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为一项涉及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度,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在“入世”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在“质量强国”战略引领下不断发展完善,而当下又在“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中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作为系在安全防护门前的“铃铛”,强制性产品认证见证了16年的变革,以“市场化、国际化、必要性、友好性”为原则的制度体系的建设和调整,让诸多行业企业看到了“放管服”改革所带来的切实“红利”。然而当下,在外部环境迅猛变化的格局中,回顾制度设立的初衷,我们不得不思考,未来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改革是仍旧立足于“放机构、调目录、减程序、重监管”等直观表象的持续调整,还是深挖根源性系统性解决方案?本文希望跳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本身固有的思维逻辑,借用外部环境的诸多变量,来探讨持续变革的方向与方法。
简介:应当看到,我国政府在去年实施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策和部署以后,各地区和各部门为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和房屋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在部分城市初步得到了抑制,但由于步调不一致,措施不到位和政策不配套,导致房地产领域的一些主要问题没能得到根本解决。这次国务院的再次重拳出击,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国六条”,将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调控,坚持落实和完善住房改革的配套政策,积极调整住房结构,努力引导合理消费。“国六条”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全局观念,齐心协力做好相关工作,特别是城市政府要担负起责任,把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和开发数量,控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纳入当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目标责任制,促进和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一、“国六条”调控不搞一刀切这次出台的“国六条”是过去出台的老“国八条”和新“国八条”的延续和提升。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以往的政府是对整个行业和各个地区采用相同的调控政策和手段,而此次“国六条”的调控不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分而制之。“国六条”与以往的调控政策相比,目标更为明确,措施更为细致,针对性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