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40例经外科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非浸润性IPMN 26例,浸润性IPMN 14例。浸润性组患者CA19-9>37U/ml 7例,CEA>3.4 ng/ml 6例,肿瘤长径>3 cm 10例,胰管直径>5 mm 11例,增强CT可见壁结节10例,均显著多于非浸润性组的2例,1例,3例,5例,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这些指标均有助于鉴别IPMN的良恶性。
简介:摘要乳腺导管内癌是一种常见的乳腺原位癌,因肿瘤未突破基底膜,手术切除通常有效,少部分复发,极少部分以浸润癌复发。本文报道1例微乳头型乳腺导管内癌,乳腺改良根治术和内分泌治疗4年后出现同侧胸壁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复发,再次行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后随访3年无异常。本文回顾其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探讨可能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对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TN-IDC)与非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NTN-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肿瘤医院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195例经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根据术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其分为TN-IDC组(44例)和NTN-IDC组(151例),对其图像作超声灰度直方图分析,比较TN-IDC和NTN-IDC组患者直方图参数(包括均值、方差、偏度、峰度及第1、10、50、90、99百分位数)的差异。应用ROC曲线分析法计算鉴别诊断效能。结果TN-IDC组的方差及第90、99百分位数明显低于NTN-I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的均值、偏度、峰度值及第1、10、50百分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方差在截断值为552.85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78.5%),此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计值(PPV)、阴性预计值(NPV)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5.0%、79.5%、51.6%、91.6%和0.829。第90百分位数在截断值为74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60.0%),此时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及AUC分别为68.2%、57.6%、31.9%、86.1%和0.648。第99百分位数在截断值为107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76.9%),此时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及AUC分别为75.0%、77.5%、49.3%、91.4%和0.772。结论超声灰度直方图可为TN-IDC与NTN-IDC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方差及第99百分位数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乳腺MRI联合腋窝超声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脉管侵犯(LVI)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就诊的1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前影像学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74(49±10)岁。依据术后大体病理标本确定的LVI状态分为LVI阳性组56例,LVI阴性组104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比较LVI阳性组与LVI阴性组的临床指标、病理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LV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预测LVI的效能,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校准度。结果LVI阳性组与LVI阴性组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雌激素受体状态、孕激素受体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Ki67及分子亚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VI阳性组与LVI阴性组患者的肿瘤最大径、瘤周水肿、周围血管征、多灶或多中心、瘤周最大表观扩散系数(ADC)、瘤周-肿瘤ADC比值、MRI腋窝淋巴结阳性及超声腋窝淋巴结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瘤周水肿(OR=3.367,95%CI 1.382~8.201,P=0.008)、多灶或多中心(OR=4.026,95%CI 1.268~12.776,P=0.018)、瘤周-肿瘤ADC比值高(OR=7.321,95%CI 2.226~24.079,P=0.001)及超声腋窝淋巴结阳性(OR=6.779,95%CI 2.819~16.303,P<0.001)为LV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述4项指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ROC显示该模型预测LVI的曲线下面积为0.882,优于其中任何单一指标(P<0.05);其预测LVI的灵敏度为80.36%,特异度为84.62%。Hosmer-Lemeshow检验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能力(P=0.503)。结论术前乳腺MRI联合腋窝超声构建的预测模型有助于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LVI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例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形态学特点,行免疫组织化学、特殊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中年男性(例1为55岁,例2为50岁),肿瘤组织镜下均可见大量典型的微乳头状癌成分及部分涎腺导管癌成分。患者均有颈部淋巴结及腮腺内淋巴结转移,例1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主(13/20),例2以腮腺内淋巴结转移为主(9/9)。其中例1肿瘤细胞内可见大量空泡形成,并见局灶区黏液样变,类似乳腺微乳头状黏液癌。免疫组织化学:2例肿瘤中微乳头状癌成分MUC1及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均呈极向反转型表达模式;GCDFP-15在2例中均阳性,雄激素受体(AR)在例1中阳性;2例均弥漫表达细胞角蛋白(CK)7、GATA3,不表达DOG1、mammaglobin、S-100蛋白;HER2经免组织化学及FISH检测均阴性。结论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涎腺导管癌,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及组织结构可出现一些少见形态,加强认识有助于对其正确诊断与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卡介苗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应用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使用国产卡介苗膀胱维持灌注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62例,观察其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62例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随访24个月无复发生存率(RFS)80.65%,灌注过程中绝大部分患者出现有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症状,表现为排尿烧灼感、尿频、尿痛,1~2级症状占比分别为烧灼感[51.61%(32/62)]、尿频[61.29%(38/62)]、血尿[40.31%(25/62)],3~4级严重症状发生比较少。结论国产卡介苗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灌注过程中疗效肯定,且灌注过程安全,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膀胱癌是我国居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75%的膀胱癌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率高。膀胱灌注治疗是向膀胱内注入细胞毒性药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注入免疫制剂如卡介苗等直接或间接诱导体内发生局部免疫反应,从而降低肿瘤复发和进展的风险。2019年中国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协作组发布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专家共识。近年来,国内外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诊治有了较大进展,包括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危险度评估,膀胱灌注药物的选择,膀胱灌注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经验以及新型膀胱灌注药物的临床研究等。共识根据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结合目前国内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的临床实践和应用经验,在2019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和更新,以期对目前国内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的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意见。
简介:摘要膀胱癌是我国居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75%的膀胱癌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率高。膀胱灌注治疗是向膀胱内注入细胞毒性药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注入免疫制剂如卡介苗等直接或间接诱导体内发生局部免疫反应,从而降低肿瘤复发和进展的风险。2019年中国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协作组发布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专家共识。近年来,国内外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诊治有了较大进展,包括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危险度评估,膀胱灌注药物的选择,膀胱灌注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经验以及新型膀胱灌注药物的临床研究等。共识根据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结合目前国内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的临床实践和应用经验,在2019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和更新,以期对目前国内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的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意见。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纹理分析联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纤维腺瘤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学证实的75例女性患者(乳腺浸润性导管癌48例,乳腺纤维腺瘤27例)的MRI图像,分别绘制TIC及使用纹理分析软件中的直方图、绝对梯度、游程矩阵、共生矩阵和自回归模型共5种分析方法,对增强图像上的乳腺病灶进行纹理特征提取,共获得306个纹理特征参数;采用Fisher相关系数(Fisher coefficient,Fisher)、最小分类误判率+平均相关系数(classification error probability and averag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POE+ACC)及互信系数(mutu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MI)三种统计学方法,分别筛选出区别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纤维腺瘤的10个最佳纹理特征参数。使用B11程序中的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线性鉴别分析法(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和非线性鉴别分析法(non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NDA)对这10个最佳纹理参数进行降维和分类,计算最佳纹理特征参数下病灶的最小误判率。统计TIC方法、纹理分析方法及两种方法联合下鉴别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纹理分析方法以Fisher+NDA或POE+ACC+NDA组合的最小误判率最低(4%),其筛选出用于建模的10个最佳纹理参数分别为:Fisher+NDA为GeoW1、熵S (5,-5)、相关性S (5,5)、熵S (4,-4)、熵S (5,0)、熵S (5,5)、Teta2、熵S (4,0)、Teta3、熵S (3,-3)。POE+ACC+NDA为GeoYo、Vertl_Fraction、GeoW5b、GeoW4、相关性S (5,5)、Teta1、Vertl_ShrtREmp、GeoNx、GeoAox、GeoX。TIC方法、纹理分析方法及两种方法联合下鉴别诊断的敏感度为87.5%、93.8%、97.9%;特异度为29.6%、11.1%、14.8%;准确度为66.7%、64.0%、68.0%。结论常规MRI平扫与增强的基础上,采用TIC与MRI纹理参数分析可以提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其对乳腺纤维腺瘤与浸润性导管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简介:摘要壶腹部发生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80岁老年女性的病例,肿瘤表面呈壶腹内乳头状管状肿瘤,下方浸润成分以微乳头状癌为主。肿瘤同时显示肠型、胰胆管/胃型的特征,为混合型。微乳头状癌区可见特征性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目前需要积累该部位的病例以形成WHO壶腹部肿瘤分类的独立组织学亚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中糖尿病(DM)与肿瘤复发和进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9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的NMIBC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时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50例)和非糖尿病组(109例)。采用Kaplan-Meier法制作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与NMIBC的无复发生存期(RF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糖尿病组相比较,糖尿病组患者的肿瘤分期、高血压、复发率更高,而肿瘤分级更低(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T1、糖尿病、化疗、吸烟、肿瘤单发与NMIBC患者的RFS相关(P<0.05),而性别、饮酒史、肿瘤分级对NMIBC患者的RFS无相关性(P>0.05)。性别、抽烟史、饮酒史、肿瘤分级、肿瘤分期、肿瘤单发、化疗、高血压、糖尿病对NMINC患者的PFS无明显影响。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显示吸烟、性别(男性)和糖尿病与增加复发风险相关(P<0.05),而化疗可以降低复发风险,而高级别与PFS增加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是NMIBC患者RFS的独立预测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与miR-34c-5p的靶向调控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手术切除且经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n=56)和乳腺良性组织(n=14),采用HTA2.0和miRNA4.0芯片检测CXCL10和miR-34c-5p在两组中的表达并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进行验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并用IPA软件预测靶向关系;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验证二者的作用靶点,最后在乳腺癌细胞株MCF-7、ZR-75-30中进一步验证。结果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显示,CXCL10 mRNA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乳腺良性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7.135±1.350和4.348±0.722,miR-34c-5p mRNA在两组中的表达量分别为1.309(1.001,2.055)和3.948(3.278,4.3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28,P<0.001;Z=-4.405,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XCL10 mRNA和miR-34c-5p 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r=-0.327,P=0.004)。CXCL10 mRNA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t=2.415,P=0.019)和Ki-67(t=2.483,P=0.016)的表达有关;miR-34c-5p mRNA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组织学分级(χ2=8.626,P=0.013)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Z=-2.195, P=0.028)的表达有关。RT-qPCR结果显示,CXCL10 mRNA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乳腺良性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6.059±1.714和1.000±0.232,miR-34c-5p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093±0.004和1.000±0.2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84,P=0.002;t=5.112,P<0.001),该结果与芯片检测结果一致。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表明,过表达miR-34c-5p后,在MCF-7细胞中WT-CXCL10和MUT-CXCL10报告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1.117±0.040和1.647±0.031;在HeLa细胞中,两者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0.885±0.051和1.430±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120,P<0.001;t=24.040,P<0.001)。分别转染miR-34c-5p和miR-NC后,ZR-75-30细胞中CXCL10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008±0.000和0.012±0.000;MCF-7细胞中CXCL10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15±0.000和0.386±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384,P<0.001;t=3.473,P=0.026)。结论miR-34c-5p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下调,而CXCL10表达上调;CXCL10是miR-34c-5p的靶基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级淋巴结构(TLS)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形成及意义,为乳腺癌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105例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改良根治术病例,利用免疫组化手段对TLS的形成进行确认,进而分为TLS形成组和TLS未形成组,探讨两组病例在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多药耐药蛋白P-gp及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情况。结果两组病例在淋巴结转移及GST-π在表达中存在明显差异(P=0.048;P=0.000);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分子分型、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及P-gp的表达在两组病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0;P=0.745;P=0.270;P=0.494;P=0.150;P=0.845)。结论TLS的形成对抑制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降低GST-π阳性表达率,减少多药耐药性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能够为乳腺癌患者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膀胱癌是常见的泌尿系肿瘤之一,我国新发膀胱癌病例中有超过25%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术式是膀胱根治性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该手术具有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和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严重等局限性。为在控制膀胱癌病情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及随诊体系正在被不断探索。除了由"经尿道最大限度肿瘤电切、化疗、外照射放疗"构成的经典三联综合治疗外,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单药、双药或者联合化疗/放疗的治疗模式正方兴未艾,抗体偶联药物治疗也从幕后走到台前。本文旨在回顾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保留膀胱综合治疗历史及现状,并展望在当前肿瘤免疫学时代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