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绝经的本质是卵巢功能衰竭,雌激素波动性下降和缺乏导致多种相关症状,并增加女性代谢性疾病的风险。绝经管理的理念是在缓解绝经相关症状的同时“治未病”,预防中老年女性的慢性疾病,改善其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绝经健康管理应从绝经过渡期开始,包括全面的生活方式调整,并在专业医务工作者指导下对适宜人群开展包括绝经激素治疗(MHT)在内的各项医疗保健措施。由中国绝经学领域的各位专家对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参考最新国际相关指南后,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23版》,为各级医师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性意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绝经症状与日常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初次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绝经门诊的3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改良Kupperman绝经指数(Kupperman menopausal index,KMI)量表评估绝经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简短版日常认知功能(everyday cognition,ECog)量表评估日常认知功能。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绝经症状与日常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314例患者ECog分数为1.50±0.49。KMI分数为12.67±7.88,74.8%(235/314)患者有绝经症状,其中34.7%(109/314)有中重度绝经症状。相比无绝经症状患者(ECog得分:1.27±0.29),有绝经症状的患者ECog得分更高(轻度症状组ECog得分:1.48±0.47,P=0.005;中重度症状组ECog得分:1.69±0.55,P<0.001)。相关性分析表明,KMI的5个症状(潮热出汗、失眠、情绪波动、抑郁和疲乏)均与日常认知功能下降相关(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潮热出汗[β=0.06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002~0.117,P=0.043]、抑郁(β=0.163,95% CI=0.073~0.253,P<0.001)和疲乏(β=0.138,95% CI=0.071~0.205,P<0.001)症状仍与日常认知功能下降相关。结论潮热出汗、抑郁和疲乏症状是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日常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哥本哈根指数(CPH-I)与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及卵巢恶性肿瘤风险模型(ROMA)在绝经前和绝经后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日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39例卵巢肿瘤患者资料,其中卵巢良性疾病152例,卵巢癌87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CPH-I、CA125、HE4、ROMA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4项指数在总体、绝经前和绝经后患者中对卵巢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卵巢癌组的CA125水平、HE4水平、ROMA指数及CPH-I预测概率值均高于卵巢良性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全部患者中CA125、HE4、ROMA、CPH-I的AUC分别为0.935(95% CI 0.896~0.963)、0.940(95% CI 0.901~0.966)、0.964(95% CI 0.932~0.984)、0.964(95% CI 0.932~0.984),CA125与ROMA、CA125与CPH-I预测概率值、HE4与ROMA、HE4与CPH-I预测概率值的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6、0.009、0.018、0.019);绝经前患者中HE4、ROMA、CPH-I的AUC分别为0.947(95% CI 0.896~0.978)、0.949(95% CI 0.898~0.979)、0.944(95% CI 0.893~0.976),均大于CA125的AUC 0.921(95% CI 0.863~0.9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6、0.036、0.026);绝经后患者中CA125、ROMA、CPH-I预测概率值的AUC分别为0.953(95% CI 0.891~0.986)、0.947(95% CI 0.882~0.982)、0.943(95% CI 0.877~0.980),均大于HE4的AUC 0.889(95% CI 0.810~0.9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9、0.014、0.015)。结论CPH-I与ROMA对卵巢癌的诊断效能相当,且无论绝经与否,两者的诊断效能均较高。全部患者中CPH-I与ROMA对卵巢癌的诊断效能优于CA125和HE4,绝经前患者中CA125诊断效能最低,绝经后患者中HE4诊断效能最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围绝经期症状困扰与应对体验,为制订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围绝经期症状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方法本研究为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和门诊随诊的12例合并围绝经期症状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结果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围绝经期症状管理体验提炼出2个类属和6个主题,类属1为症状管理的困境,包含负性情绪增加、症状认知的缺乏、消极应对方式、信息支持不足;类属2为症状管理应对策略,包含积极自我调整、社会支持。结论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围绝经期症状困扰较重,医护人员应关注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围绝经期症状管理的阻碍因素,激发患者积极自我调整、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围绝经期症状的评估和长期随访,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和便捷的医疗服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经激素治疗对40~65岁女性绝经综合征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0年4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更年期门诊40~6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绝经期评分表(menopause rating scale,MRS)评价患者的绝经综合征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评估时间分别为绝经激素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6、12个月。结果在接受绝经激素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6、12个月,患者MRS总分分别为9.25、5.25、4.67和4.25。与基线水平比较,绝经激素治疗后患者MRS总分显著下降(均P<0.001)。此外,治疗后,50~54岁组MRS分值下降幅度显著高于40~44岁组(P=0.043),而研究对象的其他特征,如婚姻、收入、体质量指数等,与MRS分值下降无关(均P>0.05)。结论绝经激素治疗能够显著改善40~65岁女性的绝经综合征,其中对于50~54岁组效果优于40~44岁组。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绝经后妇女性生活现状并分析绝经泌尿生殖综合征(GSM)等因素对其影响。方法在2018年1月至6月期间采用问卷方式调查上海地区田林街道社区居住时长超过1年的绝经后妇女基本人口学特征及性生活现状,并通过症状及体征评估GSM,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576例研究对象,年龄为(60.44±4.72)岁。性欲降低的患病率为57.6%,过去3个月性欲评分为1分占69.3%,过去3个月完全没有性生活占69.6%;GSM患病率为78.5%,与非GSM妇女相比,性欲降低的概率在患有GSM妇女中显著增高(P=0.002),性生活频率明显降低(P=0.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02;OR=1.110)、生产次数≥2次(P=0.021;OR=2.161)、患有GSM(P=0.011;OR=2.234)是低性生活频率的危险因素;而性欲评分与性生活频率高低呈一致性(P<0.001;OR=0.195)。结论绝经后妇女性欲及性生活频率普遍较低,年龄、生产次数及GSM是导致性生活频率降低的危险因素。社会应重视这一群体的性教育,医护人员应关注其泌尿生殖道症状并及时给予科学地指导,改善绝经后妇女性健康状况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影像特点与病理诊断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387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病理诊断分为良性组(368例)、癌前病变及恶变组(1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影像特点,并分析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癌前病变及恶变的危险因素。同时比较不同良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超声影像特点。结果(1)癌前病变及恶变组有19例(4.9%,19/387),其中子宫内膜息肉恶变4例(1.0%,4/387);良性组有368例(95.1%,368/387),其中萎缩性子宫内膜息肉229例(59.2%,229/387)、增生性子宫内膜息肉91例(23.5%,91/387)、腺肌瘤样息肉48例(12.4%,48/38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OR=3.080,95%CI为1.147~8.273,P=0.026)和绝经前月经不规律(OR=7.574,95%CI为2.510~22.852,P<0.01)是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癌前病变及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3)良性组增生性子宫内膜息肉中绝经后出血患者所占比例(68.1%,62/91)和出血次数≥2次者所占比例(31.9%,29/91)均高于另外两类良性子宫内膜息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增生性子宫内膜息肉超声检查条状血流信号所占比例(27.5%,25/91)及点状血流信号所占比例(15.4%,14/91)均高于另外两类良性子宫内膜息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多数为良性病变,恶变率低。肥胖、绝经前月经不规律是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癌前病变及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增生性子宫内膜息肉多表现为绝经后出血且超声检查多见条状或点状血流信号。
简介:摘要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期妇女的健康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绝经生殖泌尿综合征(GSM),由国际妇女性健康研究学会和北美绝经学会于2014年提出并给出了全新的定义,即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期妇女因雌激素和其他性激素水平降低引起的生殖道、泌尿道萎缩以及性功能障碍等症状和体征的集合。GSM症状随着年龄增长及绝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身心健康。目前,国内外少有专门针对GSM诊疗的临床实践指南,国内对GSM的临床处理大多依据主观经验,缺乏明确的标准可依。因此,提出针对GSM临床诊疗及长期管理的专家共识十分必要。本共识采用了循证医学的方法,在分析现有科学证据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及临床研究结果,旨在为妇产科同道提供临床实践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宫内节育器(IUD)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可逆的避孕的工具,当妇女绝经后,女性会失去生育能力,也是摘除IUD的最佳时机,基于此现分析绝经妇女取环失败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绝经取环术妇女,分析绝经妇女取环失败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结果:实验组无论在一次性取环成功率还是疼痛及不良情绪改善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组间存在对比性。结论:绝经期妇女取环失败原因主要是由于年龄、绝经年限、宫颈的萎缩程度、精神因素及节育环因素等,因此要及时提示取环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提高取出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轮班对妇女绝经年龄及行经年限的影响,为有效保护职业女性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深圳市9个区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年龄≥60岁的深圳户籍常住女性居民(3 518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年龄、婚姻状况、绝经年龄、吸烟、饮酒、轮班经历及轮班年限等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轮班对妇女绝经年龄及行经年限的影响。结果有轮班经历组359人(10.2%),绝经年龄为(49.71±3.63)岁,行经年限为(34.27±3.92)年;无轮班经历组3 159人(89.8%),绝经年龄为(50.20±3.60)岁,行经年限为(34.86±4.13)年。两组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被动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绝经年龄、行经年限与轮班均呈负向关联(β=-0.493、-0.575,P<0.05)。结论轮班与妇女绝经年龄及行经年限相关,应注重工作强度、昼夜节律对女性职工职业健康状况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内围绝经期妇女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滞留现状、可能造成的健康问题以及取出困难情况。方法在CNKI、万方、CBM、PubMed等中外数据库中检索了迄今为止我国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IUD取出相关的公开发表文献,获得了符合本综述纳入排除标准的15篇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结果整理。结果纳入研究普遍提到IUD滞留问题。IUD取出难度及妇女的心理问题均随妇女绝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围绝经期IUD滞留与腰部疼痛、小腹坠痛和绝经后出血有关。绝经后适时取出IUD有助于改善妇女腰背疼痛、心理问题的发生,能够有效避免后期IUD取出困难问题。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存在IUD滞留问题,IUD滞留可能造成取出困难,同时可能造成妇女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绝经后适时取出IUD作为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持续服务问题亟待解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南地区绝经后妇女体测量指标与血脂之间的关系,间接评估大腿脂肪含量是否是更好的心血管疾病预测指标。方法纳入175例绝经后妇女(年龄51~76岁),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体成分,并检测血脂,分析体测量指标与血脂的关系。结果大腿脂肪含量与TG呈反比,与HDL-C呈正比,内脏脂肪含量与TG呈正比,与HDL-C呈反比,经体重校正后结果相似。血脂成分与其他体测量指标之间无相关性。当TG和HDL-C分别为因变量时,大腿脂肪含量的β绝对值高于内脏脂肪含量、臂部脂肪含量、WC和BMI(P<0.05)。结论对绝经后妇女而言,大腿脂肪量是血TG及HDL-C最有效的决定因素,提示大腿脂肪可能是心血管疾病保护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天津地区中年妇女绝经相关症状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不同绝经阶段的分布特点,研究绝经综合征(MPS)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设计,调查地点分为天津市中心城区和郊区。绝经阶段根据生殖衰老研讨会分期标准确定,采用自制的绝经症状调查表对绝经相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PS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调查了2 400例40~65岁妇女,最终回收2 018份合格问卷(84.08%,2 018/2 400),受访妇女的自然绝经年龄为(49.7±3.5)岁。绝经早期血管舒缩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最高,至绝经晚期下降;生殖道症状的发生率随绝经阶段的进展而增加,严重程度也逐渐加重。MPS在不同绝经阶段的发生率相似,绝经过渡期、绝经早期和绝经晚期诊断MPS者分别为88例(25.21%,88/349)、111例(26.68%,111/416)和250例(29.14%,250/858),不同绝经阶段MPS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低经济收入、脑力劳动、慢性病史为MPS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天津地区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7岁,虽然不同绝经阶段MPS的发生率相似,但主要症状表现不同,多种症状在绝经晚期进一步加重。低经济收入、脑力劳动和慢性病史为MPS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卵巢甲状腺肿(PMSO)的超声影像学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PMSO患者的临床、经阴道超声(TVS)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例PMSO患者年龄52~77(60.1±8.0)岁,中位年龄59岁,自然绝经年龄(49.9±1.8)岁,超声影像学资料附件区肿物均为单侧(左侧1例,右侧6例)。病灶形态不规则,或呈类圆形、椭圆形,边缘清晰或不清晰,大小2.8~9.5 cm。2例超声诊断为畸胎瘤,呈混合回声,内有无回声区,透声差,彩色多普勒超声混合回声内部及周边可见或不见血流信号。5例超声误诊,其中2例超声误诊为老年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3例超声误诊为卵巢囊腺癌。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至随访结束7例患者均未见卵巢甲状腺肿复发。结论PMSO是罕见的单胚层畸胎瘤,易误诊,需与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成熟畸胎瘤、卵巢囊腺癌等鉴别。肿块>5 cm超声表现可能有一定特征性,包括甲状腺肿突起、囊壁钙化等。囊实性包块中实性部分伴有血流,可提示卵巢甲状腺肿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