹。而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曾生存日艰,甚至险些停办。
简介:仅仅用“职业经理人”来描述吴宝淳是远远不够的。作为高级职业经理人.吴宝淳已经在IBM这个“百年老店”里经营了十数年。IBM的企业精神,尤其是集成了技术和文化的服务理念.早已成为IT界有口皆碑的传奇。从1978
简介:2004年初,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启动了“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一路走来,已经近6年。在“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中,记者采访的路是艰难的:有五十年未见的暴风雪,有空气稀薄的高原反应,有海浪翻滚的晕船呕吐,有崎岖山路的艰难前行;工作和生活中也遇到了从没有过的难题,发稿上不了网,打电话没有信号,采访对象不爱说话,迷路找不到大部队,
简介: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路海波先生在考察中国影视教育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既客观地分析了影视艺术教育扩招所引发的一些问题,又阐发了影视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公众素质、文化建设等层面的多重意义;着重论述了中国影视艺术教育中技能本体与素质本体的互文关系,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形态的角度,表述了他对于中国影视艺术教育思维创新的理性思考。
此情天长地久——读《情系天山》
杂志品牌的“雁行”试验——访《南风窗》主编秦朔
走通讯文化的创新之路——访天天在线总裁王诚
从新京报看都市报和机关报融合趋势——新京报社长戴自更
合作,再合作,数字期刊的未来——访龙源集团总裁汤潮
提问就是力量——访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记者柴静
强势媒体不应弱化舆论监督——访广东省记协主席范以锦
网络:未来的新传媒?——访中国网通集团副总裁冷荣泉
中国——未来媒体大国——访新闻集团(中国)常务副总裁刘香成
拿什么铸就品牌丰碑——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主任范以锦
超常规崛起的时政新闻周刊——访《瞭望东方周刊》副总编韩松
开启“文化丝路” 打造“西部特色”——访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副总台长牛中奇
没有理想就不要搞学术——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
《读者》:如何续写传奇——访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长城
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访韬奋奖提名奖获得者陈中祥
惠普的家庭梦工厂大业——访惠普亚太区传媒和宽带行业市场总监陈鼎宇
办普通受众爱读的时政大报——访《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解国记
数字化趋势与角色调整——访IBM大中华区战略与发展部总裁吴宝淳
百名记者在基层,千篇报道见精神——访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兼总编李英华
本体变化·目标确认·思维创新:透视中国影视艺术教育——访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路海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