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肱骨内上髁合并桡骨颈骨折的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1年8月福州市第二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12例肱骨内上髁合并桡骨颈骨折患儿资料。男6例,女6例;年龄(11.1±2.5)岁。肱骨内上髁骨折根据Papavasiliou分型:Ⅱ型7例,Ⅲ型2例,Ⅳ型3例;桡骨颈骨折根据Judet分型:Ⅰ型3例,Ⅱ型4例,Ⅲ型5例。其中2例JudetⅠ型桡骨颈骨折X线片检查漏诊,经CT检查确诊。内上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9例,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3例;桡骨颈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8例,保守治疗4例。术后采用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测量双侧提携角并采用Kim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KEPS)评价患肢功能恢复情况,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40.0±25.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6.3±1.2)周。末次随访时测量提携角:患侧为15.5°±2.6°,健侧为14.7°±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KEPS评分:患侧为(96.3±5.3)分,健侧为(98.8±2.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均未出现切口感染、骨不连、肘外翻、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术后各向稳定性恢复良好。结论肱骨内上髁合并桡骨颈骨折是一种儿童及青少年特殊的肘关节伸直外翻型损伤,较易漏诊;治疗应以恢复关节匹配及关节稳定性为目标,力求获得良好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体外冲击波(ESW)联合内热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46例,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不同(ESW治疗或联合肱骨外上髁及冈下肌内热针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W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3例。2组患者均给予肱骨外上髁ESW治疗,治疗参数设置为探头直径15 mm,治疗压力2.5~3.5 bar(1 bar=100 kPa)、频率8.0 Hz;治疗部冲击约1500~2000次,每周治疗1次,共4周;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肱骨外上髁及冈下肌内热针治疗,每部位每周内热针治疗1次,共治疗2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周、4周及12周时,采用目测类比法(VAS)疼痛评分、无痛握力(PFG)测试分别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和握力大小进行评定,并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2周时,对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调查问卷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ESW治疗组(5.91±2.01)分,联合治疗组(5.85±1.89)分]、PFG值[ESW治疗组(14.10±5.96)kg,联合治疗组(14.54±6.92)kg]以及ADL[ESW治疗组(25.50±2.21)分,联合治疗组(24.75±1.72)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周、4周及12周时,联合治疗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和PFG值均明显优于同时间点的ESW治疗组(P<0.05);其中治疗结束后12周时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1.37±0.56)分]、PFG值[(29.69±11.67)kg]及ADL评分[(30.35±1.56)分]均明显优于ESW治疗组[VAS疼痛评分(2.45±1.02)分]、PFG值[(19.39±6.45)kg、ADL评分(28.75±1.07)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W联合肱骨外上髁及冈下肌内热针较单用ESW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小儿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LHCFs)的效果。方法抽取洛阳正骨医院2017年4月至2020年5月诊治的79例JakobⅡ型LHCFs患儿,根据手术复位内固定术式分为A组(41例)和B组(38例),其中A组给予超声引导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B组给予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儿围术期指标、复位效果、关节恢复评分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并比较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各关节面角度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中透视次数比较,P>0.05;但A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骨折愈合时间低于B组(P<0.05);A组患儿复位优良率高于B组(P<0.05);术前两组患儿各项关节功能评分比较,P>0.05;术后A组患儿评分高于B组(P<0.05)。两组患儿髁干角(SCA)角度比较,P>0.05;但A组患儿Bauman角(BA)为64°~81°的发生率高于B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感染、骨折愈合延迟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超声引导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应用于JakobⅡ型LHCFs患儿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总体效果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16例儿童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年龄3~10岁,平均5.5岁。在关节造影及C臂机辅助下经皮克氏针固定手术治疗,术后按照Flynn功能评定标准,结合影像学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儿获得14~38个月的随访,平均22个月。在术后6~8周获得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骨不连或骨延迟愈合。Flynn功能评定标准:优14例,良2例。结论对于JakobⅡ型的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早期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更易获得良好复位,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对患儿创伤小,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8月— 2017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59例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29例;年龄1.5~8.1岁[(4.0±1.8)岁]。34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术中采用X线监测复位效果(对照组);25例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术中采用超声监测复位效果(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肘关节功能评价采用Broberg和Morrey评分标准。结果患儿均获随访17~31个月[(23.2±4.2)个月]。对照组手术时间为(50.7±22.2)min、术中出血量为(6.1±3.8)ml,均明显高于研究组[分别为(21.4±3.3)min、(1.1±0.3)ml](P均<0.05)。对照组和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0±0.8)周和(7.8±0.7)周(P>0.05)。按Broberg和Morrey评分标准,对照组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7%,其中优31例,良2例,中1例,差0例;研究组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100%,其中优22例,良3例,中0例,差0例(P>0.05)。研究组均未出现伤口感染或畸形愈合,仅有2例术后出现针尾激惹,拔除克氏针后均恢复良好;对照组3例出现伤口感染,2例出现畸形愈合,均为肱骨远端外侧骨突形成。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高于研究组0%(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相比,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的效果相似,但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导航模板辅助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畸形愈合截骨矫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8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畸形愈合患儿的病历资料。其中12例采用常规手术方案治疗(常规组),即根据CT重建分析畸形位置、术中凭经验截骨治疗;6例采用导航模板辅助截骨矫形治疗(导航模板组),即根据双侧肘关节CT数据建立三维骨骼模型,通过患侧肱骨远端与健侧肱骨远端的镜像进行比较来评估肱骨远端冠状面、矢状面的畸形,从而确定最佳截骨平面及复位的目标位置,在计算机上进行术前模拟,设计截骨导航模板及复位导航模板,用3D打印机打印出导航模板。术中在导航模板辅助下截骨矫形,空心螺钉固定截骨断端,屈曲80°石膏固定。2组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肱骨小头及滑车坏死、迟发性尺神经麻痹、骨不愈合)、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儿肘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截骨矫形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矫形效果满意。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Dhillon评分,导航模板组:优1例,良5例;常规组:良11例,一般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肘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模板组手术时间[(200.0±24.2) min]、术中出血量[(85.0±10.9) mL]优于常规组[(232.0±20.1) min,(139.1±18.3)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应用肱骨三维重建、镜像对比评估患侧肱骨远端畸形,设计截骨及复位导航模板辅助手术,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肘关节正常解剖结构,精准矫形,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优化了手术程序,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与解剖钢板治疗老年粉碎性肱骨外科颈骨折(HSNF)患者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骨科收治的104例粉碎性HSNF患者,男56例,女48例,年龄(67.34±3.77)岁,年龄范围为60~74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LPHP组和解剖钢板组,每组52例。LPHP组患者接受LPHP治疗,解剖钢板组患者接受解剖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围术期指标、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成骨相关因子指标[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结果LPHP组优良率[98.1%(51/52)]高于解剖钢板组[84.6%(4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HP组术中失血量[(208.77±17.56)ml]少于解剖钢板组[(274.16±22.43)ml],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71.81±9.41)min、(12.62±1.81)d、(84.76±13.25)d]均短于解剖钢板组[(86.62±13.67)min、(14.74±2.26)d、(112.76±20.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PHP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72.15±3.30)分、(86.58±5.27)分]均高于解剖钢板组[(68.24±3.04)分、(80.34±4.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HP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3.32±0.35)分、(1.36±0.26)分]均低于解剖钢板组[(4.25±0.63)分、(2.33±0.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HP组者术后3个月bFGF、BMP-7水平[(69.22±8.51)pg/L、(138.34±21.03)pg/L]高于解剖钢板组[(62.13±8.06)pg/L、(120.57±14.71)p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HP治疗HSNF比解剖钢板治疗,在提升手术效果、优化围术期指标、改善肩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感、促进骨折愈合方面更具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治疗伴有神经损伤的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及需要手术探查神经的初步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9月期间就诊于山西省儿童医院骨科的34例肱骨髁上骨折伴有神经损伤的儿童患者,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及小切口手术探查损伤神经,进行6个月~3年的随访,随访时间(2.15±0.49)年,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功能。结果儿童肘关节功能评定:优31例,良2例,可1例,差0例;优良33例。3例未能早期功能康复锻炼,2例经专业骨科康复治疗师治疗及配合理疗后,2.5个月功能恢复,其中1例极不配合功能康复训练,经骨科康复师治疗,经3.5个月肘关节、手指功能不受影响。神经损伤后两周:桡神经功能评定:优15例,良3例,可4例,差0例。正中神经功能评定:优5例,良2例,可6例,差0例。尺神经功能评定:优5例,良0例,可1例,差0例。伤后3个月: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功能评定优良率均为100%。结论伴有神经损伤的肱骨髁上骨折经微创手术治疗,需要手术探查神经仍属少数,术后骨折神经损伤恢复顺利,临床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和比较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治疗急性(<3个月)和慢性(>6个月)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LE)的疗效。方法78例LE患者接受ESW治疗。36例症状<3个月者为急性LE组(A组),42例症状>6个月者为慢性LE组(B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4、12、24周,按休息、握拳伸展、按压、举物(椅子)、夜间等不同状态下对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定和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网球肘功能评估(patient-rated tennis elbow evaluation,PRTEE)评分。结果与基线值相比,A、B两组患者在第4、12和24周几乎所有指标及末次随访PRTEE评分都有显著改善;B组患者在治疗后4周按压、夜间疼痛及12周按压疼痛较A组患者显著改善,其余状态的不同时间段及末次随访PRTEE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SW能有效治疗急、慢性LE,且整体疗效相当。此外,ESW积极治疗急性LE可以防止患者从急性期进展到慢性期。
简介:摘要肱骨外上髁炎是一种以肘外侧疼痛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发病隐匿,易复发,可致前臂疼痛和手腕部力量下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肱骨外上髁炎治疗方法多样,效果不一,目前暂无标准治疗方法。富血小板血浆(PRP)对骨、肌腱修复具有较好效果,现已广泛用于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但PRP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技术与规范缺乏统一认识。因此,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组织中国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专家制订《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专家共识(2022版)》,主要从肱骨外上髁炎的概念、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肱骨外上髁炎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PRP概念及应用成分要求、PRP制备技术质控、PRP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适应证及禁忌证、PRP注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PRP在肱骨外上髁炎手术中的应用、PRP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后相关问题、PRP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后结果评估及PRP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卫生经济学评价方面,提出基于循证医学的建议,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X线透视下矢状位骨折线方向对Gartland Ⅲ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小儿骨科就诊并行手术的Gartland Ⅲ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53例患儿资料,根据术前矢状位X线透视下骨折线方向分为顺斜型(骨折线前下后上走形)、水平型(骨折线水平走形)和逆斜型(骨折线前上后下走形)3组,比较3组患儿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肘前瘀斑、术前神经症状、手术时间、切开比例及末次随访肘关节Flynn评分等的差异。结果随访时间6~15个月[(8.65±2.47)个月]。骨折线为顺斜型60例,水平型64例,逆斜型29例。3组患儿在性别、侧别及致伤原因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顺斜型骨折年龄为(4.76±2.51)岁,水平型为(4.71±2.09)岁,逆斜型为(6.32±1.98)岁,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26,P<0.05)。顺斜型骨折患儿术前10例肘关节出现瘀斑,水平型为7例,逆斜型为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2,P<0.05)。3组患儿术前神经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斜型骨折手术时间为(43.28±24.25) min,水平型为(40.95±27.41) min,逆斜型为(58.66±34.08) min,3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37,P<0.05)。顺斜型与水平型骨折术中闭合复位失败各1例,行切开手术,逆斜型骨折4例闭合失败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3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3,P<0.05)。末次随访顺斜型骨折优良率为96.67%(58/60例),水平型为95.31%(61/64例),逆斜型为93.10%(27/29例),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斜型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比较少见的骨折,该类型骨折软组织损害较重,肘前瘀斑更明显,传统复位方法较困难,复位时需临床医师先将肱骨远端转到骨折线前方后,再进行固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采用克氏针(16例)、弹性钉(19例)、外固定(21例)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共56例,均行骨折闭合复位并固定成功,术后定期复查指导功能锻炼。比较3组患儿术后4周、12周和1年时的肘关节活动范围,比较患侧提携角的差异。以Flynn肘关节评分评价患儿肢体功能和外观恢复情况。结果外固定组的手术时长和曝光次数较少;克氏针组的整复次数较多。外固定组的肘关节活动度在术后4周和12周时优于其他2组。术后1年时3组病例在肘关节屈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肘关节伸直上,弹性钉组功能评分17例为优,2例为良;克氏针组14例为优,2例为良;外固定组均为优。克氏针组和外固定组各有15例(93.8%)和20例(95.2%)外观评分为优,各有1例为良,弹性钉组均为优。3组病例的肘关节功能及外观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手术方法在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中各具优势,疗效相当,术者应根据自身技术水平和患儿病情加以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残留旋转畸形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福州市第二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453例Gartland 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根据复位情况分为2组:残留旋转畸形组(A组)69例,男44例,女25例;年龄(6.3±2.9)岁;术中透视正位X线片上Baumann角维持在65°~80°,侧位X线片上肱骨前缘线通过肱骨小头前1/3,残留部分旋转畸形,但提携角正常(4°~23°)。解剖复位组(B组)384例,男242例,女142例;年龄(5.9±2.7)岁;术中透视正、侧位X线片示骨折端解剖复位。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提携角、术后6个月提携角和术后6个月肘关节Flynn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克氏针固定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6.3±2.9)个月随访。A组患者术中透视中位次数[6 (4, 6)次]少于B组[8 (6, 8)次],手术时间中位数[20 (20, 25) min]少于B组[30 (25, 30)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中、术后6个月提携角分别为19.7°±2.7°、17.4°±2.7°,B组患者分别为20.2°±2.8°、17.6°±2.7°,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肘关节Flynn评分结果显示:A组优28例,良30例,中9例,差2例,优良率84.1%(58/69);B组优241例,良104例,中34例,差5例,优良率89.8%(345/38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均未出现肘内翻畸形、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骨筋膜室综合征、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旋转成角畸形,对术后疗效无显著影响,并且可减少术中透射次数,缩短手术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快速康复护理在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样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该院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围术期常规护理)和观察组(采用围术期快速康复护理),各44例。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3.18%)高于对照组(72.7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55%)低于对照组(2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围术期应用快速康复护理可促进术后尽快恢复,改善关节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肱骨髓内钉固定对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间山东省胶州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共6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60~84岁,平均(68.96±3.41)岁,平均骨折时间(1.81±0.33)周。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接受锁定钢板法治疗)和观察组(接受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外旋度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其他肩关节功能评价指标和Constant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发生1例切口感染,4例骨折延迟愈合,3例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24%。观察组发生1例切口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和1例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10%。结论肱骨髓内钉固定术对肱骨近端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此种手术方法耗时更短、出血量更小,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更趋于正常值,这可能能缩短骨愈合的时间并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肱骨近端骨折是常见的老年骨折之一,绝大多数无移位或轻微移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接受非手术治疗的效果良好。对于移位肱骨近端骨折,非手术治疗后畸形愈合率高,需行手术治疗。但是切开复位内固定面临两个困难:粉碎性骨折难以解剖复位,现有内固定器械难以维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复位至骨折愈合。目前对如何治疗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缺乏共识,因此,欧洲创伤和急诊手术协会(ESTES)制订了《2021版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指南》,规范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笔者对其中部分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为国内临床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后外侧钢板与前外侧钢板治疗肱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6年10月天津医院收治的52例肱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18~56岁[(36.9±10.9)岁]。骨折AO/OTA分型:A型15例,B型32例,C型5例。23例采用肱骨远端后外侧解剖锁定钢板固定(A组),29例采用肱骨前外侧锁定钢板固定(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肢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0个月[(13.7±2.2)个月]。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9.8±9.6)min、(85.0±11.6)min,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1±1.0)个月、(4.1±1.0)个月(P均>0.05)。肘关节伸直角度A组为3.9°(0.0°,5.0°),B组为4.4°(0.0°,5.0°);屈曲角度A组为127.4°(125.0°,132.5°),B组为128.5°(122.5°,132.5°)(P均>0.05)。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A组为91.0(90.0,93.5)分,B组为90.2(90.0,92.5)分(P>0.05)。术后A组出现桡神经损伤2例(9%),B组出现桡神经损伤3例(10%)(P>0.05),症状均于术后3个月内消退。结论对于肱骨干中下段关节外骨折,后外侧钢板及前外侧钢板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后外侧钢板放置可以更靠近远端,多向锁定设计更加稳定,对于骨折线接近肘关节的患者更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仿浮针疗法结合刃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海宁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肱骨上髁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针灸治疗,研究组接受仿浮针疗法结合刃针疗法治疗,对两组患者最后的治疗结局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8%(4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1,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740,24.200,均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3.62±0.1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89±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65,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36.62±2.5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3.22±1.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51,P<0.001);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上肢功能(DASH)评分[(30.24±3.2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0.25±5.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25,P<0.001)。结论对肱骨上髁炎患者采取仿浮针疗法结合刃针疗法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上肢功能以及自我活动能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推广价值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