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功能腹带在腹部外科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该院自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腹部手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5例,对照组术后使用普通腹带进行干预,研究组术后使用多功能腹带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脱管率、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评分、伤口疼痛度评分、生活自理评分及对腹带干预效果的总满意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脱管率、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伤口疼痛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舒适度评分、生活自理评分及对腹带干预效果的总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腹部外科中对腹部手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患者使用多功能腹带进行干预,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脱管率和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能减轻其切口疼痛,并提高其机体舒适度和生活自理能力,从而能提高其对腹带干预效果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静脉置换在腹部外科应用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及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15例术中行同种异体静脉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远期置换血管狭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最常见术式为胰腺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5.7%),最常见置换血管部位依次为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合部(53.9%)、肠系膜上静脉(23.5%)、门静脉(18.3%)。本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6例(5.2%),发生并发症31例(27.0%),与置换血管直接相关并发症包括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1.7%)。随访期间置换血管发生轻度狭窄8例(7.5%),中度狭窄12例(11.5%),重度狭窄14例(13.2%)。置换血管中重度狭窄半年、1年、2年发生率分别为8.0%、24.4%、34.5%。结论采用同种异体静脉血管术中重建腹部大静脉短期、中期效果良好,术后抗凝治疗或可降低血栓形成或狭窄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腹部局灶型Castleman病临床表现和外科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2009年1月到2019年12月收治的腹部局灶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18例患者经病理确诊而纳入。其中6例因体检而发现,12例有症状,主诉腹部隐痛不适或疼痛为50%(6/12),头晕乏力为25%(3/12),多发性皮疹伴口腔溃疡为16.7%(2/12),体重下降为8.3%(1/12)。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15例患者为透明血管型,3例患者为浆细胞型。无二次手术和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腹部局灶型Castleman病临床表现多样,术前诊断困难,手术切除安全,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级甲等医院腹部外科医护人员实施快速康复外科(ERAS)面临的阻碍因素,为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管理者制定ERAS的推广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7—10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4所三级甲等医院腹部外科的12名医生和护士为访谈对象,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对其所在科室实施ERAS面临的阻碍因素进行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方法分析访谈资料。结果阻碍ERAS实施的因素主要归纳为6个方面:多学科之间协作困难、医护人员传统观念难以改变、缺乏患者理解与配合、安全性有待全面验证、缺乏支持和保障措施、基层医院医疗资源不足。结论国内三级甲等医院实施ERAS面临团队协作困难、医护人员认知不足、缺乏患者理解与配合、安全性有待全面验证、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不到位、基层医院医疗资源匮乏等方面的障碍因素,管理部门应针对上述阻碍因素制订针对性的推广策略,从而促进ERAS的普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快速康复外科路径已被广泛接受且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手术,但是在妇科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尚不明确。本文利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回顾了目前已有的证据,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妇科腹部手术术后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CNKI、万方、VIP数据库,检索年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5月。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关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妇科腹部手术中的应用研究,研究中至少描述4条个体化干预措施。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信息并评价质量,利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包括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再次入院率和病死率等。定量分析仅限于有对照组的研究。效应大小以相对危险度(RR)、均数(MD)及95%可信区间(CI)表述。结果共纳入17项观察性研究。对纳入研究的异质性进行分析,所有路径都包括术前教育、早期口服药物治疗和早期动员。与传统的围术期处理相比,快速康复外科路径可以减少首次(MD=-2.10,95%CI:-2.67~-1.52)和总体的住院时间(MD=-3.42,95%CI:-3.96~-2.88),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和再次入院率。结论虽然快速康复外科路径可能减少妇科腹部手术术后的住院时间,但是现有的证据均基于一系列偏倚风险较高的非随机对照研究,未来还需要高质量的研究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毕业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中国医科大学101期在外科参加毕业实习的护理学院本科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36人和实验组36人;护生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采用传统实习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SPOC教学模式,设立教学查房和专科疾病知识、常见基础护理操作视频、测试、拓展学习四大模块,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实习结束时,实验组理论考核成绩、床旁护理程序能力考核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实验组护生对SPOC教学模式表现出较好的接受度。结论SPOC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护生综合素质,提高岗位胜任力,值得在护理毕业实习中进一步推广。
简介:目的:探析腹部肿瘤患者护理风险因素与预防对策。方法:选取腹部肿瘤内科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护理风险因素,并给予预防对策,对比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腹部肿瘤患者在护理流程中的分享实施分析,可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评分,建议在临床进行分析以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腹部消化道异物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为临床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普外科2015年1月—2020年6月住院经手术治疗的60例腹部消化道异物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2例,中位年龄2.9岁。观察各病例的异物种类及滞留部位、临床表现、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经电话及门诊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并观察近远期并发症。结果消化道异物主要发生在年龄< 3岁婴幼儿组(34/60,56.7%);异物种类包括磁性异物、锐器类异物(回形针、铁钉、螺丝钉、鱼骨等)、水晶球、枣核、胃毛发结石、电池和羽毛球托。异物主要滞留在胃和小肠。腹痛、呕吐等肠梗阻症状最常见,异物滞留时间长者有发热、腹痛等腹膜炎表现,其中21例患者有消化道穿孔。手术方式包括胃肠切开异物取出术22例,阑尾切除异物取出术7例,胃肠穿孔修补术6例,肠切除吻合术17例,肠切除加造瘘手术5例(3个月后再行造瘘肠管回纳术),直肠侧壁修补手术3例。其中开腹手术52例,腹腔镜手术8例。所有病例手术时间(93.5±19.3) min,术中失血量(20.2±4.3) mL,术后住院时间13(5,19) d。术后随访有3例出现不全性肠梗阻,以非手术治疗恢复。结论在儿童消化道异物中以磁性异物、锐器类异物、水晶球、枣核、腐蚀性异物等是导致消化道梗阻、穿孔的主要原因,应尽早根据异物数目、滞留位置及有无消化道穿孔等,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
简介:摘要C反应蛋白作为经典的急性反应蛋白,是反映机体炎症反应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白蛋白既可以反映机体的营养状态,也能体现疾病所导致的机体消耗程度。目前,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已被证实在腹部外科多种疾病,如急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以及各类腹部肿瘤的预后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预测价值。该指标相较于单独检测C反应蛋白或白蛋白有着更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同时又具有廉价、早期、可连续性检测等特点,相比其他的预后评分,可以为疾病诊治及后续治疗提供更及时的指导,其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有效的预后指标。本文就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对腹部外科相关疾病预后价值的研究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CTAP)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腹部外科术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以"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连续腹横筋膜阻滞,病人自控镇痛,continuous/modified,transversus/transverse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 block,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A/PCIA/IV-PCA"等为检索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从建库以来至2021年2月的中英文文献。按照镇痛治疗方法分为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组(CTAP组)及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组)。使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腹部外科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疼痛评分、康复情况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使用风险比(RR)合并统计量,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Mean±SD)合并统计量。使用I2评价研究的异质性,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其中英文研究2篇,中文研究4篇,共包括479例患者。(2)Meta分析结果:与PCIA组相比,CTAP组术后恶心呕吐(RR=0.22,95%CI:0.08~0.62,P<0.01)、头晕(RR=0.27,95%CI:0.09~0.79,P=0.02)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术后24 h(MD=-0.75,95%CI:-1.42~-0.08,P=0.03)、48 h(MD=-0.68,95%CI:-1.05~-0.31,P<0.001)活动状态时的疼痛评分较低,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MD=-0.49,95%CI:-0.69~-0.30,P<0.001)和首次排气时间(MD=-10.47,95%CI:-13.53~-7.41,P<0.001)较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术后24 h(MD=-0.25,95%CI:-0.57~0.08,P=0.14)、48 h(MD=-0.15,95%CI:-0.39~0.09,P=0.22)静息状态时的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MD=-1.01,95%CI:-2.28~0.26,P=0.12)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更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可推荐其作为一种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替代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在甲乳外科护理教学中的效果评价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附属同济医院甲乳外科护士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教学,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教学的基础上应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法。统计两组护士评判性思维、沟通能力、专业技能及护理教学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施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后,观察组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及沟通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士的理论知识评分、实践操作评分及专业技能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士的教学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媒体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提升甲乳外科的护理教学质量,充分调动护士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护士教学满意度,使其充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从而提升护士的专业技能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质化+个体化"教学在小儿外科护理进修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进修且期限为3个月的38名护理学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同质化+个体化"教学,比较学员在培训前后基础护理操作考核得分、整体护理程序应用得分以及岗位胜任能力得分的差异。同时,在培训结束后对学员理论知识水平进行考核并调查学员对培训过程的满意度。采用SPSS 26.0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进修学员培训后的基础护理操作考核得分、责任制整体护理质量以及岗位胜任能力考核总分数均优于培训前[(92.99±2.46)vs.(94.96±2.71),t=-6.18,P<0.001;(94.82±2.12)vs.(96.16±1.82),t=-3.92,P<0.001;(79.89±5.10)vs.(88.16±4.29),t=-11.5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个教学满意度条目中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依次是对学员工作给予一定的肯定、科室教师具有培训意识、指导学员解决困难。结论"同质化+个体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小儿外科护理进修学员的基础操作技能、责任制整体护理质量以及岗位胜任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综合护理干预在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24年1月至2024年8月院内收治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共计60例采取随机分组办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综合护理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在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腹痛缓解时间、排气时间、恢复正常进食时间以及再次梗阻率。结果 综合护理组在护理满意度、腹痛缓解时间、排气时间、恢复正常进食时间以及再次梗阻率方面表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