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本院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7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一般资料、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情况、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D-D、FIB、APTT、PT指标分别为(6 907.3±1 628.5)ng/ml、(3.9±0.2)g/L、(36.4±2.7)s、(15.4±3.5)s,均高于对照组(136.2±45.1)ng/ml、(3.1±0.4)g/L、(33.4±2.3)s、(10.4±3.1)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APTT、PT分别为(47.7±15.5)s、(19.4±5.8)s,均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31.6±5.1)s、(13.5±2.9)s,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31.8±7.3)s、(14.7±3.8)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APTT、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D-D为(8 245.2±1 725.2)ng/ml,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5 861.7±1 707.5)ng/ml,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2 058.3±364.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FI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处于纤溶亢进状态时存在出血倾向,对患者D-D、FIB、PT进行检测有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还能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脉纤溶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经动脉溶栓后效果不佳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起病5 h之内经动脉溶栓治疗1 d后效果不佳的CRAO 19例(19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发病且在动脉溶栓之前均未接受任何治疗;均采用生理盐水250 ml加入尿激酶3 000 U/kg静脉滴注进行纤溶,2次/d,间隔期8~10 h,注射5 d后再进行检查。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视力及视野等。结果FFA显示:静脉纤溶前臂-视网膜循环时间为(29.9±5.9)s,纤溶后缩短至(21.3±4.9)s (t=26.13,P=0.032)。纤溶前视网膜动脉循环时间为(13.1±2.1)s,纤溶后缩短为(7.2±2.4)s (t=25.31,P=0.018)。静脉纤溶前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92±0.05,纤溶后升至0.76±0.03(t=9.68,P=0.012)。纤溶前视野缺损小于30%者占15.79%(3/19),纤溶后升至63.16%(12/19)(P=0.021)。结论动脉溶栓后效果不佳的CRAO患者再行静脉滴注纤溶可进一步提升视力、缩短视网膜循环时间及改善视野。
简介:摘要目的对2个遗传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探讨遗传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和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2例发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1及其家系成员(共4代8人)和先证者2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5人)的外周静脉血标本,检测纤溶酶原活性(PLG:A)、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抗凝血酶活性及纤溶酶原抗原(PLG:Ag)、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PLG基因的所有19个外显子及其5′和3′侧翼区,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其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使用Chromas软件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中公布的人类PLG基因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寻找突变位点,采用反向测序法予以证实。结果2例脑梗死患者均为青年起病,先证者1的PLG:A降低为21%,其4名家庭成员的PLG:A降低至50%左右;先证者2及2名家庭成员的PLG:A降低至50%左右;2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PLG:Ag和其余检测指标均基本正常。通过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1的PLG基因第15号外显子存在c.1858G>A纯合错义突变,先证者1的4名家系成员和先证者2及其2名家系成员的PLG基因第15号外显子存在c.1858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纤溶酶原的第620位丙氨酸突变为苏氨酸(p.Ala620Thr)。结论PLG:A水平降低与PLG基因p.Ala620Thr错义突变有关,先证者出现脑梗死可能与p.Ala620Thr错义突变导致机体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受抑制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青年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徐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02例青年脑卒中(年龄≤45岁)患者,入院后均接受rt-PA治疗,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好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102例患者均完成90 d临床随访,其中预后良好组55例,占53.92%(55/102);预后不良组47例,占46.08%(47/102)。2组文化程度、溶栓前收缩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家族遗传史、血尿酸水平、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溶栓前收缩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家族遗传史、血尿酸水平、溶栓前NIHSS评分是青年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青年卒中患者预后不良与文化程度较低,收缩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尿酸水平较高,有家族遗传,溶栓前NIHSS评分较高有关系,应当引起临床重视,及早采取针对性对策,最大限度改善青年卒中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发生纤溶亢进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预后。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0月— 2018年12月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患者临床资料。按血块溶解速率参数(LY30)≥3%诊断为纤溶亢进,将其分为纤溶亢进组(21例)和非纤溶亢进组(121例)。采集患者入急诊科时的一般情况及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g)、乳酸值、血栓弹力图(TEG)等实验室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寻严重创伤后纤溶亢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患者预后的因素及K-M生存曲线。结果(1)共纳入142例严重创伤患者,其中男101例,女41例;年龄45~65岁,平均56岁。纤溶亢进的发生率为14.8%。(2)单因素分析显示,简明损伤定级(AIS)骨盆四肢≥3分占比、ISS、休克指数(SI)>1占比、体温、PLT、Fg、乳酸值与严重创伤后纤溶亢进的发生相关(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OR=1.035)、ISS(OR=0.898)、乳酸值(OR=0.735)与严重创伤后发生纤溶亢进显著相关(P<0.05或0.01)。(4)纤溶亢进组与非纤溶亢进组比较,更需要大量输血(38.1%∶2.5%),更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90.5%∶48.8%),24 h内病死率更高(47.6%∶8.3%),28 d病死率更高(76.2%∶24.8%)(P均<0.01)。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纤溶亢进组在创伤后生存时间中位数为1.33 d(0.40~17.20 d)。结论严重创伤后纤溶亢进发生率低,ISS、PLT和乳酸值是严重创伤后发生纤溶亢进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创伤后纤溶亢进患者需大量输血,发生MODS的概率高、生存时间短、早期病死率高。
简介:摘要黄斑下出血是一种极大影响患者视力预后的眼底病变,目前尚无标准化治疗方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在其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阐述黄斑下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手术治疗手段。tPA在黄斑下出血治疗中的应用,并阐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新旧两种药物及介绍新手术方式,以期对黄斑下出血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GHbA1c)指导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伴应激性高血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南开大学附属第四中心医院卒中中心就诊的195例入院血糖超过22.2 mmol/L和GHbA1c检测值小于15.59%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纳入研究。将入组的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rt-PA小剂量组(0.6 mg/kg,70例)和rt-PA标准剂量组(0.9 mg/kg,65例),评价rt-PA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rt-PA小剂量组治疗24 h的有效率和7 d良好率分别为61.4%(43/70)和72.9%(51/70),rt-PA标准剂量组分别为64.6%(42/65)和69.2%(45/65),均优于对照组的30.0%(18/60;χ²=18.25,P<0.001)和46.7%(28/60;χ²=13.65,P=0.001)。rt-PA小剂量组90 d的预后良好率为82.8%(58/70),优于对照组的63.3%(38/60;χ²=6.38,P=0.016),但与rt-PA标准剂量组的72.3%(47/6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2.17,P=0.153)。rt-PA小剂量组的90 d病死率为7.1%(5/70),低于rt-PA标准剂量组的20.0%(13/65;χ²=4.82,P=0.041)和对照组的18.3%(11/60;χ²=5.04,P=0.030)。rt-PA小剂量组的颅内出血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5%(6/70)和2.9%(2/70),均低于rt-PA标准剂量组的20.0%(13/65;P=0.048)和13.8%(9/65;P=0.020)。rt-PA小剂量组颅外出血发生率为7.1%(5/70),低于rt-PA标准剂量组的18.9%(12/65;P=0.042)。结论急性脑梗死伴入院血糖大于22.2 mmol/L的患者,当GHbA1c检测值小于15.59%时可以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推荐0.6 mg/kg小剂量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溶酶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黏度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6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70例轻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加上与治疗组等量的0.9%氯化钠静脉滴注,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纤溶酶静脉滴注。两组均给予管理血糖、血压、稳定斑块及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均治疗10 d。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血液黏度检测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与基线值相比,对照组治疗后血液黏度示所有剪切速率较治疗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所有剪切速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较对照组血液黏度作用效果显著(P<0.05)。治疗组对神经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4.3%(12/35)比25.7%(9/35)、88.6%(31/35)比71.4%(25/35)]。结论纤溶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其血液黏度,并改善其临床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象鼻子支架术治疗后早中期凝血/纤溶变化情况。方法依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外科收治的A型AD患者为研究对象。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确诊为AD患者,按照发病的持续时间分为急性AD组(病程<2周)和慢性AD组(病程≥2周),两组患者均行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象鼻子支架术治疗。两组患者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及纤溶指标[D-二聚体(D-dimer)、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结果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显示,急性AD组和慢性AD组患者术后12个月血浆PT、APTT、Fib、BMP、D-dimer以及PAI与术前比较降低(P<0.05),t-PA与术前比较升高(P<0.05)。两组术后有效率、住院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早中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象鼻子支架术治疗急、慢性A型AD患者效果均较好,可显著改善术后早中期凝血/纤溶指标的表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溶酶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黏度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6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70例轻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加上与治疗组等量的0.9%氯化钠静脉滴注,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纤溶酶静脉滴注。两组均给予管理血糖、血压、稳定斑块及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均治疗10 d。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血液黏度检测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与基线值相比,对照组治疗后血液黏度示所有剪切速率较治疗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所有剪切速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较对照组血液黏度作用效果显著(P<0.05)。治疗组对神经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4.3%(12/35)比25.7%(9/35)、88.6%(31/35)比71.4%(25/35)]。结论纤溶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其血液黏度,并改善其临床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和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7月收住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起病在24 h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49例,其中24例行rt-PA静脉溶栓为溶栓组,25例行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者为桥接组,通过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治疗后24 h和出院时治疗有效率、出院后90 d良好预后率和功能独立率、主要安全终点事件(如症状性颅内出血、住院期间及出院后90 d任何原因所致的死亡等)及次要安全终点事件(如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评估2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基线资料比较: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的患者比例,溶栓组高于桥接组(66.67% vs 36.00%;29.17% vs 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08,P=0.032;P=0.023),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疗效比较:桥接组与溶栓组治疗后24 h及出院时治疗有效率组间比较(32.00% vs 25.00%;44.00% vs 2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院后90 d良好预后率和功能独立率桥接组高于溶栓组(28.00% vs 4.17%;36.00% vs 8.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χ2=5.384,P=0.020)。安全性比较:桥接组在肾功能异常、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上低于溶栓组(8.00% vs 33.33%;4.00% vs 25.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49);2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及住院后90 d任何原因所致的死亡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具有rt-PA溶栓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指征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rt-PA桥接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疗效可能优于单纯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且两者安全性无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8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黄岛院区)神经内科收治的1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年龄及是否溶栓分为三组:年龄≥80岁且溶栓的为高龄溶栓组46例,年龄≥80岁未溶栓的为高龄非溶栓组62例,年龄<80岁且溶栓的为低龄溶栓组90例。高龄溶栓组分别与高龄非溶栓组、低龄溶栓组比较治疗7 d后的NIHSS评分及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发病90 d时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定预后。结果高龄溶栓组治疗7 d后NIHSS评分、预后良好率优于高龄非溶栓组,但差于低龄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溶栓组与高龄非溶栓组颅内出血转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消化道出血、90 d病死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溶栓组与低龄溶栓组颅内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消化道出血及90 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用于治疗≥8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8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黄岛院区)神经内科收治的1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年龄及是否溶栓分为三组:年龄≥80岁且溶栓的为高龄溶栓组46例,年龄≥80岁未溶栓的为高龄非溶栓组62例,年龄<80岁且溶栓的为低龄溶栓组90例。高龄溶栓组分别与高龄非溶栓组、低龄溶栓组比较治疗7 d后的NIHSS评分及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发病90 d时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定预后。结果高龄溶栓组治疗7 d后NIHSS评分、预后良好率优于高龄非溶栓组,但差于低龄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溶栓组与高龄非溶栓组颅内出血转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消化道出血、90 d病死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溶栓组与低龄溶栓组颅内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消化道出血及90 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用于治疗≥8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联合神经介入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5例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男62例,女73例,年龄(70.35±4.72)岁,年龄范围为65~76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n=67)和神经介入治疗组(n=68)。静脉溶栓治疗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神经介入治疗组在静脉溶栓治疗组的基础上予以神经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临床效果、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神经介入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4.1%(64/68)]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82.1%(5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神经介入治疗组血流速度[(9.97±1.29)cm/s]、最小血流量[(4.98±1.32)ml/s]、动态阻抗[(483.65±130.43)pa.s/ml]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9.01±1.35)cm/s、(4.12±1.23)ml/s、(418.54±129.32)pa.s/ml],脑血管外周阻力[(1 825.43±246.74)pa.s/ml]低于静脉溶栓治疗组[(1 965.65±264.98)pa.s/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神经介入治疗组NIHSS评分[(11.43±2.41)分]低于静脉溶栓治疗组[(15.98±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联合神经介入治疗应用于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中通过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柯里拉京(Corilagin)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M2型极化和纤溶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取RAW264.7细胞系(中乔新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为6组:M0型对照组、M0型低浓度(4 mg/L)Corilagin组、M0型高浓度(32 mg/L)Corilagin组、M2型极化组、M2型极化低浓度(4 mg/L)Corilagin组和M2型极化高浓度(32 mg/L)Corilagin组,分组培养2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M2型巨噬细胞标识分子和纤溶相关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和t检验。结果高浓度Corilagin(32 mg/L)处理后RAW264.7细胞的M2型极化标识分子CD206、Arg-1和Fizz1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33.61±1.36(F=24.990,P<0.05)、3.74±0.73(F=73.100,P<0.01)和2.25±0.74(F=11.100,P<0.01);同时,高浓度Corilagin处理的M2型巨噬细胞的纤溶相关细胞因子IL-10和MMP-9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3±0.30(F=7.150,P<0.05)和1.37±0.05(F=53.950,P<0.01)。结论Corilagin可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M2型极化、影响M2型巨噬细胞的亚型分布和促进纤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参与伤口愈合的病理生理过程。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纤溶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治疗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2年1月-2023年1月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将患者分组治疗,接受纤溶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者分在研究组(50例),接受常规治疗者分在参照组(50例),对比治疗效果,获取治疗有效率、患者并发症各项数据。结果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总有效率研究组49(98.00%)、参照组40(80.00%),两组差异明显(P<0.05);患者并发症对比,总发生率研究组2(4.00%)、参照组11(22.00%),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纤溶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理想,治疗有效率较高,同时不良反应较少,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存在广泛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纤溶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治疗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2年1月-2023年1月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将患者分组治疗,接受纤溶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者分在研究组(50例),接受常规治疗者分在参照组(50例),对比治疗效果,获取治疗有效率、患者并发症各项数据。结果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总有效率研究组49(98.00%)、参照组40(80.00%),两组差异明显(P<0.05);患者并发症对比,总发生率研究组2(4.00%)、参照组11(22.00%),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纤溶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理想,治疗有效率较高,同时不良反应较少,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存在广泛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