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每个人一生要结识和相识很多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而我们的学问、道德,乃至言谈举止都有师指导。然而,中国也有一句批评人的话叫作“好为人师”,含着贬意。看来这似乎有点矛盾,其实是一个客观和主观,客体和主体之间的问题。这些都不去论它,有师指导总是很幸运的。1975年7月,我从大学毕业,分配到报社当副刊编辑。上班第一天,老编辑李魂交给我一叠诗稿《访延安》,要我两天内处理成可发稿。时值自治区成立20周年,宣传任务很重,而副刊只有三位编辑,加之维吾尔语《红灯记》剧组已抽调一人,于是我这个刚报到的新手便被排上了用场。李魂对我说,考虑到你已在刊物上发过作品,所以大胆使用你,没问题吧?可我毕竟才第一天上班呀!连一个编辑符号也弄不清楚。加之这厚厚的一叠诗稿是一位名叫阿尔斯朗的维吾尔族青年写的,由维吾尔文翻译成汉语,无论形式、内容、语言表达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一时不知如何下手,便向在家看稿的组长(当时文艺、教育、卫生一个组)高庚同志请教。高庚同志是一个温和儒雅、谆谆善诱的长者,又很有才华。但他却没有从稿件本身入手施教
简介:回顾一下历史,我们便能看到,外国人在华的新闻活动是与其推行的殖民政策一同拉开帷幕的。外国新闻媒介进入中国的时间,最早可上溯到19世纪初叶西方传教士来华的办报活动,外国人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RobertMorrison)主持。一般认为,外文报刊的出现要稍晚些,即在西方列强开始侵入中国,并引发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语其时间,以葡文为较早;数量以日文为较多;势力以英文为较优。”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外国殖民势力在华的扩张程度:第一批葡萄牙人在澳门登陆后,该地遂成为中西“互市”的起源地,第一家葡文报纸于1822年
简介:郑振铎1929年撰写的《评上海各日报的编辑法》,具体分析了当时报纸编排方式的落后,报道社会新闻时态度的不当,新闻价值观念颠倒等诸多不良表现,该文无论是外在的结构形式上,还是内在的思想内容上,都具有超迈同侪之处,是能够体现中国现代媒介批评最高水准的经典性文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