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细胞程序性死亡(PD)-1和PD-2等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也诱发了诸多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的免疫不良反应(irAEs),其中风湿免疫疾病相关症状(Rh-irAEs)较为常见。本文通过对Rh-irAEs的研究现状、特点和管理以及其未来的研究探索方向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Rh-irAEs的识别和管理。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过去十年迅速发展,并成为最具有前景的肿瘤治疗之一。但ICI打破了机体的免疫平衡,降低了T细胞耐受性,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IRAE可以累及全身多脏器,包括内分泌、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系统等,临床症状均不特异,尚无高特异性及高敏感性的预测因子出现。轻度的IRAE可以通过停药缓解,严重的IRAE需要积极治疗,一线治疗为糖皮质激素,激素效果不佳可考虑免疫抑制剂,但目前最佳免疫抑制剂选择尚存争议。本综述概述了IRAE的流行病学及可能机制,以及一些有潜力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并介绍了几种免疫治疗相关脏器毒性及管理方法。
简介:摘要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颅内最常见、最具侵袭力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病死率极高。接受标准治疗后新诊断的GBM患者,5年生存率<10%。改善GBM患者的生存预后是人类迄今尚未攻克的难题。鉴于免疫治疗在其他肿瘤的治疗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国内外学者开始对GBM患者进行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以期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本文对国内外近期报道的GBM患者免疫治疗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颅内最常见、最具侵袭力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病死率极高。接受标准治疗后新诊断的GBM患者,5年生存率<10%。改善GBM患者的生存预后是人类迄今尚未攻克的难题。鉴于免疫治疗在其他肿瘤的治疗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国内外学者开始对GBM患者进行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以期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本文对国内外近期报道的GBM患者免疫治疗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老年肺鳞状细胞癌(肺鳞癌)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北京医院经病理明确诊断的老年肺鳞癌患者(≥65岁)113例,44例接受手术或微创治疗,69例患者接受内科一线治疗,其中化疗组27例,免疫联合化疗(联合组)24例,免疫组11例,靶向治疗组7例。28例患者接受内科二线治疗,其中化疗组8例,联合组11例,免疫组4例,靶向治疗组5例。比较一线、二线治疗中免疫治疗效果和相关不良反应。评价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和肿瘤突变负荷(TMB)作为疗效、预后标志物的价值。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评价近期疗效,常见不良反应分级评价标准(CTCAE 4.03)评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老年肺鳞癌患者一线联合组总有效率73.7%(14/19),高于化疗组24.0%(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48,P<0.01)。一线联合组、免疫组与化疗组患者比较,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延长,且联合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mOS)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线联合组和免疫组患者mOS时间较化疗组延长(均P<0.05)。老年肺鳞癌患者存在高的PD-L1阳性率(≥1%)和高TMB(≥9 mut/Mb)表达率,分别为81.6%(31/38)和57.4%(31/54)。一线联合组PD-L1阳性患者中mPFS优于PD-L1阴性患者(5.10个月比0.93个月,P<0.05)。PD-L1阳性患者中,二线联合组mPFS优于化疗组(7.33个月比2.77个月,P<0.05)。患者mPFS和mOS时间均与TMB表达无关。总体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0%(31/50),3级以上26.0%(13/50)。最常见的3级不良反应为皮疹、免疫相关性肺炎和乏力。结论老年肺鳞癌患者一线免疫联合化疗较化疗提高总有效率、mPFS和mOS。二线治疗中,免疫联合化疗与免疫单药均延长mOS,联合治疗较单药免疫无总生存获益。老年患者对单药免疫或联合化疗总体不良反应可控。
简介:摘要眼眶肿瘤不仅损害患者容貌,还损伤视功能,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由于眼眶组织结构复杂、神经血管丰富且与视觉器官联系紧密等原因,该部位肿瘤的治疗较其他部位呈现出难度大、风险高的特点。肿瘤的经典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手术是大部分眼眶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且随着技术和设备的改良,其现已朝着微创的方向发展。化学药物治疗多应用于晚期肿瘤或侵犯程度广泛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且随着给药方式和方案的改进,正朝着高效和低不良反应的方向发展。放射治疗则多用于手术难以完整切除和易复发的难治性肿瘤,且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其已实现了安全和精准化治疗。除了经典的治疗方法外,针对致癌位点在分子水平上的靶向治疗也成为眼眶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眼眶肿瘤在手术切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的技术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临床常见、发病率高的自身免疫性眼眶疾病,糖皮质激素是一线主流用药,鉴于使用者对其不良反应的忌惮以及部分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不敏感,目前,已有诸多可改善TAO进程的药物在研发和临床应用前期中:从拮抗白细胞介素(IL)-6受体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免疫靶向治疗,到阻滞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产生甲状腺自身抗体;从拮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受体减少眼眶成纤维细胞活化,到锝-亚甲基二磷酸盐注射液(99Tc-MDP)、他汀类等调节自身免疫炎性反应,甚至从有效治疗Graves病的免疫疗法中也可以寻找到有望解决TAO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治疗相关肝毒性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南山肿瘤中心和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11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4例,女48例;中位年龄60岁。结果112例患者中,肝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8%(30/112),3~5级肝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14%(8/112),出现肝不良事件的中位时间为接受免疫治疗后3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患者肝不良事件的发生与肝癌有关(P<0.05)。发生3~5级肝不良事件患者接受规范甲强龙治疗后,4~6周内肝功能恢复。结论肝癌为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治疗发生相关肝脏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14岁变应性鼻炎(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免疫治疗(SCIT)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疾病专科门诊,进行3年疗程的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321例屋尘螨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321例患儿年龄5~14岁,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41例;年龄5~9岁者154例,10~14岁者167例。使用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在上臂伸侧肘上12~15 cm处行皮下注射,321例共行13 053针次皮下注射,其中男性患儿共注射7 305针次,女性患儿共注射5 748针次;5~9岁患儿共注射6 342针次,10~14岁患儿注射6 711针次。记录患儿每次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体征及其处理,分析全身不良反应与患儿年龄、性别、疗程及变应原注射剂量的关系。结果(1)321例患儿中,共56例(17.45%)、115针次(0.88%)发生不良反应。其中速发型55针次(47.83%),迟发型60针次(52.17%);全身Ⅰ级不良反应92针次(80.00%),Ⅱ级21针次(18.26%),Ⅲ级2针次(1.74%),无Ⅳ级者。(2)分别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男、女性患儿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比24例,χ²=0.03,P=0.86;66比49针次,χ²=0.10,P=0.76);5~9岁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0~14岁患儿[22.08%(34/154)比13.17%(22/167),1.14%(72/6 342)比0.64%(43/6 7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41,P=0.04;χ²=9.13,P<0.01);疗程方面,2~3年组(105~156周)不良反应发生率[3.74%(12/321)与0.41%(12/2 912)]明显低于<1年组(≤52周)[14.64%(47/321)与0.89%(64/7 154)]和1~<2年组(53~104周)[10.90%(35/321)与1.31%(39/2 9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2.86,P<0.01;χ²=6.43,P=0.01;χ²=12.14,P<0.01;χ²=13.74,P<0.01)。(3)在100 000转导单位(SQ-U)高剂量阶段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100 000 SQ-U的低剂量阶段[1.01%(85/8 440)比0.65%(30/4 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35,P=0.04)。结论螨虫过敏的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注射针次不良反应发生率<1%,严重程度多为Ⅰ级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儿低龄、治疗疗程早期及注射高剂量变应原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14岁变应性鼻炎(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免疫治疗(SCIT)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疾病专科门诊,进行3年疗程的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321例屋尘螨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321例患儿年龄5~14岁,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41例;年龄5~9岁者154例,10~14岁者167例。使用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在上臂伸侧肘上12~15 cm处行皮下注射,321例共行13 053针次皮下注射,其中男性患儿共注射7 305针次,女性患儿共注射5 748针次;5~9岁患儿共注射6 342针次,10~14岁患儿注射6 711针次。记录患儿每次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体征及其处理,分析全身不良反应与患儿年龄、性别、疗程及变应原注射剂量的关系。结果(1)321例患儿中,共56例(17.45%)、115针次(0.88%)发生不良反应。其中速发型55针次(47.83%),迟发型60针次(52.17%);全身Ⅰ级不良反应92针次(80.00%),Ⅱ级21针次(18.26%),Ⅲ级2针次(1.74%),无Ⅳ级者。(2)分别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男、女性患儿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比24例,χ²=0.03,P=0.86;66比49针次,χ²=0.10,P=0.76);5~9岁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0~14岁患儿[22.08%(34/154)比13.17%(22/167),1.14%(72/6 342)比0.64%(43/6 7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41,P=0.04;χ²=9.13,P<0.01);疗程方面,2~3年组(105~156周)不良反应发生率[3.74%(12/321)与0.41%(12/2 912)]明显低于<1年组(≤52周)[14.64%(47/321)与0.89%(64/7 154)]和1~<2年组(53~104周)[10.90%(35/321)与1.31%(39/2 9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2.86,P<0.01;χ²=6.43,P=0.01;χ²=12.14,P<0.01;χ²=13.74,P<0.01)。(3)在100 000转导单位(SQ-U)高剂量阶段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100 000 SQ-U的低剂量阶段[1.01%(85/8 440)比0.65%(30/4 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35,P=0.04)。结论螨虫过敏的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注射针次不良反应发生率<1%,严重程度多为Ⅰ级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儿低龄、治疗疗程早期及注射高剂量变应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