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腹针联合悬吊训练治疗非特腰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门诊的NLBP患者80例,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组和悬吊组,每组40例。悬吊组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采用悬吊训练的治疗方法,联合组在悬吊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腹针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的疗效与复发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时联合组VAS、ODI评分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的复发率分别为(2.6±0.8)分、(17.2±2.6)分和10.0%(4/40例),悬吊组分别为(3.9±0.9)分、(19.3±3.2)分和27.5%(11/40例)。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VAS和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联合组VAS、ODI评分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悬吊训练组(P均<0.05)。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VAS 0~3分的例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联合组均明显高于悬吊组(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未见晕针、断针、针孔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悬吊训练及腹针联合悬吊训练均能改善NLBP患者的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但腹针联合悬吊训练疗效更佳,复发率降低,疗效稳定。

  • 标签: 针刺镇痛 后肢悬吊 腰痛
  • 作者: 冯渊 何成奇 杨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成都 610041 康复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成都 610041 康复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运动疗法在慢性疼痛自我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其作为慢性非特腰痛(CNLBP)的一线疗法。本文系统阐述了近年来多种运动疗法在CNLBP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期望能为CNLBP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 标签: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运动疗法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步态轮廓评分(GPS)和运动分析剖面图(MAP)来量化青年慢性非特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NLBP)患者和健康青年人步态周期中的运动学变化。方法采用3D光学运动捕捉系统(Qualisys,Gothenburg,Sweden)采集CNLBP组和健康组受试者各11例的步态运动学数据,将其导入索尔福德大学Richard Baker教授编写的Excel文件并计算出GPS和MAP分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右膝关节膝关节屈曲和伸展GVS值CNLBP组为(5.66±1.83)°,健康组为(3.64±1.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受试者其余各项GVS变量和GP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CNLBP患者存在步态异常,GPS和MAP在青年CNLBP患者的步态评估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 标签: 青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步态轮廓评分 运动分析剖面图 步态变量分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非特腰痛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门诊的非特腰痛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18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射频康复组和康复训练组,每组40例。康复训练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射频康复组患者在康复训练组治疗的基础上于康复训练前行1次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治疗4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治疗结束后6、12周时V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VAS、ODI及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时,射频康复组患者VAS、ODI及JOA评分分别为(2.9±0.6)、(16.85±4.75)、(19.63±4.24)分,康复训练组分别为(4.3±0.7)、(19.06±3.89)、(17.13±5.02)分;射频康复组VAS、ODI明显低于康复训练组,JOA明显高于康复训练组(P均<0.05)。随访结果显示,射频康复组在治疗结束后6、12周时其VAS评分明显低于康复训练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非特腰痛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功能障碍。

  • 标签: 射频治疗 康复 教育 腰痛 腰神经后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联合平衡罐疗法在慢性非特腰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选择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的130例慢性非特腰痛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核心肌群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65例。核心肌群组予以瑞士球按端坐、双桥、屈膝双桥、反桥和俯卧撑的顺序进行核心肌群训练,联合治疗组在核心肌群训练基础上予以平衡罐按照闪罐、走罐、坐罐进行治疗。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RMDQ)评分、指地距离(FFD)、静态及动态肌耐力时间、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干预后,联合治疗组的VAS评分、RMDQ评分及FFD低于核心肌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的静态肌、动态肌耐力时间均高于核心肌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77%(59/65),高于核心肌群组的76.92%(5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联合平衡罐疗法能减轻慢性非特腰痛患者的腰痛程度,改善腰部功能障碍,提高腰部柔韧性及肌耐力,临床疗效较好。

  • 标签: 慢性病 腰痛 康复护理 疼痛 核心肌群训练 拔火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脊柱手法治疗对慢性非特颈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非特颈痛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脊柱手法治疗,每次20 min,每周2次,共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颈痛治疗方案(中频和高频电疗法),每次治疗时间40 min,每周4次,共2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对2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进行评估。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记录2组患者的颈椎屈伸活动度和竖脊肌、斜方肌上束的振幅均方根值(RMS)及中位频率(MF)。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NDI、颈椎活动度、竖脊肌及斜方肌上束肌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VAS、NDI及颈椎活动度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2周后竖脊肌及斜方肌上束RMS、MF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竖脊肌RMS[(24.07±5.86)μV]、MF[(78.87±8.03)Hz]及斜方肌上束RMS[(27.67±3.72)μV]、MF[(75.73±7.42)Hz]改善较为优异(P<0.05)。结论脊柱手法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特颈痛患者的颈部肌群肌力,提高肌肉抗疲劳能力。

  • 标签: 脊柱手法治疗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 表面肌电图 视觉模拟评分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易罐疗法治疗慢性非特下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非特下背痛患者52例,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2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脊柱手法治疗,实验组在常规脊柱手法的基础上增加易罐疗法以牵伸腰背肌筋膜,易罐疗法每周治疗3次,每次间隔1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简易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分别为(13.50±1.42)分和(6.58±2.47)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治疗后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易罐疗法可显著缓解CNLBP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其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

  • 标签: 筋膜松解术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易罐疗法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以高雄激素血症为临床表现,术后病理证实为卵巢非特类固醇细胞瘤的病例。患者为绝经后女性,临床表现为"胡须生长、头发稀疏、皮疹、阴蒂增大"。生化提示血睾酮、硫酸脱氢表雄酮、雌二醇升高,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降低。影像学见左侧肾上腺低密度小结节及左侧附件区实质占位。完善ACTH兴奋试验、hCG兴奋试验、双侧肾上腺及卵巢静脉采血后,考虑过多的雄激素来源于卵巢。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后,睾酮水平下降至正常范围。后行腹腔镜双附件切除术,病理提示左附件非特类固醇细胞瘤。本例报道旨在提高对具有高雄激素临床表现的卵巢非特类固醇细胞瘤的认识。

  • 标签: 高雄激素血症 卵巢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 简介:摘要随着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影响,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工作学习能力,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卫生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对变应性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通过非特免疫治疗控制炎症反应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其中生物治疗领域广泛采用的单克隆抗体在治疗变应性疾病方面的进展备受瞩目。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正是针对Ⅰ型变态反应中IgE所研发的单克隆人源化抗体。近来,临床系统评价发现奥马珠单抗这种非特免疫治疗手段对于改善变应性鼻炎症状具有独特优势,并且安全性良好。本文从作用机制、治疗方案、安全性等方面回顾奥马珠单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鼻炎,变应性,常年性 免疫疗法 生物疗法 奥马珠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筋膜手法治疗慢性非特下背痛(C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CNLBP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呼吸功能训练联合筋膜手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和治疗3个月后(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评分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部功能和生活质量,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采集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和随访时,2组患者的VAS评分、改良的JOA腰痛评分和SF-36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和随访时的VAS评分、改良的JOA腰痛评分和SF-36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VC、FEV1和PEF分别为(4.21±0.49)L、(3.81±0.45)L/S和(6.44±0.69)L/S,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训练联合筋膜手法治疗CNLBP,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腰部功能、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呼吸训练 筋膜手法 肺功能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训练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青年非特下背痛(NLBP)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4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姿势控制组和联合训练组,每组42例。姿势控制组采用两点支撑式、船式、侧板式、单腿站立式、幻椅式和燕式六组姿势进行姿势控制训练;联合训练组则在姿势控制训练过程中增加混合性呼吸训练。2组患者均行为期6个月的训练干预,每周3次,每次40 min。分别于训练前(治疗前)、训练6个月结束时(治疗后)和随访到12个月时(随访时),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VAS)评分、腰部功能障碍指数(ODI)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程度进行临床疗效评估,通过超声检查测量腹横肌厚度并计算腹横肌收缩率,并采用肌肉厚度收缩率评估腰椎局部稳定性及运动控制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和腹横肌收缩率[姿势控制组(5.14±1.40)分、(23.14±7.35)分和(1.17±0.49)%;联合训练组(4.96±1.57)分、(24.47±6.63)分和(1.19±0.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和腹横肌收缩率[姿势控制组(2.64±1.09)分、(13.57±5.28)分和(1.64±0.39)%;联合训练组(2.10±0.59)分、(10.38±4.08)分和(1.81±0.38)%]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随访时,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姿势控制组(2.09±0.33)分、(11.07±4.17)分和(1.79±0.27)%;联合训练组(1.71±0.31)分、(9.28±2.21)和(2.01±0.22)%]亦较组内训练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和随访时,联合训练组患者上述指标与姿势控制组比较,指标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呼吸训练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可以更为有效地减轻NLBP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改善患者的腰椎活动功能及运动控制能力。

  • 标签: 呼吸训练 姿势控制训练 下背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显露技术下斜外侧腰椎间清创双模块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非特腰椎间隙感染的安全性、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OLIF显露技术下采用斜外侧腰椎间清创双模块植骨融合及后路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12例单节段非特腰椎间隙感染患者资料,男10例,女2例;年龄(65.4±9.5)岁(范围,49~79岁)。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及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病理报告、病原学结果及并发症。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病变节段角及腰椎前凸角,记录病变椎间隙的融合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部疼痛及功能障碍程度,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及Kirkaldy-Willis标准评估患者总体健康状况及临床疗效。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6例使用双模块钛网,6例使用双模块自体三皮质髂骨块植骨。10例病原学培养阳性,阳性率83.3%(10/12),其中链球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大肠埃希菌1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1±5.1)个月。白细胞计数,末次随访时[(4.89±1.28)×109/L]较术前[(6.25±2.02)×109/L]降低;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末次随访时[(8.48±8.79)mg/L和(9.25±5.50)mm/1 h]较术前[(58.73±52.56)mg/L和(51.88±19.04)mm/1 h]均明显降低。腰痛VAS评分和ODI,末次随访时[(1.50±0.55)分和18.00%±2.31%]较术前[(6.67±1.63)分和72.57%±3.41%]均明显降低;SF-36评分,末次随访时[(73.73±5.86)分]较术前[(56.33±4.93)分]明显升高。椎间隙高度术后即刻为(11.68±2.64)mm较术前增加,末次随访时丢失率为3.9%;腰椎前凸角术后即刻为32.89°±14.52°较术前增大,随访过程中维持良好;病变节段角术后即刻为10.8°±8.51°较术前增大,随访过程中维持良好。所有患者椎间均融合,融合时间(9.2±3.5)个月。临床疗效优10例(83.3%),良2例(16.7%),优良率100%。1例患者于术后第2天发生肺部感染合并栓塞,1例于术后第1天发现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结论OLIF技术应用于单节段非特腰椎间隙感染可直接清除椎间隙及椎旁病灶,椎间隙高度恢复佳,可矫正后凸畸形,且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腰椎 感染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性评价核心稳定训练与一般运动或手法治疗对非特腰背痛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PsycINF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到2018年10月20日。收集所有核心稳定训练对非特腰背痛患者康复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研究。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检索文献、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资料,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均为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核心稳定运动训练组与一般运动训练组疼痛改善对比结果(Z=4.67,P<0.001)[OR=1.01,95%CI(-1.43,-0.59)],证据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运动训练和一般运动训练后患者的脊柱功能障碍评分对比(Z=5.03,P<0.01)[OR=-7.18,95%CI(-9.98,-4.38)],证据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对比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运动组和手法治疗组都能有效地降低非特腰背痛患者疼痛,并且核心稳定训练能促进非特腰背痛患者功能障碍的缓解,鼓励将核心稳定训练作为非特腰痛患者肌肉骨骼康复的一部分。

  • 标签: Meta分析 康复 疼痛 核心稳定训练 腰背痛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器具辅助松解技术(IASTM)联合核心稳定训练(CSE)治疗非特下背痛(NLBP)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NLBP患者分为CSE组、IASTM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CSE组辅以核心稳定训练,包括卷腹训练、侧桥训练、膝位交叉伸展训练等,每天训练1次,每周训练3 d;IASTM组辅以IASTM治疗,选用美国产Smart tools辅助筋膜松解器具,治疗区域为后筋膜线腰背段、骶骨、臀大肌和臀中肌、双侧腘绳肌区域,每次治疗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 d;观察组则辅以核心稳定训练及IASTM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及疗程同前。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椅子坐-够测试(CSRT)和平板支撑试验(PT)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疼痛VAS、ODI评分、CSRT及P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发现3组患者疼痛VAS、ODI评分、CSRT及PT均较上一次评定结果明显改善(P<0.05);治疗2周、4周后发现观察组疼痛VAS、ODI评分、CSRT及PT均显著优于CSE组和IASTM组(P<0.05);IASTM组疼痛VAS评分及CSRT亦显著优于CSE组(P<0.05);CSE组PT则明显优于IASTM组(P<0.05)。结论IASTM治疗能显著缓解NLBP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如与CSE训练联用则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康复疗效。

  • 标签: 非特异性下背痛 核心稳定训练 器具辅助松解技术 胸腰筋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下背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姿势纠正指导,观察组同时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及核心肌群训练,筋膜松解组则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核心肌训练组则辅以核心肌群训练,3组患者均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进行为期12周的随访,观察3组患者远期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70±0.78)分]、ODI指数评分[(17.47±2.75)%]以及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与治疗前差值[分别为(4.28±1.13)分、(22.47±2.69)%]均明显优于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发现观察组在治疗结束后6周、12周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80±0.66)分、(3.50±0.97)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无明显变化(P>0.05),而上述时间点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明显增加(P<0.05)。结论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NLBP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且远期疗效较好。

  • 标签: 深层肌肉刺激仪 核心肌训练 非特异性下背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颈部抗阻训练治疗青年慢性非特颈痛(NCNP)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NCN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颈部抗阻训练及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压力设定为2.0~3.0 bar,每次治疗共冲击3000~4000次,每5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15 d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进行疗效评定,并采集、对比2组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振幅均方根值(RMS)。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1.2)分]、NDI评分[(13.7±7.4)%]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执行颈部不同动作时其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冲击波联合颈部抗阻训练治疗青年NCNP患者疗效显著,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肌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胸锁乳突肌异常兴奋有关。

  • 标签: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 体外冲击波 Thera-band抗阻训练
  • 简介:摘要IL1RAPL1基因是X连锁非特精神发育迟滞(X-linked nonspecific mental retardation,MRX)的相关基因之一,但其致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IL1RAPL1基因编码的白细胞介素1受体辅助蛋白样1(interleukin-1 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 like 1,IL1RAPL1)是一个定位于突触后膜的突触黏附分子,位于该基因的突变可导致编码的蛋白缺失或者产生功能障碍。IL1RAPL1蛋白参与调节树突的形成,并介导IL-1β分子在树突形态上的活性。该文主要总结了IL1RAPL1蛋白的突触和神经元功能最新研究进展,并概括了已发现的与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和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相关的部分基因突变,从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IL1RAPL1 X连锁非特异性精神发育迟滞 兴奋性突触后膜 树突
  • 作者: 梅旭 叶展鸿 吕芳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 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园 510405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80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80;广东省媒介生物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s)诱导的非特免疫对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Pb)ANKA感染小鼠小肠组织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36只SPF级雌性昆明小鼠(6~8周龄,体重为18~22 g),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Ts单感染组(Ts组)、PbANKA单感染组(Pb组)、Ts与PbANKA共感染组(Ts + Pb组),每组9只。小鼠正常进食、饮水,普通饲料喂养。对照组不做任何实验处理;Ts组在实验第1天经口感染20条Ts幼虫;Pb组在实验第9天经腹腔注射感染1 × 106个寄生PbANKA的红细胞;Ts + Pb组在实验第1天经口感染20条Ts幼虫,第9天经腹腔注射感染1 × 106个寄生PbANKA的红细胞。于感染Ts后第22天和/或感染PbANKA后第13天剖杀小鼠,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小鼠小肠组织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型甘露糖受体2(Mrc-2)、类几丁质酶3(Ym1)]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M2/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mRNA表达水平的比值。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形态结构正常;Ts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呈现较多伪足;Pb、Ts + Pb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除呈现较多伪足外,并吞噬有疟原虫。4组小鼠小肠组织iNOS(1.000 ± 0.290、1.277 ± 0.251、3.088 ± 1.110、2.604 ± 0.773)、IL-6 mRNA表达水平(1.000 ± 0.393、2.180 ± 0.629、1.650 ± 0.612、3.242 ± 1.7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20、5.270,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Pb、Ts + Pb组iN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均< 0.05);与Ts组比较,Ts + Pb组iN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5)。与对照组比较,Ts + Pb组IL-6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5)。4组小鼠小肠组织Mrc-2、Ym1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90、20.500,P均< 0.05)。Ts + Pb组Mrc-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Ts、Pb组(P均< 0.05)。Pb组Y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Ts + Pb组Y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Ts、Pb组(P均< 0.05)。4组小鼠小肠组织Mrc-2/iNOS、Ym1/iN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2、22.360,P均< 0.05)。Ts + Pb组Mrc-2/iNOS明显高于对照、Pb组(P均< 0.05)。Ts + Pb组Ym1/iNOS高于对照、Ts、Pb组(P均< 0.05)。结论Ts诱导的宿主非特免疫参与PbANKA感染小鼠肠道免疫应答的调节,并促使其小肠组织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 标签: 小鼠 小肠 巨噬细胞 伯氏疟原虫 旋毛虫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赫曼斯基-普德拉克综合征合并非特间质性肺炎(NSIP)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胸部高分辨率CT示双肺小叶间隔增厚,可见双侧胸膜下网格影及斑片状磨玻璃影。肺组织病理学符合NSIP,最终经基因分析为HPS1基因突变确诊。给予醋酸泼尼松联合吡非尼酮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有所改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麦肯基力学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对慢性非特腰背痛(CNLBP)患者腰部稳定肌前馈控制的影响。方法将慢性非特腰痛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贴扎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均采用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40 min,贴扎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贴扎治疗,佩戴12 h。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即刻和治疗结束6 h后评估或检测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屈曲活动范围、肱二头肌与多裂肌快速反应时间差值和多裂肌sEMG信号强度。结果治疗结束后即刻和治疗结束6 h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腰椎屈曲活动范围和肱二头肌与多裂肌的快速反应时间差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6 h后,贴扎组患者肱二头肌与多裂肌快速反应时间差值为(54.68±4.15)ms,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肯基力学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可改善CNLBP患者的腰部疼痛和腰椎活动范围,并加快腰部稳定肌的快速反应速度,且在一定时间内维持效果。

  • 标签: 麦肯基疗法 肌内效贴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腰部稳定肌 前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