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21年11月,收治1例左手挤压伤患者,行左侧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F)修复创面中遇到腓肠内侧动脉穿支(MSAP)和隐动脉穿支血管供养,但MSAP细小,夹闭试验发现以此血管供血,皮瓣颜色苍白,皮缘无渗血,保留隐动脉穿支,皮瓣顺利成活,术后1个月随访,修复效果满意。

  • 标签: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隐动脉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GI.1型札如病毒进行全基因扩增测序尝试并开展初步分析。方法利用本研究设计的GI札如病毒全基因5’末端通用引物及杯状病毒3’末端引物,对本实验室保存的株GI.1型札如病毒标本进行全基因扩增,然后进行文库构建、上机测序及序列组装。通过BioEdit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采用MEGA 7.0软件构建进化树进行进化分析。结果个标本测序质量优异,测序方法具有可行性;在全基因(WGS)、NSP基因、VP1基因及VP2基因进化树中,均归类为GI.1型;位点变异分布于各个基因片段,但VP1基因的N端保守性较好,熵值较低;大部分基因的核苷酸突变尤其是NS3、NS5及VP1基因的核苷酸突变以同义突变为主,未形成相应氨基酸的突变。结论成功地开展了对GI.1型札如病毒全基因扩增测序及相关进化分析,为札如病毒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札如病毒 全基因组 进化树 同义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种更换鼻空肠管方法在后神经损伤的昏迷患者中应用的舒适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5例需要更换鼻空肠管的颅脑术后伴后神经损伤的昏迷患者分为观察与对照,观察33例,以旧管带新管将新管插入空肠,然后拔除旧管;对照32例,先拔除旧管,再徒手插入新管。均在换管后完成视觉模拟评分(VAS)和X线腹部平片确认。结果观察不适评分明显低于对照,推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以X线腹部平片诊断为标准,观察判断准确33例,对照准确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旧管带新管更换鼻空肠管可以减轻患者不适,提高家属推荐评分,置管的成功率较高,是颅脑术后伴后神经损伤的昏迷患者更换鼻空肠管的较好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肠内营养 鼻空肠管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在1例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慢性HIV-1感染者(DRVI01)血浆样本中,分析潜在的中和抗体特异性。方法查找已知的HIV-1广谱中和抗体(bNAbs)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DRVI01来源不同时间点的膜蛋白序列。对存在频繁变异的关键氨基酸位点进行回复突变,比较突变前后的假病毒与自体血浆中和敏感性的差异,推测可能存在的bNAbs。结果在DRVI01来源的6个时间点155条膜蛋白序列中,查找存在频繁突变的10类bNAbs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其中gp41融合肽、gp120/gp41交界面类bNAbs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存在较多的变异。对这些位点回复突变后,后一个时间点及同一时间点的自体血浆,对大部分突变株病毒的中和能力明显增强。结论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HIV-1感染者(DRVI01)体内,可能存在与gp41融合肽类及gp120/gp41交界面类bNAbs的中和特异性。

  • 标签: HIV-1 膜蛋白 中和抗体 进化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以目前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所接受的肠道病毒分界标准为基础,通过客观地比较全基因/多聚蛋白相似值,试图寻找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来对新的肠道病毒进行的分类。方法分析960株肠道病毒在全基因水平上的比对相似值(pairwise identity scores,PIS)的频率分布图,观察在不同肠道病毒型别、不同种及不同属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分类界限,结合病毒聚类和系统发育树的结果寻找能够区分肠道病毒不同种/属的标准。结果肠道病毒不同种间及与相近病毒属之间在全基因水平上存在比较好的PIS分类界限。多聚蛋白核苷酸PIS为0.657和0.536时可对肠道病毒进行可靠、稳定的种和属的分类。结论肠道病毒多聚蛋白核苷酸序列间PIS在种和属水平上具备明显的遗传边界,并能够简单、可靠地用于肠道病毒监测实验室新种属的初步鉴定。

  • 标签: 肠道病毒 全基因组 多聚蛋白 两两比对 遗传边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建重症医学科内部跨领域合作团队(ICDT)对慢重症(CCI)患者整体救治新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介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例60岁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的整体监护治疗方案,分析医师、护师、呼吸治疗师、物理治疗师、临床营养师及患者家属组成的ICDT在患者撤离呼吸机(撤机)和超早期康复中的作用。结果该患者入院诊断为AECOPD、吸入性肺炎、Ⅱ型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由重症医学科组成的ICDT团队在传统控制感染和支持治疗基础上对患者积极开展危重症早期康复治疗。在ICDT团队监护治疗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降钙素原(PCT)、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右侧膈肌移动度、痰液黏稠度、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均有所改善,随后逐渐更改呼吸机模式并下调呼吸机参数,于ICU治疗10 d后成功撤机,撤机后患者简易肺功能指标好转,住院15 d后转出ICU在普通病房治疗,住院第20 d出院。CCI门诊随访患者恢复良好,生活质量大幅改善。结论ICDT合作对CCI患者的监护治疗十分重要,有利于危重症患者的超早期康复及预后改善。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内部跨领域团队 慢重症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影像学特征预测肺腺癌患者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表达水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101例病理确诊且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检查的肺腺癌患者(男43例、女58例,中位年龄60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D-L1表达阳性44例,阴性57例;分为训练(71例)和验证(30例)。分别提取患者临床病理资料、PET/CT影像学特征、PET传统代谢参数、CT征象,将其纳入模型,使用过滤法和嵌入法进行特征选择。基于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XGBoost与轻量梯度提升机(LightGBM),分别进行训练并评估预测效果,优化得出预测PD-L1水平的最佳模型参数及相应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对于PD-L1表达,各模型均有一定的预测效果,以LightGBM模型最优,其对阳性和阴性的预测精确率分别为0.85和0.76。将临床资料+CT信息纳入LightGBM,精确率、召回率、F1指数在阳性和阴性中分别为0.71、0.67、0.69和0.69、0.73、0.72,准确性为0.70,AUC为0.79;相应地,临床资料+PET预测模型的精确率、召回率、F1指数在阳性和阴性中分别为0.79、0.73、0.76和0.75、0.80、0.77,准确性为0.77,AUC为0.80;临床资料+CT+PET预测模型的精确率、召回率、F1指数在阳性和阴性中分别为0.85、0.73、0.79和0.76、0.87、0.81,准确性为0.80,AUC为0.83。从最佳预测模型(临床资料+CT+PET)中筛选出的重要特征包括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标准摄取峰值(SUVpeak)、CT特征_二维最大径、PET特征_形状伸长、PET特征_灰度共生矩阵相关等。结论联合临床资料、PET/CT影像学特征、传统代谢参数可以有效预测PD-L1表达水平,辅助临床筛选免疫治疗获益人群。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2例由严重弱精子症导致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方法提取患者及父母外周血基因DNA,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并对疑似致病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和致病性分析。结果全外显子测序显示例1 DNAH1基因存在c.2016T>G(p.Y672X)和c.6017T>G(p.V2006G)复合杂合变异;例2 DNAH1基因存在c.2610G>A(p.W870X)纯合变异,分别遗传自父亲和母亲。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会与基因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DNAH1基因c.2016T>G(p.Y672X)和c.2610G>A(p.W870X)变异均为致病(PVS1+PM2+PM3+PP3)。结论2例患者可能均为DNAH1基因变异导致的精子鞭毛多发形态异常,进而引起原发性男性不育。

  • 标签: DNAH1基因 基因变异 全外显子组测序 精子鞭毛多发形态异常 男性不育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2例不相关的临床表现为发育迟缓和粗犷面容的患儿进行表型和基因变异分析,探讨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为家系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例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和家族史,采用全外显子测序分析患儿致病基因,确定可疑变异位点后对家系成员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例患儿临床均表现为整体发育迟缓、粗犷面容、低张力、先天性心脏病、漏斗胸等,患儿1携带ARID1B基因c.3586delC(p.Gln1196Serfs*15)杂合新发变异,患儿2携带ARID1B基因c.4954_4957delACGT(p.Thr1652Glyfs*31)杂合新发变异,个变异均未见既往研究报道,且均未见gnomAD数据库收录。结论明确了ARID1B基因的无义变异为个Coffin-Siris综合征1患者的致病原因。进一步丰富了中国Coffin-Siris综合征1患者的表型谱和突变谱,并为受累家庭的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Coffin-Siris综合征1型 ARID1B基因变异 粗犷面容 智力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睾丸的转录学改变。方法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购入18只4周龄SD大鼠,其中8只作为对照大鼠,另外10只大鼠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最终获得对照与糖尿病大鼠各6只。分别从中筛选出3只大鼠后,对6只大鼠的睾丸进行RNA测序,比较正常大鼠与1型糖尿病大鼠睾丸组织的转录差异,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靶基因可能相关通路进行了预测以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实验验证。采用双样本双尾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大鼠睾丸重量明显高于对照[(0.42±0.15) g比(2.27±0.20) g,P<0.01,t=-18.124],睾丸生精小管结构受到严重损伤,糖尿病精子质量低于对照。糖尿病睾丸共有138个基因高于对照,119个基因低于对照,其中4个基因与睾丸发育和精子的发生直接相关,可能参与了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以及氧化还原稳态的维持。2个基因与糖原合成、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经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验证,以上基因的表达趋势与RNA测序结果一致。结论糖尿病可能通过影响睾丸内生精相关基因以及糖原代谢基因的转录表达,从而损害睾丸的生精功能。

  • 标签: 1型糖尿病 睾丸 转录组 RNA测序 生精
  • 简介:摘要患儿 男,5小时龄,因“胎龄35+2周早产、全身水肿5 h”于2021年6月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出生后表现为全身水肿、窒息,体重和头围均大于P97,存在低血糖、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和隐睾等。住院期间患儿临床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入院第4天应用极速家系全基因测序流程,用时23.5 h检测到HRAS基因1个新发杂合致病变异:c.35G>A,p.Gly12Asp,确诊Costello综合征,及时调整了治疗决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单手术1年完成二尖瓣手术的临床资料,探讨二尖瓣成形术病因学特点、成形方法、成形效果、手术入路及术后早期结果,分析收治各类二尖瓣疾病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脏大血管外科由同一术者在单手术完成的二尖瓣手术共209例。二尖瓣手术占同期本组全部手术53.6%。男100例(47.8%),女109例(52.2%);年龄11~85岁,平均(53.5±15.2)岁,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21例(57.9%),Ⅲ/Ⅳ级88例(42.1%)。其中二尖瓣成形术152例(72.7%),二尖瓣置换术57例(27.3%)。结果152例二尖瓣成形术中采用全胸腔入路117例(77%)。术中应用成形环145例(95.4%),其中Physio Ⅱ成形环118例(81.4%),应用Gore-Tex人工腱索89例(58.6%)共145条,瓣叶成形15例(9.9%),缘对缘技术2例(1.3%),交界成形34例(22.4%),腱索及乳头肌劈开15例(9.9%)。退行性变成形率100%,风湿性心脏病成形率48.1%。术后1周左右复查超声心动图,二尖瓣无或微量反流91例(59.9%),轻度反流58例(38.2%),中度反流3例(2.0%)。术后全因死亡2例(1.3%),无成形效果不良再次手术患者。结论本中心退行性二尖瓣病变已成为收治二尖瓣疾病首位,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比例下降,退行性二尖瓣病变具有极高的成形率,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由于其特殊的病理解剖特点,成形率相对较低。大部分二尖瓣成形术可经全胸腔镜方式完成。由经验丰富的术者应用二尖瓣成形环结合Gore-Tex人工腱索能够取得满意的成形效果。

  • 标签: 二尖瓣成形术 二尖瓣成形环 成形率 人工腱索 全胸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转录学确定结核位疫苗MP3RT在人源化动物模型上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DEG),为阐明MP3RT潜在的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8月开始至2022年2月完成。本研究采用edgeR软件以差异倍数≥1.5且P<0.05为筛选条件筛DEG,对筛选出的DEG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EGG)分析以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对上述DEG通过RT-qPCR进行实验验证,采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转录学鉴定了367个DEG(214个上调,153个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上述DEG的GO富集显著聚焦于细胞代谢、生长、凋亡、炎症等词条,KEGG富集显著聚焦于MAPK信号通路等炎症相关通路。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蛋白Abl1聚集度最大,聚集系数最高,连通性最好。RT-qPCR结果显示,与磷酸盐缓冲液(PBS)相比,MP3RT疫苗中cpne4(t=2.48, P=0.048 0)、h2-q10(t=2.95,P=0.025 6)、mef2c(t=2.87,P=0.028 4)、cr2(t=3.23,P=0.178)、ablim1(t=2.91,P=0.033 5)、dll1(t=2.70,P=0.027 3)和ms4a2(t=3.03,P=0.019 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cd163l1(t=2.56,P=0.043 0)、il1r1(t=2.91,P=0.022 7)和cd34(t=2.42,P=0.046 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MP3RT位疫苗在人源化动物模型上诱导了367个DEG,这些DEG与新陈代谢和免疫反应相关,p38 MAPK和JNK/MAPK信号通路在MP3RT疫苗分子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表位疫苗 MP3RT 转录组学 差异表达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高通量转录测序技术研究H1N1流感病毒感染原代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后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ed genes,DEGs)及其参与的相关调控信号通路。方法H1N1流感病毒分别感染原代人RPE细胞2 h或12 h,以H1N1未感染为对照,提取总RNA,构建文库,进行转录测序。利用DESeq2软件筛选DEGs,DEGs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功能注释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结果与对照相比,H1N1流感病毒感染2 h共鉴定出1 830个DEGs,感染12 h共鉴定出2 847个DEGs;H1N1流感病毒感染动力学过程中(2 h: 12 h),共鉴定出1 213个DEGs。对H1N1流感病毒感染12 h的DEGs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结果表明DEGs广泛存在多种细胞组分中,并参与细胞过程、生物调节、代谢过程等多种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在H1N1流感病毒感染2 h中,DEGs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癌症MicroRNAs、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在H1N1流感病毒感染12 h中,DEGs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MicroRNAs、AGE-RAGE信号通路以及免疫炎症通路;在H1N1流感病毒感染动力学过程中(2 h: 12 h),DEGs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TGF-β信号通路。结论H1N1流感病毒感染导致RPE细胞的转录发生显著改变,这些数据为阐明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毒感染眼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 标签: H1N1流感病毒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一株新鉴定的流行重组型HIV-1 CRF103_01B在北京的检出情况,并分析其近全长基因(near full-length genome,NFLG)遗传特征。方法对2017—2020年北京新诊断或初始抗病毒治疗病例进行HIV-1基因型耐药监测,发现5例疑似感染CRF103_01B毒株。通过逆转录、近末端稀释法,分段巢式PCR扩增HIV-1 NFLG。获得的序列与分型参考序列进行基因比对,使用MEGA11软件构建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系统进化树。用SimPlot 3.5软件分析确定基因重组断点,绘制基因结构图。基于亲本毒株同源NFLG序列比对,挑选较长的重组片段构建NJ进化树,判断可能的亲本毒株来源。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解析基因型耐药特征。结果共获得5条CRF103_01B NFLG序列,其中4例经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感染,1例为女性。与从河北检出的4条CRF103_01B NFLG序列合并分析其重组特征:在CRF01_AE骨架上,gag、pol和nef-3'-LTR基因片段被B亚型重组替换[HXB2 nt 1111±19 - 1539±16,2531 - 4478±16(片段Ⅴ),9008±23 - 9615]。亲本来源分析显示,CRF103_01B的片段Ⅳ与Ⅴ分别与北京B亚型(BJMP3294B)和g5簇CRF01_AE序列(JX112804)聚集成大单系进化簇(bootstrap值分别为97%和100%)。9个CRF103_01B病例均携带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类V106I突变。结论CRF103_01B毒株最可能起源于北京MSM人群,并在北京和河北等地的MSM人群中低水平持续流行,并经异性性途径向一般人群播散。需加强该毒株分子流行病学和耐药监测,关注疾病进展。

  • 标签: CRF103_01B 近全长基因组 男男性行为 流行重组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核蛋白(NP)和糖蛋白(GP)片段的精细抗原位谱分布,明确优势抗原位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实验室检测中的价值。方法2014—2021年在新疆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将CCHFV YL04057株采用改良生物肽合成方法分段表达出由8个氨基酸组成的最小合成短肽,以CCHFV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14B7(IgM)或CCHFV阳性羊血清为抗体,用免疫印迹方法鉴定出NP和GP片段上具有抗原活性的最小抗原位(BCE),并采用邻接法将获得的具有序列多态性的BCE与不同地区的CCHFV进行空间聚类,确定BCE组合方式与地理区域分布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建立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采用原核表达质粒(pET-32a、pGEX-KG)和带有不完整谷胱甘肽(GST188)标签的原核表达质粒(pXXGST-ST-1)构建和表达NP片段上6个不同肽段长度的优势抗原位,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方法,以经免疫荧光法(IFA)鉴定的CCHF羊血清为对照,统计分析不同肽段长度的抗原位重组蛋白与IFA检测结果的特异度、敏感度和总符合率。结果CCHFV NP和GP片段共有30个具有抗原活性的BCE,其中NP片段抗原位集中的核心中间片段NP2(aa 170~305)有6个BCE,端的NP1(aa 1~200)和NP3(aa 286~482)有9个BCE;GP片段的Gc(aa 1~558)和Gn(aa 533~708)片段有14个BCE和1个包含15个氨基酸的长抗原肽(AP),NP片段BCE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1%,GP片段对应的同源性为89.1%。在GP片段9个具有序列多态性的BCE中,由GnEc1、GnE2、GnE4、GcE3、GcE6和GcAP-4(Ap)6个组合BCE可将15株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CCHFV聚类成亚洲Ⅰ、亚洲Ⅱ、非洲Ⅰ、非洲Ⅱ和欧洲 5个地理类群。构建表达的PET-32a-NP(全长)、PGEX-KG-NP2(aa 170~305)、pGEX-KG-NP2-1(aa 235~275)、PGEX-KG-NP2-1-1(aa 237~256)、pXXGST-1-NP2-1-2(aa 250~265)和PGEX-KG-NP2-1-3(aa 260~276)6个重组蛋白CCHFV NP兔多克隆抗血清(pAb)免疫印迹反应阳性,以33份经IFA CCHF检测的羊血清为参照,以NP2和NP2-1 2个片段构建的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和总符合率最好,敏感度分别为73.4%(11/15)和66.7%(10/15),特异度分别为100%(18/18)和94.4%(17/18),总符合率分别为87.9%(29/33)和81.8%(27/33)。结论CCHFV NP和GP上分布着数量较多的具有抗原免疫活性的BCE,其中,优势抗原位在CCHF实验室血清学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出血热病毒,克里米亚-刚果 表位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核蛋白 糖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龄内科住院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收治高龄老年人,其中确诊下肢DVT患者106例,男性58例(54.7%),女性48例(45.3%),年龄80~99岁。单纯DVT患者91例(85.9%),合并肺栓塞15例(15.2%),随访半年内的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106例患者中有症状45例(42.5%),无症状61例(57.6%)。累及下肢近端深静脉(腘静脉及以上静脉)28例(26.4%),仅累及远端深静脉78例(73.6%)。除高龄外,其他DVT危险因素为肺部感染60例(56.6%)、卧床(>3 d)58例(54.7%)、2型糖尿病50例(47.2%)、脑梗死46例(43.4%)、心力衰竭37例(34.9%)、活动性恶性肿瘤28例(26.4%)。静脉血栓评分高风险80例(75.5%),出血高风险68例(64.2%)。74例接受抗凝治疗(69.8%),与抗凝(32例,30.2%)患者比较,未抗凝卧床、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脑梗死的患病率及全因死亡率高(P<0.05或P<0.01)。未抗凝患者出血高风险高于抗凝患者(P<0.01)。抗凝患者合并肺栓塞、近端深静脉受累比率及复查好转率高于未抗凝患者(P<0.05或P<0.01)。抗凝患者中,26例接受住院期间短期的低分子肝素抗凝,48例(45.3%)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药物。3个月时抗凝治疗率为31.1%(33例),6个月为24.5%(26例)。抗凝患者4例发生非致死性出血,但与未抗凝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内科住院患者应警惕肺部感染、卧床、脑梗死、恶性肿瘤等DVT危险因素;高龄内科住院患者出血高风险比例较高,接受规律抗凝治疗比例偏低,需全面评估患者抗凝治疗的风险及获益,给予个体化治疗。

  • 标签: 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药 老年人,80岁以上 预后
  • 简介:摘要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管理中,留置或移除不必要的导线是临床医生经常面临的问题。本文介绍1例留置故障导线、行起搏导线重置术年后再发黑矇的患者,经移除导线、重新植入后无黑矇再发的病例。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起搏导线重置术 故障导线 黑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例Treacher-Collins综合征(Treacher Collins syndrome,TCS)患儿的临床表型与致病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对先证者相关致病基因进行初步筛选,应用Sanger测序、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进行可疑致病性变异的双亲验证。结果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提示例1的TCOF1基因存在c.4357_4360delGAAA杂合缺失变异,Sanger测序验证该变异为新发变异;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该变异被判定为致病变异(PVS1 +PM2+PM6)。例2的TCOF1基因存在第1~7外显子杂合缺失,经MLPA验证后为第1~6外显子杂合缺失,该缺失遗传自表型正常的父亲,MLPA验证父亲的TCOF1基因疑似第1~6外显子嵌合杂合缺失。结论明确2例以颅面畸形为主要症状的患儿致病原因,且表型与TCOF1基因变异的类型、位置、大小之间缺乏相关性,该疾病在家系内存在高度异质性。基因检测结果为TCS患者的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 标签: Treacher-Collins综合征 TCOF1基因 异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在小鼠生殖细胞发育中的功能。方法利用Cre-LoxP系统构建SIRT1雄性生殖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所有小鼠均为C57BL/6背景。提取对照(Con)小鼠和SIRT1雄性生殖细胞特异性敲除(cKO)小鼠睾丸总RNA,进行转录测序分析。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cKO小鼠睾丸组织SIRT1信使RNA水平(0.14±0.04)低于Con(1.32±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44,P<0.01)。cKO小鼠睾丸组织SIRT1蛋白水平(0.28±0.05)低于Con(1.01±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05,P<0.01)。转录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3 816个,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转录调控、精子发生及精子活力等生物学功能;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EGG)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补体等。结论雄性生殖细胞特异性SIRT1敲除,导致小鼠睾丸中与精子发生、精子活力及转录调控相关关键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影响小鼠生育力。

  • 标签: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转录组学 精子发生 睾丸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