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丁苯肽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丁苯肽组各35例。常规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并配合吞咽功能训练,丁苯肽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予丁苯肽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吞咽功能。结果丁苯肽组总有效率为100.0%(35/35),高于常规治疗组的91.4%(32/3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P=0.238)。治疗前,两组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98、0.691);治疗后,丁苯肽组洼田饮水试验、SSA评分分别为(0.68±0.76)分、(21.60±2.50)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的(1.15±0.77)分、(27.62±3.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7、7.82,P=0.012、< 0.001)。结论丁苯肽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梗死 吞咽障碍 丁苯肽 吞咽功能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吞咽治疗仪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雄安新区安新县中医医院内1科收治的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就诊顺序纳入患者,单盲法评价,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以及Voca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疗效评价指标为间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以及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2组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2周后,对照组痊愈5例,有效2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5.0%(27/36),治疗组痊愈10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88.9%(32/36);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48,P<0.05)。(2)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评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该评分较各自治疗前均明显提高(t=2.02、2.42,P均<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增高(t=0.735,P<0.05)。(3)SSA评分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SSA评分评分较各自治疗前均明显降低(t=2.04、2.46,P均<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降低(t=0.732,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和吞咽治疗仪合用可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吞咽能力。

  • 标签: 卒中 吞咽障碍 针刺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吞咽治疗仪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雄安新区安新县中医医院内1科收治的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就诊顺序纳入患者,单盲法评价,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以及Voca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疗效评价指标为间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以及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2组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2周后,对照组痊愈5例,有效2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5.0%(27/36),治疗组痊愈10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88.9%(32/36);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48,P<0.05)。(2)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评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该评分较各自治疗前均明显提高(t=2.02、2.42,P均<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增高(t=0.735,P<0.05)。(3)SSA评分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SSA评分评分较各自治疗前均明显降低(t=2.04、2.46,P均<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降低(t=0.732,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和吞咽治疗仪合用可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吞咽能力。

  • 标签: 卒中 吞咽障碍 针刺疗法
  • 作者: 范婷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6
  • 出处:《中国药理学报》2023年第5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12月我院72例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人。一组为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另一组为观察组,在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利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手段。观察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结果:两组焦虑与抑郁评分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当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手段的使用产生了积极的正向影响,提高了医生的诊疗效率,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有效恢复,降低了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了患者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为1例脑梗死吞咽障碍口腔并发症的患者制订循证护理方案。方法按PICO原则,针对患者临床表现提出问题,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法,检索Uptodate、NICE、SIGN、RNAO、医脉通指南网、BMJ、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INAHL、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搜集有关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口腔并发症的临床指南、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等,对证据评价后,将最适宜证据应用于该例患者并观察疗效。结果共纳入1篇临床决策、5篇临床指南、4篇专家共识、2篇系统评价、1篇Meta分析、3篇RCT。根据检索结果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及意愿,护士根据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内容每2日进行吞咽功能检查,进食时给予抬高床头40°~45°并保持1 h,每日3次用氯己定口腔护理液行负压冲洗法刷牙,用机械性擦洗法清除痰痂,每晚护士用6X刮舌技术擦洗舌背,感染得到控制后用0.9%氯化钠溶液每日2次冲洗刷牙。每日评估口腔情况及吞咽功能,用鼻面罩高流量湿化氧疗及面罩喷射雾化吸入等,入院后第3天行吞咽训练。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7 d后,患者口腔黏膜湿润无异味,无痰痂,吞咽功能由Ⅳ级变为Ⅱ级。结论护理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护士要及时评估患者口腔及吞咽功能,应用氯已定及0.9%氯化钠溶液口腔护理液机械性擦洗法及负压冲洗式刷牙法能有效去除痰痂,用6X刮舌技术擦洗舌背,能减少微生物,减轻口臭;应用鼻面罩高流量湿化氧疗及喷射雾化吸入湿化效果显著,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能减少口腔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脑梗死 卒中 吞咽障碍 口腔并发症 气道湿化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3月本院接诊的104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49例,年龄(71.84±3.12)岁。按照患者是否存在吞咽功能障碍分为吞咽功能障碍组22例和无吞咽功能障碍组82例。分析脑梗死患者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脑干、多发性病灶、进食时间>30 min、牙齿缺失>6颗、固体食物、喂食是脑梗死患者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且OR≥1)。结论脑梗死患者并发吞咽功能障碍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需针对各危险因素加强护理措施干预,以避免吞咽功能障碍发生。

  • 标签: 吞咽功能障碍 脑梗死 影响因素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生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在巴彦淖尔市医院治疗的94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OCSP分型,将患者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组(TACI组,23例)、部分前循环梗死组(PACI组,25例)、后循环梗死组(POCI组,24例)、腔隙性梗死组(LACI组,2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直至发病后90 d,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量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MoCA评分<22分为PSCI组,MoCA评分≥22分为单纯ACI组。分析不同OCSP分型ACI患者PSCI的发生情况。比较PSCI组与单纯ACI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BI)评分(发病30 d)、血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入院后次日)。分析MoCA评分与NIHSS评分、血清Cys-C水平、B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94例患者PSCI发生率为71.28%,其中PACI组84%,LACI组77.27%,POCI组66.67%,TACI组56.52%。PSCI组患者的NIHSS评分、血清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B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MoCA评分与NIHSS评分、血清Cys-C水平存在正相关(P<0.05),与BI评分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OCSP分型与PSCI发生密切相关,NIHSS评分、血清Cys-C水平偏高且发病30 d时BI评分偏低的ACI患者发生PSCI的风险更高,应提高警惕。

  • 标签: 脑梗死 急性 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换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患者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0例患者中有42例合并有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1.0%。吞咽功能障碍组与无吞咽功能障碍组在年龄、病灶部位、合并糖尿病、高血压、ADL评分、NIHSS评分、牙齿缺损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合并多发性病灶、合并高血压、NIHSS评分、牙齿缺失是导致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致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因素较多,临床上必须加强对高危因素的重视,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 标签: 脑梗死 吞咽功能障碍 危险因素 护理干预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伴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6-2019年开滦总医院收治的114例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入院后72 h之内完成核磁共振颅脑扫描,并于1周内应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情绪测评。根据SDS评定结果,选择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无抑郁患者69例为对照组;选择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伴轻度抑郁患者45例为病例组。观察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不同脑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比例特点及认知功能,运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并观察临床躯体化症状表现特点。结果(1)对照组患者男53例(76.81%,53/69),女16例(23.19%,16/69);病例组男29例(64.44%,29/45),女16例(35.55%,16/45),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对照组和病例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1.88%(22/69)、53.33%(24/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2)病例组患者基底节区和半卵圆中心腔隙性脑梗死灶发病率分别为80.00%(36/45)、71.11%(32/45),对照组分别为59.42%(41/69)、18.84%(13/6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其余脑区梗死灶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病例组注意力和计算力受损比例为88.89%(40/45),高于对照组的78.26%(54/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2.659,95%CI 1.041~6.793,P<0.05)、半卵圆中心梗死灶(OR=10.332,95%CI 4.069~26.235,P<0.01)是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伴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5)躯体化症状失眠和流泪的比例病例组分别为35.56%(16/45)、37.77%(17/45),均高于对照组8.70%(6/69)、2.90%(2/6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半卵圆中心脑梗死病灶是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发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患者可伴有失眠和流泪的躯体化症状。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卒中后抑郁 危险因素 躯体化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小脑梗死引起认知障碍的特点。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孤立性小脑梗死患者76例和同期在我院门诊就诊而无脑梗死的患者88例,作为梗死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在发病14 d、1 m、3 m时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结果梗死组与对照组在14 d时MoCA总分(23.9±6.13比28.1±2.51;t=5.88,P<0.001),MMSE总分(25.7±4.54比28.3±2.25;t=4.74,P<0.001);梗死组与对照组在1 m时MoCA总分(22.6±6.07比28.2±2.28;t=8.03,P<0.001),MMSE总分(24.9±4.63比28.2±2.14;t=5.99,P<0.001);梗死组与对照组在3 m时MoCA总分(22.5±6.19比28.2±2.15;t=8.09,P<0.001),MMSE总分(24.6±4.43比28.3±2.16;t=6.94,P<0.001)。两组患者在14 d、1 m、3 m时梗死组MoCA、MMSE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认知功能评分主要与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及记忆力三个认知域有关(P<0.05);而在命名、计算力、定向力三个认知域方面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脑梗死与认知障碍有明显相关性,主要表现在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记忆力三个方面。因此,在临床工作应注意筛查和干预,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小脑梗死 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为1例脑梗死吞咽障碍口腔并发症的患者制订循证护理方案。方法按PICO原则,针对患者临床表现提出问题,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法,检索Uptodate、NICE、SIGN、RNAO、医脉通指南网、BMJ、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INAHL、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搜集有关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口腔并发症的临床指南、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等,对证据评价后,将最适宜证据应用于该例患者并观察疗效。结果共纳入1篇临床决策、5篇临床指南、4篇专家共识、2篇系统评价、1篇Meta分析、3篇RCT。根据检索结果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及意愿,护士根据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内容每2日进行吞咽功能检查,进食时给予抬高床头40°~45°并保持1 h,每日3次用氯己定口腔护理液行负压冲洗法刷牙,用机械性擦洗法清除痰痂,每晚护士用6X刮舌技术擦洗舌背,感染得到控制后用0.9%氯化钠溶液每日2次冲洗刷牙。每日评估口腔情况及吞咽功能,用鼻面罩高流量湿化氧疗及面罩喷射雾化吸入等,入院后第3天行吞咽训练。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7 d后,患者口腔黏膜湿润无异味,无痰痂,吞咽功能由Ⅳ级变为Ⅱ级。结论护理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护士要及时评估患者口腔及吞咽功能,应用氯已定及0.9%氯化钠溶液口腔护理液机械性擦洗法及负压冲洗式刷牙法能有效去除痰痂,用6X刮舌技术擦洗舌背,能减少微生物,减轻口臭;应用鼻面罩高流量湿化氧疗及喷射雾化吸入湿化效果显著,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能减少口腔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脑梗死 卒中 吞咽障碍 口腔并发症 气道湿化 循证护理
  • 作者: 毛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重庆市大渡口区茄子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大渡口区中医院),重庆 400082
  • 简介: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中风,是临床中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长期的吸烟、饮酒,摄入过量的脂肪或糖分等是诱发脑梗死的重要因素。统计显示,50岁以上人群是脑梗死的高发人群。此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远高于健康人群。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多为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和麻木,眩晕伴呕吐、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或抽搐等症状,威胁患者生命。一旦发病,要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以最大程度的改善预后并提高生活质量。目前,治疗脑梗死常用的药物有溶栓药及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稳定斑块、降颅压药、神经保护药。

  • 标签: 脑梗死;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客观指标评估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嗓音障碍的有效性,分析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的嗓音声学特征。方法采用言语主观功能评估将29例言语障碍患者分为重度言语障碍组(19例)和轻度言语障碍组(10例),用计算机言语测量仪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和分析2组患者的最长声时(MPT)、最大数数能力(MCA)、平均基频、基频标准差、基频范围、平均强度、共振峰、下颌距和舌距的异常发生比率及其均值差异。结果所有患者的MPT和MCA值均存在异常,且重度组患者的MPT值[(4.37±3.89)s]明显短于轻度组[(8.22±4.03)s],MCA值[(3.39±3.77)s]亦明显弱于轻度组[(8.56±3.24)s],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在平均基频、基频标准差、F2(i)以及舌距指标中存在异常情况的比率为73.68%、63.16%、73.68%和78.95%,明显高于轻度组(30.00%、30.00%、30.00%和40.00%),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言语参数测量可以有效评估脑损伤后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的言语功能;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出现言语呼吸功能受损的现象非常普遍,值得重视。

  • 标签: 构音困难 言语参数测量 康复 语音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恢复期患者述情障碍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脑梗死后恢复期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研究对象述情障碍评分(TAS-26)、健康行为评分(HPLP Ⅱ)、不同人口学特征TAS-26、HPLPⅡ评分及二者相关性,对研究对象述情障碍、健康行为现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后恢复期患者TAS-26总分高于国内常模,HPLPII总分低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婚姻、病程、HPLPⅡ评分、后遗症数目脑梗死后恢复期患者的T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病程、文化程度、TAS评分、后遗症数目脑梗死后恢复期患者的HPLP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AS评分与HPLPⅡ评分呈负相关(r=-0.627,P<0.001);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病程、HPLPⅡ评分、月收入、后遗症数目是影响脑梗死后恢复期患者述情障碍危险因素(均P<0.05),年龄、病程、文化程度、TAS评分、后遗症数目均是影响脑梗死后恢复期患者健康行为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脑梗死后恢复期患者存在述情障碍水平升高、健康行为差,且述情障碍与健康行为呈负相关关系,明确述情障碍、健康行为发生危险因素,可指导临床针对性给予相应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述情障碍水平,改善其健康行为,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 标签: 脑梗死后恢复期 述情障碍 健康行为 相关性 人口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伴有吞咽功能障碍脑梗死患者居家饮食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伴有吞咽功能障碍脑梗死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饮食方案,研究组接受居家饮食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吞咽功能、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男性百分比、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主要照顾者、吞咽功能障碍程度、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1个月后,研究组和对照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67%和6.67%,研究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虽然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研究组和对照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6.67%和26.67%,研究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1个月后,研究组吞咽功能评级为1级15.00%、2级40.00%、3级35.00%、4级10.00%,对照组吞咽功能评级为1级3.33%、2级11.67%、3级63.33%、4级21.67%;出院3个月后,研究组吞咽功能评级为1级51.67%、2级25.00%、3级18.33%、4级5.00%,对照组吞咽功能评级为1级15.00%、2级35.00%、3级36.67%、4级13.33%;出院1个月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138.57±12.46)分和(126.34±12.45)分;出院3个月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148.25±12.63)分和(136.35±11.25)分;出院1个月及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均显著性好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伴有吞咽功能障碍脑梗死患者制定并实施居家饮食护理方案,既能保证患者日常饮食过程安全,增加饮食量,又能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促进脑梗死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吞咽功能障碍 脑梗死 居家饮食 护理
  • 简介:摘要占位性脑水肿是一种严重威胁小脑梗死患者生命的并发症,可发生于17%~54%的患者。对于恶化风险较高的小脑梗死患者,应密切监测意识水平和跟踪CT/MRI改变。伴临床恶化的占位性小脑梗死患者应行脑室造口术/脑室外引流和枕下颅骨切除减压术。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小脑疾病 减压颅骨切除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联合思维导图干预在脑梗死吞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该院神经内科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采用常规护理,B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联合思维导图干预。结果B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A组。B组患者误吸、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均显著低于A组。B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抑郁程度显著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联合思维导图干预在脑梗死吞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降低患者康复期间发生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思维导图 脑梗死 吞咽障碍 康复
  • 作者: 鲜国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重庆409600
  • 简介:脑梗死,也称缺氧性脑卒中,是一个患者死亡率极高的常见病,每年新增脑梗死病人超过二百万,其中包含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这些病症会造成大脑血流受阻,缺血缺氧,从而引发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在脑梗死患者中,约70%的病人会发生不同的肢体功能障碍脑梗死是造成偏瘫发病率达到60%~80%的主要原因,这些疾病不仅会使病人无法自理,还会引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精神情绪不仅减弱了病人恢复的动力,而且给病人及其家属造成巨大的疼痛以及压力。

  • 标签: 脑梗死偏瘫;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失眠的发生与人文因素、血管危险因素和脑梗死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首次发病的217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对其进行评分,根据AIS的得分将患者分为脑梗死失眠组(总分>6分)和脑梗死非失眠组(总分≤6分),分析脑梗死患者失眠的发生与人文因素、血管危险因素和脑梗死特点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失眠的发生率为61.8%(134/217),失眠组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职业状态、抑郁、高血压、糖尿病、血管支配范围、梗死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氏日常生活量表(BI)评分和失语方面与非失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抑郁、NIHSS评分、BI评分、失语与脑梗死失眠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结论年龄、抑郁、NIHSS评分、BI评分和失语是脑梗死患者发生失眠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脑梗死 失眠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