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于接受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食管空肠吻合口为术后吻合口漏的主要部位。如何提高食管空肠吻合口的安全性是目前临床讨论的热点。本文旨在评价食管空肠两层半吻合法在胃癌全胃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术前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腺癌、经影像学检查判断为可完成R0切除的行根治性全胃切除的764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排除术中非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或无法行食管空肠吻合口加固的患者。其中,采用食管空肠两层半吻合者295例(改良吻合组),常规方法吻合者为469例(常规吻合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和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情况(Ⅲ级及Ⅲ级以上并发症定义为严重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改良吻合组与常规吻合组的手术时间[(140.7±27.0)min比(139.6±22.8)min]、术中出血量[(200.6±111.0)ml比(214.4±114.1)ml]、食管空肠吻合时间[(20.4±4.3)min比(19.9±4.6)min]、术后排气时间[(4.1±1.1)d比(4.2±1.1)d]、术后进流食时间[(5.4±1.0)d比(5.5±0.9)d]、术后鼻肠管拔出时间[(9.8±3.2)d比(10.0±2.3)d]以及术后住院时间[(15.4±6.5)d比(15.9±5.6)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常规吻合组相比,改良吻合组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7%(5/295)比4.7%(22/469),χ2=4.768,P=0.029]和吻合口漏发生率[1.0%(3/295)比3.4%(16/469),χ2=4.282,P=0.039]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者在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出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吻合组与常规吻合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4.2%(101/295)比32.2%(151/469),χ2=0.838,P=0.360]、严重并发症发生率[4.7%(14/295)比7.2%(34/469),Z=-1.465,P=0.14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食管空肠两层半吻合在胃癌全胃切除手术中安全可行,能够降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两层四道倒刺线网格状缝合技术在经腹腔入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优点。方法回顾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18例于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由同一名术者行经腹腔入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48.7±13.4)岁。术中均采用两层四道倒刺线网格状缝合技术:用V-Loc 3-0倒刺线自上而下缝合肾脏内层髓质创面,再自下而上加固缝合,用V-Loc 2-0倒刺线自上而下缝合肾脏外层皮质创面,再自下而上加固缝合,使内外层均形成双层交错共4层网格状缝合。收集患者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记录术前、术后肌酐等相关实验室指标以及肿瘤学预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热缺血时间(28.5±4.8)min;术中出血量(83.1±36.0)ml;术前肌酐水平(78.7±12.3)μmol/L,术后肌酐水平(82.5±15.7)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管留置天数(3.4±1.4)d;术后住院天数(5.8±1.9)d;1例术后需输血,1例出现低热,无严重出血、尿漏、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术后复查双肾CT等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应用两层四道倒刺线网格状缝合技术完成经腹腔入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缝合操作,既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又不延长肾脏热缺血时间,有利于保护患者肾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肿瘤基底部膀胱壁超声灰阶图像纹理特征的组学模型鉴别膀胱癌肌层浸润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2月经病理证实的膀胱癌患者175例,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利用MaZda软件分别手动勾画同一病灶基底部膀胱壁、病灶区域的感兴趣区域并提取纹理特征。对训练集采用最小绝对缩减和变量选择算子(LASSO)回归及十折交叉验证筛选特征,构建膀胱壁、病灶区域组学模型,并绘制ROC曲线评估模型效能。结果从膀胱壁、病灶区域ROI各提取出279个纹理特征后,各筛选出5个纹理特征用于构建组学评分模型。膀胱壁的组学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1、0.856,病灶区域的组学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为0.849、0.704。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膀胱壁的组学模型AUC比病灶区域的组学模型大(均P<0.05)。结论基于肿瘤基底部膀胱壁纹理特征的组学评分模型能有效鉴别膀胱癌肌层浸润性,且较基于病灶区域纹理特征的模型表现出更好的性能。
简介:摘要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会造成如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足底压力分布异常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其损伤机制尚未阐明。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74例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的CT扫描数据及临床资料,利用Mimics 17.0软件将所有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的CT数据进行重建,再利用3-Matic软件在所有患者的第五跖骨立体图形中一一标识骨折线,绘制骨折线热图。探讨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中的骨折线三维立体分布特点,为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跖内侧入路跖侧钢板治疗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2例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平均39.6岁(27~54岁);左足5例,右足7例。术中应用跖内侧入路跖侧钢板固定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及跖跗关节不稳,若合并其他跖跗关节损伤则同时行背侧切口复位固定。术后定期摄X线片,并记录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中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19个月(平均15.1个月)随访。12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皮肤坏死、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14周(平均12.6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可完全负重行走,踝关节跖屈、背伸及内外翻肌力正常,X线片示跖跗关节复位无丢失。末次随访时AOFAS的中足评分为82~96分(平均88.9分),VAS评分为0~3分(平均1.2分)。结论跖内侧入路跖侧钢板治疗主要骨折块位于跖侧的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频超声技术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儿童指骨基底部骨骺骨折的运用价值及意义。方法2014年10月至2017年1月,武汉儿童医院骨科行高频超声技术引导下,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治疗指骨基底部骨骺骨折患儿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1~10岁,中位数5岁。小指近节指骨基底骨骺骨折10例,拇近节指骨基底部骨骺骨折7例,其他指骨基底部骨骺骨折8例;骨折端移位成角,手指外观畸形。受伤至手术时间10~48 h,平均26 h。术中记录超声下骨折移位情况,术中复位后超声及X线下骨折复位情况。随访半年,观察术后X线片效果、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手指运动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25例患儿手术过程顺利,无切开复位患儿,术中X线片及外观恢复正常;随访患儿中1例患儿针道感染,拔针给予换药后痊愈,未发生骨髓炎及创伤性关节炎;25例患儿患指外观未见偏斜及旋转。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疗效,25例均达优良。结论在治疗儿童指骨基底部骨骺骨折中,运用高频超声技术,可完全显示在X线下隐身的指骨基底部骨骺,指导复位可提高复位成功率;并引导经皮克氏针固定骨折部位,避免副损伤,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MRI正中矢状面T1WI图像中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对诊断隐匿性腰椎峡部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MR检查在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伴或不伴椎管内其余部位脂肪沉积的32例腰腿痛患者资料,男20例、女12例;年龄(28.5±6.2)岁(范围18~57岁)。应用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技术判断发生峡部裂的位置、节段、数量(单侧/双侧)等。上述影像学资料的观察和测量由两位骨科医生独立完成。结果32例患者经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后确认存在隐匿性峡部裂患者24例、单纯硬膜外脂肪增多患者8例。24例隐匿性峡部裂患者中男18例、女6例;年龄(27.3±5.3)岁(范围18~45岁);其中L4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2例、L5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22例,均不伴椎管内其余部位脂肪沉积;所有24例均为双侧峡部裂,腰椎正侧位X线片均未能作出诊断;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机械性腰痛;其中腰椎间盘突出6例,无一例出现间歇性跛行。8例单纯硬膜外脂肪增多患者中男2例、女6例;年龄(38.4±6.7)岁(范围32~55岁);L3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4例、L4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3例、L5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1例,均在上位和(或)同位节段出现椎板与硬膜外间隙脂肪增多,脂肪呈半弧形向腹侧挤压硬脊膜;8例患者腰痛程度不一,无明显局部叩击痛;其中腰椎间盘突出2例,出现间歇性跛行1例。结论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的脂肪沉积征对隐匿性腰椎峡部裂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早期诊断峡部裂。
简介:摘要交通是一个城市的正常运作的核心,也是一个城市的基础,交通是否便捷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水平,因此,交通往往被称为城市的“血脉”。但是,拥堵的交通环境并不仅仅能靠多修路,多建桥来解决。最重要的是要让出行更加“智能”,提高交通效率,增加人们出行的便捷程度,这就体现出智慧交通的重要性。智慧交通是“互联网+交通”的产物,它可以缓解城市资源、减轻环境压力、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交通的问题,完成交通产业的决定性发展。交通是城市的灵魂,同时也是基础设施的重中之重,更是城市运作的生命线,也是城市与城市之间人员流动和物流交换的重要载体,在交通运输中起着重要作用,城市建设,交通先行,所以很有必要对智慧交通进行研究和探讨。
简介:摘要我国外科临床研究领域已有不少突破,但总体质量相对不高,主要体现在方法学的规范性、合理性和严谨性欠缺。因手术技术和设备应用的固有特点,在外科领域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须建立一套相适应的方法学体系。IDEAL协作网针对外科技术和设备创新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方法学框架,即"IDEAL框架"。其主体分为5个序贯阶段:设计(idea)、开发(development)、探索(exploration)、评价(assessment)和长期随访(long-term follow up)。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困难、需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研究设计各有不同,须逐步推进。IDEAL框架虽然并非最完美,但仍是当前外科临床研究的最佳设计构架。在规范开展外科临床研究过程中,我们应积极思考如何改进和提高外科临床研究的方法学。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悬吊式切开缝合法在胃底固有肌层肿瘤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完成的20例胃底固有肌层肿瘤EFTR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9例)采用悬吊式切开缝合法行EFTR治疗,对照组(11例)采用传统EFTR方法治疗。分析2组患者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资料。结果20例病例均成功完成EFTR治疗,观察组肿瘤大小10.0(7.5,21.0)mm,对照组肿瘤大小14.0(10.0,20.0)mm。观察组肿瘤切除时间(26.4±6.3)min,短于对照组的(35.5±11.4)min。观察组术后住院天数(6.4±1.0)d,少于对照组的(7.7±1.5)d。2组均无迟发性出血和迟发性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EFTR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过程中应用悬吊式切开缝合法安全、有效,可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或隐窝处骨折引起急性开放性桡尺远侧关节不稳定的手术指征和治疗方法。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我科对13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或隐窝处骨折的桡尺远侧关节急性不稳定患者进行一期手术治疗,通过掌侧钢板复位固定桡骨骨折后,术中对比健侧进行桡尺远侧关节冲击试验。如果不稳定者采用固定尺骨茎突骨折或锚钉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方式修复其骨和软组织的稳定结构,达到早期康复训练的目的。结果术后13例患者桡骨远端骨折与尺骨茎突骨折均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通过桡尺远侧关节冲击试验、握力、腕关节主动活动度、疼痛评分、DASH评分等综合评估,效果优良。结论一期固定桡骨并修复累及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尺骨茎突骨折,有助于恢复桡尺远侧关节骨结构和软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便于早期康复锻炼,提高急性桡尺远侧关节不稳定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