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脑卒中的分型有助于确定治疗原则。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取栓治疗是最有效的恢复脑再灌注的特异治疗方法。抗栓治疗、改善循环、降纤、扩容、神经保护、传统医药及对并发症的管理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康复治疗是促进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卒中后应尽早开始二级预防。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再灌注 二级预防 康复
  • 简介:摘要麻醉方法、麻醉管理及管理流程与急性缺血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行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后神经功能预后相关。关于麻醉方法孰优孰劣尚无共识,麻醉管理对AIS行EVT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也无指南性意见,管理流程仍需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文章从麻醉方法的选择及其影响,麻醉管理的影响要素及麻醉实施,管理流程(包括院前及院内管理流程)3个方面对AIS患者行EVT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优化麻醉管理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神经功能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辅助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焦作市中医院急诊收治的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灸组与溶栓组,每组43例。溶栓组采用常规溶栓治疗,针灸组在溶栓组基础上采用针灸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凝血纤溶情况[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脑血管储备功能(CVR)、脑血管搏动指数(PI)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针灸组总有效率(90.70%,39/43)高于溶栓组(74.42%,32/43),P<0.05。治疗后,针灸组NIHSS、ADL、中医证候评分低于溶栓组,BI评分高于溶栓组(P<0.05)。治疗后,针灸组FBG和D-D低于溶栓组,PT和APTT长于溶栓组(P<0.05)。治疗后,针灸组CVR高于溶栓组,PI低于溶栓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辅助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的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的凝血状态、临床症状和大脑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针灸 中医证候积分 神经功能 炎性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AIS诊断标准,并在发病4.5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采用简单随机分配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一般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一般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一般组的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一般组,且两组间数据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组并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一般组,且两组间数据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应用综合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 静脉溶栓治疗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风醒脑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5月-2021年3月本院AIS患者92例,按病历尾号分为2组,每组46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服中风醒脑液。2组均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采用ELISA法检测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IL-6和内皮素-1(ET-1)水平。记录不良反应,评价疾病转归。结果治疗后,研究组mRS评分[(2.06±0.18)分比(2.73±0.23)分,t=15.56]、NIHSS评分[(5.25±2.36)分比(10.61±2.48)分,t=14.58]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研究组血清hs-CRP[(9.04±1.98)mg/L比(14.36±2.09)mg/L,t=12.57]、IL-6[(23.14±1.46)ng/L比(39.37±2.51)ng/L,t=12.39]、ET-1[(67.18±13.22)ng/L比(98.14±22.29)ng/L,t=19.3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全血高切黏度[(7.53±1.37)mPa۰s比(9.24±1.42)mPa۰s,t=5.89]、红细胞压积[(0.27±0.06)%比(0.39±0.08)%,t=8.14]、全血低切黏度[(5.92±1.09)mPa۰s比(8.35±1.24)mPa۰s,t=9.98]、纤维蛋白原[(1.63±0.42)g/L比(2.47±0.58)g/L,t=7.96]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4/46)、研究组为15.22%(7/4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P=0.335)。治疗后,对照组转归良好率为73.9%(34/46)、研究组为93.5%(43/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P=0.011)。结论中风醒脑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可有效降低AIS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发挥脑保护作用。

  • 标签: 卒中 中风(中医) 中风醒脑液 依达拉奉
  • 简介:摘要机械取栓是治疗成人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脑卒中的最有效方法,相较传统疗法,疗效有极大提升。该疗法循证医学证据充足,疗效安全可靠,自2015年起被各国指南推荐,2018年机械取栓时间窗由6 h延长至24 h,让更多的成人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从中获益。但在儿童患者中,由于机械取栓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也没有相应的指南推荐,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国际上一些个案报道及少量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机械取栓在儿童中是安全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挑战。本文对儿童取栓的挑战、实施方案等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儿童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围溶栓期(入院时至静脉溶栓后24 h)血压对颅内出血、神经功能改善、一级终点事件和二级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对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于连云港市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并随访90 d的422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依据其围溶栓期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五分位数分组为<130.00 mmHg组(Q1组)、130.00~140.49 mmHg组(Q2组)、140.50~147.99 mmHg组(Q3组)、148.00~158.00 mmHg组(Q4组)、>158.00 mmHg组(Q5组)及<71.30 mmHg组(G1组)、71.30~76.19 mmHg组(G2组)、76.20~81.89 mmHg组(G3组)、81.90~90.79 mmHg组(G4组)、>90.79 mmHg组(G5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患者血压与术后颅内出血、神经功能改善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曲线、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患者血压与一级终点事件(症状性脑卒中复发)、二级终点事件(复合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1)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2组患者术后颅内出血风险较Q5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60,95%CI:0.031~0.827,P=0.029)。(2)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2组、Q3组患者术后90 d神经功能改善概率较Q5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44,95%CI:1.043~4.407,P= 0.038;OR=2.224,95%CI:1.105~4.479,P=0.025),G3、G4组患者术后90 d神经功能改善概率较G5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53,95%CI:1.081~4.287,P=0.029;OR=2.182,95%CI:1.131~4.210,P=0.020)。(3)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Q1组、Q2组一级终点事件发生风险较Q5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079,95%CI:0.010~0.613,P=0.015;HR= 0.211,95%CI:0.062~0.724,P=0.013)。(4)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Q1组、Q2组、Q3组、Q4组二级终点事件发生风险较Q5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246,95%CI:0.100~0.607,P=0.002;HR=0.360,95%CI:0.177~0.732,P=0.005;HR=0.448,95%CI:0.246~0.817,P= 0.009;HR=0.467,95%CI:0.252~0.867,P=0.016)。结论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术后颅内出血、一级终点事件及二级终点事件发生风险随围溶栓期收缩压降低而降低,而适中的血压(收缩压130.00~147.99 mmHg;舒张压76.20~90.79 mmHg)有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理想血压 围溶栓期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脑卒中(AIS)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郑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AIS患者206例,均于入院72 h内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统计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生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询问并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分析AIS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206例AIS患者发生脑微出血48例,发生率为23.30%,纳入发生组;158例未发生脑微出血患者纳入未发生组。发生组患者高血压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7 mmol/L、同型半胱氨酸>15 μmol/L、胱抑素C>1.1 mg/L占比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心脏病家族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LDL-C≥3.37 mmol/L、同型半胱氨酸>15 μmol/L、胱抑素C>1.1 mg/L是AIS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AIS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较高,可能受高血压史、LDL-C≥3.37 mmol/L、同型半胱氨酸>15 μmol/L、胱抑素C>1.1 mg/L等因素影响。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脑微出血 高血压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摘要动脉自旋标记(ASL)是一种无创的、不使用造影剂的脑灌注成像技术。通过对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等不同影像学表现的研究,广泛应用于缺血脑卒中的诊断及预后估计。多延迟ASL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得该技术在脑血管病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ASL对于急性缺血脑卒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并着重介绍了多延迟ASL这一新技术。

  • 标签: 卒中 动脉自旋标记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出血转化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会加重神经功能恶化,导致不良预后。出血转化的发生与高龄、大面积梗死、糖尿病、心源性栓塞等多种危险因素相关。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提示了炎症与出血转化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在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发现了多种炎性细胞的聚集与激活,释放炎性因子,破坏血脑屏障,导致出血转化的发生。本文旨在探究炎症在出血转化风险预测和临床预后中的作用。

  • 标签: 卒中 脑出血 炎症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小胶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急性缺血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反思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提升急性缺血脑卒中护理实践水平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方法采取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以2019年10—11月全国不同地区12名参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性缺血脑卒中院内救治的进修护士为研究对象,运用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对其进行访谈,通过笔记及录音采集数据,应用Colaizzi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护士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护理实践的体验包括:对参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院内救治的认识充分,但存在缺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专业知识及易将溶栓护理实践知识与基础急救知识混淆的现象。在护理管理层面,护士对静脉溶栓护理实践质量控制的认知及积极性较低。结论缺血脑卒中组织化救治模式仍处于实践阶段,卒中专科人才的培养及静脉溶栓护理实践质量的把控是提升缺血脑卒中急性期医疗救治水平的重要一环。

  • 标签: 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质性研究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赵玉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9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接受CT灌注扫描检查(CTP)的作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之间接收的疑似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出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安排这些研究对象均接受CT平扫、CTP、CTA检查,对比相关检查结果。结果:根据CT平扫结果显示,早期低密度病灶、无异常的患者例数分别为76、84。根据CTP扫描结果分析,脑灌注异常、无明显异常的患者例数分别为144、16。针对144例脑灌注异常患者展开分析,其中78例有红色梗死区和黄色缺血半暗带区,66例仅小部分黄色异染区或无典型黄色缺血半暗带;治疗后,三个区域的三种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纵向比较梗死区的三种指标水平,MTT数值水平低于治疗前,CBV、CBF数值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纵向比较缺血半暗带区的指标水平,MTT数值水平低于治疗前,CBF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CTP技术用于疑似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中,能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颅内CTA、侧支循环和脑血流灌注情况,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详细的诊断检查结果,这对于辅助治疗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CT关注扫描;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应用
  • 作者: 曾冬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0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观察并探究集束化护理在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介入术后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2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120例。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对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不仅能减少并发症的产生,而且可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在临床上可得到深远的推广。

  • 标签: 集束化护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导管室护理流程在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化导管室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运用优化导管室护理流程的效果显著,提高救治效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优化导管室护理流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C)对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于赤峰市医院住院的104例首发且病程≤2周的缺血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RIPostC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即假RIPostC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包含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心率变异性指数(HRVI)、相邻NN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新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及全部相邻RR间期差值得均方根(rMSSD) ]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第30天的SDNN、HRVI、PNN50及rMSSD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和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随访90 d,无复发卒中和死亡病例。结论RIPostC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的肢体残障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脑卒中 心率变异性 神经功能缺损 卒中后残疾 日常生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神经介入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AIS)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2月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06例,以双色球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神经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23%,51/53)高于对照组(84.91%,45/53),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更低,而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量、动态阻力更高,颈动脉外周阻力更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S患者采取静脉溶栓联合神经介入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神经功能,促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介入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和介入联合溶栓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组和介入联合溶栓组患者治疗3个月的临床疗效、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介入联合溶栓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73.33%),P<0.05。治疗3个月,介入联合溶栓组患者最小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量、动态阻抗均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脑血管外周阻力低于静脉溶栓治疗组,P<0.05。治疗3个月,介入联合溶栓组与静脉溶栓治疗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BI)评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下肢FM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3个月,介入联合溶栓组患者BI评分、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P<0.05)。结论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 标签: 神经介入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流动力学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儿童急性缺血脑卒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介入血管瘤科进行血管内取栓治疗的4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通过改良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m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通过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儿童版(PedNIHSS)评分及治疗后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血管内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及后期颅内出血等情况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4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儿中男3例,共进行了5次血管内取栓治疗;5例次起病年龄分别为4.6、13.8、7.8、8.0、8.9岁,从起病至血管内取栓开始的时间分别为19.0、25.0、22.0、4.0、16.5 h。5例次均实现了成功再通(mTICI≥2b级),治疗前PedNIHSS评分分别为39、14、25、39、24分,出院时分别为8、1、12、39、5分。所有患儿均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第2次急性缺血脑卒中时合并严重脑水肿及脑疝,虽成功再通,但症状无改善,放弃治疗后死亡。其余3例患儿随访至术后6个月,均恢复良好,mRS评分治疗后3个月分别为3、1、2分,6个月分别为2、1、1分。结论即使距起病超过6 h,血管内取栓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儿童急性缺血脑卒中仍可能是有效的和安全的,但合并心脏疾病的患儿可能预后不佳。

  • 标签: 卒中 儿童 血栓切除术
  • 简介:摘要既往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的再灌注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但随着组织窗影像学评估方案日益成熟,再灌注治疗时间窗不断被延长。目前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已延长至发病后9 h,并且有望进一步延长至24 h。同时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大血管闭塞伴大核心梗死及远端中等直径血管取栓治疗的临床研究均在火热进行中。文中就组织窗影像评估方案的种类和超时间窗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用药种类、针对不同类型血管闭塞的取栓治疗及超时间窗桥接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超时间窗卒中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卒中 脑梗死 神经影像学 再灌注治疗 超时间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