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过敏习题软件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变态反应学教学中已应用1年,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本研究以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91名学生为例,阐述了变态反应学过敏习题软件辅助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并通过考试成绩、错题率和问卷调查进行应用效果评价。结果显示,使用软件学生的变态反应学考试成绩[92.0(89.0,93.0)分]高于往届不使用软件的学生[79.0(75.3,83.5)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使用软件学生完成考试所用的时间[20.0(16.0,30.0)分钟]短于往届不使用软件的学生[56.0(41.5,74.5)分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关于过敏习题软件的问卷调查显示,100.0%(37/37)使用软件的学生认为,过敏习题软件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能够提高灵活应用变态反应学知识的能力。
简介:摘要microRNA-155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短RNA,在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免疫维持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动物实验模型证明microRNA-155可调控Th2细胞的分化影响气道变应性炎症的发生,也可介导白细胞介素-33诱导2型固有淋巴细胞参与作用。本文主要对microRNA-155在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00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特异性变应原检测结果。方法抽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进行特异性变应原血清检测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300例,采用免疫印迹法定性检测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lgE)阳性率。结果占比最高的两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为荨麻疹126例(42.00%),皮炎103例(34.00%);300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血清变应原检测中总IgE阳性246例(82.00%),sIgE阳性195例(65.00%);吸入性变应原中阳性率位于前三位的变应原是尘螨(50.67%)、蟑螂(23.67%)、真菌组合(10.67%),食入性变应原中阳性率位居前三位的变应原是鸡蛋白(32.33%)、牛奶(15.67%)、虾(12.33%);患者变态反应强度主要集中在1~3级;≤14岁患者占比最高(54.00%),其中食入性变应原sIgE阳性率(33.33%)高于吸入性变应原(22.22%)。结论儿童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易感人群;吸入性变应原以尘螨、蟑螂、真菌组合为主,食入性变应原以鸡蛋白、牛奶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的高分辨率CT(HRCT)影像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确诊的21例ABP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HRCT检查等进行统计分析,总结HRCT影像表现。结果21例患者中,以咳嗽咳痰以及喘闷为主要临床症状,其次为发热、咯血等;有药物或食物过敏史5例。ABPA在HRCT上表现中心型支气管扩张18例,其中单纯支气管扩张10例、伴有低密度支气管黏液栓形成9例、伴高密度支气管黏液栓形成6例;11例可见斑片状实变浸润影;2例可见肿块影;3例可见小叶中心结节及树芽征;6例纵隔淋巴结增大。结论ABPA的HRCT影像诊断困难,中心性支气管扩张伴有高密度黏液栓形成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作为ABPA影像诊断的可靠依据,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名医朱仁康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古今医案云平台(V 1.4)中朱仁康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有效验案,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建库至2019年11月20日相关期刊文献,以及蔡瑞康教授于1976-1977年跟诊时整理的朱仁康亲诊验案资料,提取各验案中药处方数据,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1.4)对所获处方的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构建结构化医案数据库,再以平台的分析挖掘模块及SPSS 22.0软件,对纳入医案中的中药、中药属性、中药功效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对用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验案463个,共计601诊次。分析发现朱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高频药物为生地黄(217次)、甘草(198次)、赤芍(198次)、荆芥(148次)、牡丹皮(137次)等;药性以寒性(852次)、温性(679次)为主;药味以苦味(1 336次)、甘味(1 304次)、辛味(1 134次)为主;常用具清热解毒(389次)、利水渗湿(225次)、散瘀止痛(219次)、清热凉血(218次)功效的中药。结论朱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多从卫气营血论治,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以利水渗湿、散瘀止痛、清热凉血,遣方用药善用经方加减,祛邪与扶正并用,用药灵活。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生严重皮肤变态反应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艾曲泊帕治疗后发生皮肤严重变态反应的ITP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例ITP患者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无效而给予艾曲泊帕治疗,9 d后出现胸、背部散在红色皮疹,3 d后皮疹蔓延全身,并出现皮肤松解脱落及水泡,经停用艾曲泊帕,给予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抗过敏及对症支持治疗后皮疹逐渐消退,停用艾曲泊帕后换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升血小板治疗,TPO治疗过程中未发生皮肤变态反应。结论艾曲泊帕所致严重皮肤变态反应临床罕见,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一旦发生应及时停药并换用其他替代产品,给予抗过敏及对症支持治疗可改善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TAT)和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注射后引起的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20年门诊与住院治疗的181例注射TAT或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后出现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注射TAT或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前均行皮试检查,阴性171例(94.47%),阳性10例(5.53%,行脱敏注射)。181例中男118例,女63例,年龄11~68岁,病程1~7 d,潜伏期4~14 d。注射TAT(130例)和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51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无显著差异,以荨麻疹样皮疹为主,12例注射部位发生浸润性红斑,其中10例伴有全身荨麻疹。181例中皮疹泛发全身者163例(90.06%),伴有胸闷、发热等系统症状者56例(30.94%),其中15例(26.79%)既往有过敏史,6例症状较重的患者无过敏史。34例(18.78%)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或尿隐血、尿糖等异常中的单一或多项。抗组胺药与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疗程3~10 d,转归良好。结论TAT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皮试阴性或脱敏治疗的患者仍有可能出现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且以荨麻疹样皮疹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食物激发试验(OFC)的安全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收治的120例进行OFC出现过敏反应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性别、过敏食物的种类、发生过敏反应类型、受累器官系统及血清特异性IgE与严重过敏反应的相关性。结果出现过敏反应的120例患儿中男95例,女25例;年龄2个月~10岁。受累的过敏食物包括牛奶蛋白(47.5%,57/120例)、鸡蛋白(22.5%,27/120例)、小麦(19.2%,23/120例)、花生(6.7%,8/120例)、坚果(1.7%,2/120例)、其他(2.5%,3/120例)。发生过敏反应类型:速发型过敏反应107例(90.8%),其中24例为严重过敏反应(21.7%);迟发型过敏反应13例(9.2%)。受累系统包括皮肤黏膜、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清特异性IgE与严重过敏反应之间相关系数为0.315。结论收入院进行OFC指征的患儿发生OFC过敏反应的风险高。其中近90%属于速发型过敏反应,甚至严重过敏反应。应避免因OFC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导致生命危险甚至死亡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变态过敏反应科护士的岗位胜任力内涵,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变态过敏反应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方法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组内讨论、德尔菲法等方式,对变态过敏反应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进行建立。结果第1轮函询问卷共23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0%,共有19位专家提出建议,提出建议率为82.61%;第2轮函询问卷共23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0%,共有2位专家提出建议,提出建议率为8.70%;专家权威系数Cr水平为0.845;专家Kendall's W值为0.249,函询结果各级指标CV均<0.25(P<0.001);指标体系包含4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及27项三级指标。结论本次研究所建立的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变态过敏反应科护士培训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科学性,可为该院变态过敏反应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Sarah Downer及其同事探讨在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中将食品和营养纳入膳食相关疾病的预防、管理和治疗的新举措。
简介:摘要目的在牛乳中添加等同母乳剂量的生长抑素(SST)及胃动素(MTL),探讨其对食物过敏/不耐受的调节作用。方法挪威大鼠(BN)幼鼠给予母乳(母乳组)、牛乳(牛乳组)、添加SST的牛乳(SST组)、添加MTL的牛乳(MTL组)、添加SST+MTL的牛乳(SST+MTL组)5种方式喂养4周,并配合皮肤致敏。每周量化评定临床损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总免疫球蛋白E (IgE)及粪钙卫蛋白(FC)水平。葡聚糖蓝法测定胃排空比率及小肠推进比。结果母乳组、牛乳组、SST组、MTL组及SST+MTL组的总IgE水平分别为(45.75±5.05) μg/L、(580.42±45.24) μg/L、(290.38±22.88) μg/L、(424.26±22.17) μg/L、(209.49±17.59) μg/L;FC水平分别为(149.07±24.78) μg/g、(458.85±33.81) μg/g、(343.63±34.97) μg/g、(407.79±29.62) μg/g、(296.83±28.77) μg/g;第4周临床损害总评分分别为:(0.50±0.61)分、(9.37±1.04)分、(6.83±1.49)分、(7.00±1.14)分、(5.37±1.19)分。与牛乳组比较,SST组、MTL组及SST+MTL组的IgE、FC水平及临床损害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牛乳组临床损害最重,SST+MTL组临床损害最轻,SST+MTL组最接近母乳喂养天然状态。MTL组的胃排空比率最接近母乳组[(92.52±6.27)%比(100.00±9.70) %,P<0.05]。牛乳组有明显腹泻及小肠推进比过快,小肠推进比母乳组为(39.32±2.61)%,牛乳组为(71.96±4.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ST+MTL组的肠动力有所下降,但这刚好对抗了牛乳过敏产生的腹泻,SST+MTL组小肠推进比为(38.90±2.65)%,母乳组为(39.32±2.6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乳中添加母乳剂量的SST及MTL使牛乳的致敏性及胃肠耐受性更接近母乳,SST有利于抑制过敏免疫损伤,MTL有利于改善牛乳的胃肠耐受性,且SST与MTL有拮抗平衡调节作用,二者同时添加,可协同提高牛乳的胃肠耐受性。
简介:摘要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是全球共同面对的健康问题,我国的食物过敏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传统的特异性IgE抗体(sIgE)检测方法是基于完整变应原提取物的体内和体外检测,特异性及敏感性较低,提供的诊断信息有限,临床确诊食物过敏需要进行口服食物激发试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风险。而随着食物变应原组分研究的不断进展,使得人们在分子水平上可以定量检测针对单个变应原组分的IgE抗体,从而产生了"变应原组分诊断"这一概念,使得食物过敏诊断更精确,帮助人们分辨交叉反应,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预测免疫治疗疗效,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减少了对口服食物激发试验的依赖。现对常见食物变应原组分诊断的新进展分别进行总结,并讨论变应原组分诊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