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在我国日渐普及,但微创理念未被正确地掌握和应用。微创理念是一种微创医学和微创外科技术治疗疾病的观念,是把手术对正常组织(主要是神经血管)的损伤控制到最小程度,同时最大程度地处理病灶,使患者尽可能获得最佳疗效。本文就非手术治疗、术前设计和规划、多模态技术、手术中"度"的把握、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等神经外科微创理念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神经外科医生提供参考。

  • 标签: 显微神经外科 微创手术 多模态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内听道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探讨在保留面、听神经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肿瘤全切除的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4例内听道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分析其手术要点。结果4例患者的肿瘤均获得全切除,其中1例肿瘤硬膜起源于内听道口的外侧壁(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3例肿瘤起源于内听道内的硬脑膜,硬膜附着延伸至内听道腹侧(Simpson分级Ⅱ级切除)。3例患者的面神经和耳蜗神经均被解剖分离保护,另一例患者仅解剖保留面神经。2例术前听力分级为H2级、H3级的患者,术后听力分级分别为H3级和H4级,另2例术前听力H5级的患者术后听力仍为H5级。3例患者术后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为90分,1例为70分。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结论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是内听道脑膜瘤显微外科切除术的理想入路。手术应以保护面、听神经为前提,以广泛切除肿瘤为目的,包括肿瘤累及的硬脑膜和骨质,以减少复发的机会,改良内听道开放的宽度是必要的。

  • 标签: 内听道 脑膜瘤 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 桥脑小脑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5例脑胶质瘤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45.02±2.57)岁,年龄范围为23~61岁。根据不同的肿瘤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对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41例颅内压升高患者,全部得到完全缓解;36例脑神经功能障碍患者中,完全缓解34例,部分缓解2例。24例癫痫患者中,完全缓解23例,部分缓解1例;30例语言运动与感觉功能障碍患者中,完全缓解28例,部分缓解2例。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分别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感染,1例患者出现肌力降低及运动型失语,经治疗得到缓解。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胶质瘤明显改善了临床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

  • 标签: 入路方式 显微外科 脑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3例OSAs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结果,其中头痛10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7例、月经紊乱1例、无症状5例。23例患者检共出动脉瘤32个,有1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其中6例为双侧动脉瘤(4例为双侧OSAs);破裂动脉瘤者5例。23个OSAs直径范围4~30 mm,平均(8.2±2.3)mm,巨大动脉瘤2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或硬膜下入路,磨除前床突,颈部切口显露颈内动脉辅助术中阻断,夹闭困难采用颅内外搭桥技术。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分析显微手术夹闭治疗OSAs的效果。结果23例OSAs患者中17例进行颈部颈动脉临时阻断,13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未破裂动脉瘤),8例采用硬膜下入路(包括5例破裂动脉瘤),2例患者中1例颅内外搭桥动脉瘤孤立、1例颈内动脉近端阻断。21例患者恢复良好,9例头痛者症状消除,6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者好转,1例月经紊乱者术后好转。随访2~63个月,复发2例(8.7%),并发脑积水3例。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20例,4分2例,3分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是OSAs治疗的关键。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安全,效果满意。

  • 标签: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前床突切除 显微外科 夹闭 入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地生产、生活秩序加速恢复。然而,复工、复产带来的人员聚集和流动可能增加疫情反复的风险,境外疫情爆发带来的病例输入压力与日俱增。在"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疫情防控要求下,如何开展显微外科手术,做到既满足患者日常诊治需求,又避免疫情扩散,亟待一份专家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部分显微外科专家,总结、讨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行疫情防控及开展显微外科手术的经验,形成专家共识:①根据患者新冠病毒感染风险的级别选择治疗方案,对于高风险患者,可选择非手术治疗或延迟手术,不影响预后者应暂缓进行手术,必须实施急诊手术者,应在III级防护下进行手术;对于低风险患者,可在I级防护下开展各类显微外科手术。院前急救或需进行紧急手术而未完成新冠肺炎排查,未能确定风险级别者,需在II级以上(含II级)防护条件下进行手术。②设置过渡病房(病区),集中收治中、高风险患者。③医务人员实施分级防护,正确使用防护用品。④中、高风险患者围术期处置应统一指挥,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指引,有序落实人员、物品及环境准备。⑤需加强医护人员新冠肺炎知识及院感培训,以及手术人员在防护条件下进行显微外科操作的培训。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显微外科手术 院感防控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体外牙颌模型上具有不同经验的操作者行计算机辅助显微根尖手术的准确性和操作时间。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对上下颌牙颌模型,将其固定于仿真人头颅模型上模拟临床操作,每个模型上下颌各10个牙位,共120颗牙,由2位具有不同经验的操作者(新手和经验者)分别在自由手与导航技术[包括动态导航技术(dynamic navigation,DN)和静态导板技术(static navigation,SN)](每位操作者每种技术各20颗牙)下完成显微根尖手术中骨开窗与根尖切除操作,记录操作时间。术前拍摄牙颌模型锥形束CT,模拟手术路径规划;术后拍摄锥形束CT,在导航精度分析软件中比较模拟与实际手术的路径在测量起点、终点和角度的偏差。结果对于起点偏差,新手与经验者间仅在自由手组中[分别为(1.44±0.49)、(1.02±0.5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67,P=0.020)。新手和经验者在终点和角度偏差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手组内,DN和SN亚组的起点偏差[(0.76±0.32)和(0.66±0.20)mm]均显著低于自由手亚组(q=7.58,P<0.001;q=8.66,P<0.001),两亚组的角度偏差(5.0°±3.5°、3.9°±2.1°)也均显著低于自由手亚组(10.9°±6.1°)(q=7.38,P<0.001;q=8.70,P<0.001)。经验者组中,DN、SN亚组仅在角度偏差(3.6°±1.9°、3.2°±1.7°)上与自由手亚组(8.2°±3.9°)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74,P=0.001;q=6.29,P<0.001)。对于手术时间,使用DN和SN后,新手[DN和SN亚组分别为(4.80±2.15)、(1.09±0.48)min](q=14.60,P<0.001;q=20.10,P<0.001)和经验者[DN和SN亚组分别为(3.40±1.96)、(1.02±0.34)min](q=5.86,P<0.001;q=9.37,P<0.001)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使用自由手[新手和经验者组分别为(14.72±6.00)、(7.39±3.33)min]。对于不同牙位,新手和经验者使用自由手在前牙的操作时间均显著性少于后牙(q=8.14,P<0.001;q=5.20,P=0.007),而使用DN和SN时前后牙的操作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操作者、使用不同技术对前后牙操作的准确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显微根尖手术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特别是新手操作的准确性,缩短操作时间。

  • 标签: 治疗,计算机辅助 导航 显微根尖手术 骨开窗术 根尖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管内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2例颅内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采用同期联合手术,23例采用分期联合手术。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相关手术并发症。结果32例患者均全切除畸形血管团,术中出血量为(378.1±179.1)ml(100~900 ml)。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肢体偏瘫6例、视野缺损2例、术野少量出血1例、脑积水1例、颅内感染8例,经积极治疗后均得以控制。术后随访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分者26例、1分者3例、2分者2例、3分者1例,预后良好(mRS为0~1分)率为90.6%(29/32)。影像学随访无一例AVM复发。结论血管内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AVM有助于提高AVM的全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内手术 联合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F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5月至2021年6月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58例JFSs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51例患者采用颈静脉孔入路。53例患者获随访4.5年(范围为0.5~8.5年),随访内容包括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影像学复查结果等。结果58例患者中50例(86.2%)患者达到肿瘤全切除,8例(13.8%)次全切除。出院时KPS评分为(68.6±14.9)分,与术前KPS评分[(77.6±13.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2,P=0.017)。53例患者随访期内5例(9.4%)复发,39例(73.6%)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有改善。1例(1.9%)患者(改良Samii分型D型)术后因小脑出血、肿胀死亡。主要并发症包括新发/加重声音嘶哑(11/53)、脑脊液漏(7/53)、新发/加重吞咽障碍(5/53)及新发面瘫(4/53)。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JFSs近期后组颅神经症状可能加重,远期效果较好。

  • 标签: 颈静脉孔区 神经鞘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听神经瘤起源于前庭神经施旺细胞,极少数来源于耳蜗神经,是发生于内听道或小脑脑桥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为8%~20%,术后延迟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高达25%。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和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听神经瘤的病死率逐渐下降,最大限度地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及其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已成为听神经瘤治疗的重点目标。目前,获得最佳面神经结果的听神经瘤治疗策略仍未达成共识。本文对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与面神经功能保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管内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2例颅内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采用同期联合手术,23例采用分期联合手术。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相关手术并发症。结果32例患者均全切除畸形血管团,术中出血量为(378.1±179.1)ml(100~900 ml)。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肢体偏瘫6例、视野缺损2例、术野少量出血1例、脑积水1例、颅内感染8例,经积极治疗后均得以控制。术后随访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分者26例、1分者3例、2分者2例、3分者1例,预后良好(mRS为0~1分)率为90.6%(29/32)。影像学随访无一例AVM复发。结论血管内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AVM有助于提高AVM的全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内手术 联合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听神经瘤起源于前庭神经施旺细胞,极少数来源于耳蜗神经,是发生于内听道或小脑脑桥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为8%~20%,术后延迟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高达25%。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和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听神经瘤的病死率逐渐下降,最大限度地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及其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已成为听神经瘤治疗的重点目标。目前,获得最佳面神经结果的听神经瘤治疗策略仍未达成共识。本文对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与面神经功能保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近期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1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4例,女47例,年龄(45.85±3.28)岁,年龄范围为32~67岁。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分为开颅组(n=55)及显微组(n=66),开颅组患者行开颅肿瘤切除术治疗,显微组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脑脊液精氨酸加压素(AVP)、催产素、β-内啡肽(β-EP)水平、神经功能评分、精神状态评分、术前及术后1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复发率及病死率。结果显微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2.4%(61/66)高于开颅组80.0%(4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脑脊液AVP、催产素及β-E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组患者术后3个月脑脊液AVP[(15.37±1.99)ng/L]、催产素[(6.18±0.85)ng/L]及β-EP水平[(82.55±7.41)ng/L]均高于开颅组[(11.58±2.20)ng/L、(4.17±0.77)ng/L、(64.26±5.40)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组患者术后3个月NIHSS评分[(6.78±1.04)分]低于开颅组[(9.25±1.26)分],MMSE评分[(24.66±4.10)分]高于开颅组[(18.24±3.17)分];显微组患者术后1年ADL[(18.67±6.11)分]低于开颅组[(30.48±5.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近期效果显著,可更好地促进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精神状态,短期随访认知功能较好,日常生活能力较高。

  • 标签: 显微镜外科手术 脑胶质瘤 近期治疗效果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伽马刀与显微外科手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TN)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复发患者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5例MVD术后复发TN患者进入研究,其中接受伽马刀治疗患者40例,接受二次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25例。采用美国Barrow神经研究所(BNI)提出的疼痛分级评价患者术后疗效及随访3年后疗效,Ⅰ~Ⅲ级定义为疼痛缓解。结果伽玛刀治疗组患者治疗后4~10周内面部疼痛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二次显微手术治疗组患者麻醉清醒后面部疼痛随即消失,或于随后1周内完全缓解。至术后第3年,随访结果显示,25例伽马刀治疗组患者中疼痛缓解17例(68.0%);17例二次显微手术治疗组患者中疼痛缓解16例(94.1%);2组患者疼痛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P=0.043)。伽马刀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均为面部麻木,发生率为24.0%;二次显微手术治疗组患者中出现1例偏瘫,余均为面部麻木,并发症发生率为29.4%;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0.921)。结论对于MVD术后复发TN患者,二次显微外科手术及伽马刀治疗均安全有效,其中显微外科手术疗效优于伽马刀治疗。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伽马刀 显微外科手术 显微血管减压术 复发
  • 作者: 顾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北京 100142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胃肠外科,北京 100142 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 100142
  • 简介:摘要判断结直肠癌外科手术的切缘,是影响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重要因素,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如何选择规范的、理想的手术切缘,对结直肠肿瘤外科医生提出了挑战。结直肠癌手术切缘包括纵向切缘及环周切缘,不同指南中安全切缘的距离有所不同。手术切缘的判断,术前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术中结合术者的经验、手术方式、超光普显像和荧光血管造影等进行;术后需要病理检查确定。重视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安全切缘,以减少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是结直肠肿瘤外科医生不变的追求。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环周切缘 纵向切缘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史无前例的2020年已经过去,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阴影笼罩下,全世界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格局发生巨变。我国迅速控制了疫情传播,医疗很快恢复正常状态,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胃肠外科手术已经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鉴于对疫情常态化防控,国内外人员及交通往来受到极大影响,许多学术会议取消或改为线上举行,疫情极大加速了微创手术线上传播方式的普及,而国内外在疾病谱、手术技术、微创技术热点、手术设备与器械等方面开始出现分化与区别。针对2020年发生的特殊情况,笔者对微创胃肠外科手术技术平台、手术技术和手术理念方面的新热点与新进展作全面回顾与展望。

  • 标签: 胃肿瘤 肠肿瘤 微创外科 3D 4K分辨率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中颅底广泛沟通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8例前中颅底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且同期行颅底重建术;其中16例行常规颅底重建,13例患者行鼻中隔黏膜颅底重建,9例行额窦引流、颅底重建术。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观察肿瘤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术后12个月时肿瘤复发率及患者生存率。结果38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27例(71.0%),近全切除8例(21.1%),部分切除3例(7.9%)。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内翻状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6例,鳞癌5例,恶性黑色素瘤5例,腺样囊性癌4例,内翻状乳头状瘤4例,腺癌3例,软骨肉瘤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2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淋巴上皮癌、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脑膜瘤及肌上皮癌各1例。38例患者中,35例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颅底重建效果良好;3例(7.9%)出现一过性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1例(2.6%)出现视力下降,3例(7.9%)眼球活动受限;无一例出现额窦炎。3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4.5±2.8)个月(12~18个月)。术后12个月,38例患者的生存率为100%,其中5例(13.2%)患者肿瘤复发。结论鼻内镜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累及前中颅底的沟通性肿瘤,同期行颅底重建术,短期疗效良好,术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较少。

  • 标签: 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鼻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阑尾炎起病的阑尾肿瘤行急诊手术后追加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意义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32例阑尾肿瘤急诊手术后再行补救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对预后进行评价。结果32例患者均以阑尾炎起病,其中30例于外院行单纯阑尾切除术,2例行阑尾及回盲部切除术。术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会诊15例为类癌(类癌组),17例为腺癌、黏液腺癌或者印戒细胞癌(非类癌组),均在本院接受补救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类癌组均未发现有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非类癌组有11例(64.7%)发现癌残留或者淋巴结转移。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0.5(12~156)月,其中类癌组均无复发、转移或死亡;非类癌组有6例出现疾病进展,4例因肿瘤死亡,其5年无病生存率(DFS)及总生存率(OS)分别为67.6%和68.6%。结论对于以阑尾炎起病的阑尾肿瘤行急诊手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类癌者,追加右半结肠根治术后可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而对于腺癌、黏液腺癌或者印戒细胞癌者,有较高的肿瘤残存或淋巴结转移率,应及早追加右半结肠根治术,以决定最终的病理分期,指导后续辅助治疗,进而提高预后。

  • 标签: 结肠 阑尾肿瘤 右半结肠切除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破裂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DAVF)的急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5月至2022年7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破裂颅内DAVF患者。收集临床、影像学和随访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选择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共纳入8例DAVF患者,年龄11~60岁,平均48岁,男性7例,女性1例。8例患者均以颅内出血发病,表现为头痛、呕吐2例,单纯意识障碍2例,意识障碍合并脑疝3例,意识障碍合并肢体瘫痪1例。瘘口位于颅前窝4例(其中2例合并动脉瘤),颅中窝2例(其中1例合并烟雾病),横窦区1例,矢状窦前1/3区域1例。Cognard分型:Ⅲ型7例,Ⅳ型1例。入院后全部急诊行开颅显微手术清除血肿,其中4例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1例合并烟雾病的患者同时行硬膜翻转并颞肌贴敷,2例合并同部位动脉瘤的患者同时予以动脉瘤夹闭。8例患者术后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均清除满意,中线无移位。2周内复查颅脑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示瘘口消失。7例患者在术后1~12个月内随访,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均显示DAVF无复发,2例合并动脉瘤的患者未见动脉瘤残留或复发。所有患者均无新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2例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评分较出院时增高1分。结论急诊显微手术是治疗破裂颅内DAVF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部分部位特殊或合并血肿、脑疝及其他血管病的患者。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动静脉瘘 颅内出血 神经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三叉神经痛(TN)为反复短暂发作的单侧电击样疼痛,位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分布区域,突发突止,通常可由非伤害性刺激诱发。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已在TN的治疗中广泛应用,包括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SR)、神经根梳理术(IN)。但部分患者术后不能获得良好的长期疗效,同时影响患者长期疗效的相关因素仍不明确。本文就MVD、PSR及IN治疗TN的长期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提高术后长期疗效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