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后,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1963年Gell和Coombs根据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将超敏反应分为Ⅰ、Ⅱ、Ⅲ及Ⅳ型。口腔黏膜常见的超敏反应性疾病包括药物过敏性口炎、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形性红斑等。药物过敏性口炎(allergicmedicamentosastomatitis)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敷贴或局部涂搽、含漱等不同途径进入超敏体质者机体内引起的皮肤黏膜超敏反应性疾病。

  • 标签: 超敏反应性疾病 口腔黏膜 ALLERGIC 药物过敏性口炎 血管神经性水肿 组织细胞损伤
  • 简介:摘要超敏反应是指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是机体与抗原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抗原不是来自于机体自身,超敏反应可导致患者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损害机体的自身组织,是一种病理反应,临床称之为变态反应。输血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而所输的血液不是来自患者的机体,部分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比较敏感,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容易发生输血超敏反应,是临床输血中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本文就现阶段输血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临床状况、以及病因等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输血超敏反应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简述。

  • 标签: 输血 超敏反应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断标准。方法报道1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结果本例患者应用激素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疗效显著。结论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是由感染和药物过敏引起的一种迟发型超敏反应,以发热、皮疹及多器官损害(肝脏为主)为特点。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激素治疗。

  • 标签: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激素治疗 人疱疹病毒-6(HHV-6)
  • 简介:女,27岁。因停经45d、腹痛伴阴道出血7d于2008—02—25入院。门诊查血HCG747.70mlu/ml,入科经完善检查确诊为:(1)右输卵管妊娠(流产型);(2)左附件囊肿。经患者及其丈夫要求保守治疗,于2008—02—26给予肌注甲氨蝶呤针75mg,行杀胚治疗,肌内注射甲氨蝶呤针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下腹闷痛不适,要求手术治疗,于2008—02—29行腹腔镜下盆腔粘连松解+右侧输卵管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报告:(右侧)符合输卵管早期妊娠,伴不完全性流产和出血;

  • 标签: 甲氨蝶呤/副作用 超敏反应/病因学
  • 简介:摘要1例40岁女性患者因脊柱关节炎服用柳氮磺吡啶0.75 g、3次/d。服药第20天,患者全身出现皮疹,逐渐加重,伴发热、淋巴结肿大和脾大,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14.4×109/L,嗜酸粒细胞计数0.82×109/L,尿潜血(+++)、丙氨酸转氨酶8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96 U/L,诊断为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考虑与柳氮磺吡啶有关。停用柳氮磺吡啶,给予甲泼尼龙联合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同时辅以抗感染、抗过敏、保肝等治疗。8 d后皮疹开始消退,瘙痒好转;18 d后皮疹基本消退,实验室检查结果恢复正常。

  • 标签: 柳氮磺吡啶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收治的35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总结。结果35例患者中,引起或可能引起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药物有10类,致病药物中以抗生素最多见,其次为别嘌呤醇、抗癫痫药、非甾体抗炎药。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肝功能损害等。皮疹表现多样,65.71%(23/35)的患者表现为发疹样皮疹。主要治疗方法为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必要时可联合免疫抑制剂和血液灌流。结论如患者有明确的用药史,出现皮疹、高热、淋巴结肿大,检查结果出现嗜酸性粒细胞、转氨酶升高等,应高度怀疑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较好。

  • 标签: 嗜酸粒细胞增多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皮疹 糖皮质激素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一例注射狂犬疫苗引发超敏反应报告王评张静(五河县卫生防疫站233300)患儿,男,5岁。1996年6月20日被狗咬伤手指。即日至我站门诊就医。局部消毒后于臀部肌注狂犬疫苗2.5Iu(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批号950817-4,有效期1996年8月)。注...

  • 标签: 狂犬疫苗 免疫接种 药物过敏 病例报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比较欧洲、日本和中国诊断标准的差异。方法收集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确诊的45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均根据Bocquet提出的标准诊断。回顾4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分别采用欧洲标准、日本标准和中国标准重新评判,比较患者在潜伏期、皮疹消退时间、嗜酸性粒细胞数目、肝功能指标等方面的差异。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38例患者皮疹表现为发疹型药疹,44例伴肝功能损害,40例伴外周血白细胞升高,38例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1例伴淋巴结肿大,4例伴黏膜损害。常见的致敏药物分别为别嘌醇(10例)、抗结核药(7例)、头孢菌素(7例)、中药(4例)。40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7例联合糖皮质激素与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最终44例好转,1例死亡。45例患者按欧洲标准,29例为可能诊断和16例为确诊;按日本标准37例可确诊,8例不能确诊;按中国标准17例可确诊,28例不能确诊。按日本标准的可确诊组潜伏期(36.91 ± 21.73)d长于不能确诊组[(20.00 ± 20.82)d,P = 0.04]。结论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常见致敏药物包括别嘌醇、抗结核药及头孢菌素,且多数伴发肝功能损害,诊断时更推荐欧洲标准。

  • 标签: 药疹 反应时间 别嘌醇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临床特点
  • 简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hypersensitivitysyndrome,DIHS)是一种以急性广泛的皮损,伴发热、淋巴结肿大、多脏器受累、嗜酸粒细胞增多及单核细胞增多等血液学异常为特征的严重全身性药物反应Ⅲ,发病初期非皮肤专科医师容易误诊。

  • 标签: 卡马西平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 简介:报告1例苯巴比妥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者女,26岁,孕期使用苯巴比妥10日后躯干出现皮疹,伴发热及肝功能异常,多次用药后原有皮疹加重,伴肝脏、心脏、肺功能异常。皮肤科检查:颜面、躯干、四肢见密集的针尖至甲盖大小的红斑、斑丘疹,压之褪色,间有正常皮肤,未见明显脱屑、水疱及大疱。结合病理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给予系统应用激素、护肝、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后患者痊愈。

  • 标签: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苯巴比妥
  • 简介:目的:对1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病例的致敏药物进行探讨。方法:通过查询该患者的病程记录、执行医嘱、护理记录单,结合有关超敏反应综合征的文献资料,对可疑药物进行分析,并探讨引起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原因及临床进展。结果:患者的死亡原因高度怀疑与别嘌醇相关。结论:药物超敏反应发病严重且危及生命,临床工作中应做到对药物超敏反应的早识别、早治疗;对于高危药物的使用,临床工作中需密切监护,以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

  • 标签: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受累的药疹 别嘌醇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消敏颗粒对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超敏反应及对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5-羟色胺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消敏颗粒抗Ⅰ型超敏反应作用机制。方法检测耳异种被动皮肤超敏反应(PCA)小鼠耳A值;并对Ⅰ型超敏反应致敏动物模型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运用荧光测定改良法测定组胺释放率;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检测5-羟色胺的积分。结果消敏颗粒各组PCA均明显减轻,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敏颗粒各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量均明显降低,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敏颗粒各组部分腹腔肥大细胞颗粒脱失,5-羟色胺表达减弱。对细胞进行综合积分可见,消敏颗粒各组均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敏颗粒能显著抑制小鼠异种皮肤被动过敏反应;消敏颗粒可通过减少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其释放组胺及5-羟色胺,发挥抗Ⅰ型超敏反应作用。

  • 标签: 消敏颗粒 Ⅰ型超敏反应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所致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诊治方案。方法将2018年9月到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50例抗结核药物所致超敏反应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乙胺丁醇(EMB)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并采取针对性的方式对超敏反应综合征进行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50例患者均被治愈,体温恢复时间为(7.5±0.1)d,皮疹消退时间为(21.1±0.3)d,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42.8±0.1)d,血常规正常时间为(49.6±0.1)d;经试验性治疗后证明,其过敏药物为INH、PZA、RFP、INH与PZA、RFP与PZA、INH与RFP。结论超敏反应综合征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且存在不可预测的特点,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如此才能够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

  • 标签: 抗结核药物 超敏反应综合征 皮质激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例21岁男性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入院,无既往病史及饮酒史.入院给予丙基硫氧嘧啶(10mg,tid),治疗23d后患者出现皮疹、发热及肝功能损害,经停药、抗过敏及保肝治疗5d后好转.再次给予丙基硫氧嘧啶,用药1d后患者再次出现发热、皮疹,严重肝功能损害,ALT最高达407.9IU·L-1,并在停药4d后并发了急性胰腺炎,经抗过敏保肝及对症治疗27d后好转.

  • 标签: 丙基硫氧嘧啶 超敏反应 胰腺炎 药品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