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实时细胞电子分析技术(real-time cell-based assay, RTCA)检测不同浓度复方丹参片对细胞的影响,筛选出对复方丹参片反应灵敏、稳定且有明显浓度依赖的细胞株,为复方丹参片进行细胞生物效应的质量评价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RTCA分析复方丹参片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大鼠心肌细胞(H9C2)和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RA-VSMC)的影响,形成时间剂量依赖性细胞反应曲线,测定细胞指数,筛选最优的细胞株。结果3种细胞对复方丹参片的效应均有明显反应,RA-VSMC的灵敏度相对较差,3种细胞的有效浓度范围也有差异,浓度梯度依赖性也各有不同。H9C2细胞对复方丹参片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呈浓度梯度依赖,且有效浓度范围为0.3~1.8 mg/ml,可作为复方丹参片质量评价的细胞。结论RTCA技术实时监测记录细胞生长状态,准确反映复方丹参片对不同细胞株的影响,数据客观可靠,为复方丹参片的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 标签: 复方丹参片 实时细胞电子分析技术 细胞指数 细胞增殖 质量评价
  • 简介:摘要毛囊干细胞(hair follicle-derived stem cells,HF-SCs)不仅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同时具有来源丰富、取材方便和伦理问题等优势,因此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随着HF-SCs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分离、纯化、鉴定HF-SCs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寻找特异性较高的HF-SCs标记物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

  • 标签: 毛囊 干细胞 表面标记物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一种基于标记点的实时动态耳廓三维影像导板,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以1个商品化人头模型以及2019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招募的3名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名,女性1名,年龄24~27岁。运用ITK-SNAP 3.6.0和MeshLab软件(V 2016.12.23) 对3名志愿者的头颅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得虚拟耳廓三维模型。通过人头模型论证标记点放置的最佳数量为3个,最佳位置为眉角、鼻尖及耳垂下点,利用这3个标记点将虚拟耳廓三维模型与对应的真实耳廓进行关联注册,通过投影仪将虚拟耳廓三维影像投射至对应的真实耳廓,红外线动态捕捉仪捕捉标记点位置变化对投射图像进行实时跟踪,通过计算注册后的重合误差率、跟踪过程中的重合误差率、投射图像变形率和追踪延迟度,评价实时动态耳廓三维影像导板的注册精准度、跟踪精准度、投射图像变形度及跟踪延迟度。结果注册后平均重合误差率为2.5%(正常人双侧耳廓大小差距为2.7%);在顺时针旋转30°内跟踪平均重合误差率小于2.7%;在顺时针旋转30°与逆时针15°范围内投射图像变形率小于2.6%,一定旋转角度范围内平均重合误差率和投射图像变形率小于2.7%,说明一定旋转角度范围内跟踪精准度高,投射图像变形度小,跟踪延迟时间均小于0.1 s,满足手术需求。结论成功构建了基于标记点的实时动态耳廓三维影像导板,其注册精准度高、跟踪精准度高、投射图像变形度小、跟踪速度快,为将来其应用于临床耳廓再造术打下基础。

  • 标签: 先天性小耳 耳廓 成像,三维 增强现实 影像导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SAT)检测创样本沙眼衣原体的性能。方法以罗氏Cobas® 4800CT/NG作为参照试剂,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皮肤病研究所性病门诊就诊的男性患者尿液样本(248份)及女性患者阴道拭子样本(224份),评估SAT法检测沙眼衣原体的临床性能。结果最终有470份样本纳入统计。罗氏PCR检出阳性60例(12.8%),男性阳性数33例,女性27例;SAT检出沙眼衣原体阳性41例(8.7%),男性阳性数19例,女性22例。SAT试剂应用男性尿液检测的灵敏度为57.58%,特异性为99.06%;女性阴道拭子检测的灵敏度为81.48%,特异性100.00%。结论SAT试剂可以应用于创样本,但是其应用尿液检测沙眼衣原体上还需要对尿液的核酸提取方法进一步的优化,提高其检测的灵敏性。

  • 标签: 衣原体,沙眼 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 无创性样本
  • 简介:摘要目的对3例微小额外标记染色体(small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sSMC)的来源与结构进行鉴定,探讨其发生机理,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染色体显带技术(G带、C带、N带)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芯片技术明确sSMC片段的来源和区域,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进行验证。结果例1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7,XY,+mar,为新发变异,sSMC为双着丝粒双随体结构,芯片结果示未包含已知人类疾病相关致病基因,推测不增加子代表型异常的风险。例2胎儿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7,XY,+mar[17]/46,XY[33],为新发变异,常规显带技术提示mar上有常染色质,芯片检测结果为arr[hg19]5p12q11.1(45 694 574-49 475 697)×3,经FISH验证,明确胎儿sSMC片段含有HCN1基因部分区段的5p12片段。例3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5,XY,-13[25]/46,XY,r(13)[18]/46,XY,-13,+mar[7],夫妻双方拒绝进一步检查。结论传统的显带技术联合分子检测技术能对sSMC的结构及来源进行分析,可明确sSMC的致病性,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参考。

  • 标签: 额外小标记染色体 产前诊断 染色体核型 染色体微阵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复发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续收治的接受肝移植的84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3例,女性11例,平均51岁。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生存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NLR预测术后复发生存的最佳界值,以此分组比较复发生存率。结果NLR预测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复发生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3,约登指数0.319,最佳界值为3.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数目、米兰标准、NLR与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复发生存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HR=2.412,95%CI:1.277~4.555)、肿瘤数目≥3个(HR=5.595,95%CI:2.023~17.531)和NLR≥3.2(HR=2.891,95%CI:1.348~6.204)是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以NLR 3.2为界值分组,NLR<3.2组(n=61)肝移植术后1年累积复发生存率78%,优于NLR≥3.2组(n=23)的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数目和NLR与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复发生存相关。NLR对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复发生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肝移植 癌,肝细胞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复发 无复发生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患者数据的实时质量控制(PBRTQC)方法在实验室内不同血细胞分析仪间比对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河北省儿童医院检验科5台不同品牌和不同型号血细胞分析仪中患者白细胞计数及每日新鲜静脉血比对结果,首先应用PBRTQC专业智能软件系统进行参数设置、程序建立及性能验证,选择白细胞计数低浓度(2.5~4.5)×109/L、中浓度(6.0~8.0)×109/L、高浓度(12.0~14.0)×109/L为3个比对浓度范围,分别利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EWMA)和中位数法对白细胞计数进行计算和比较分析,并将EWMA和每日新鲜血比对法所得设备间偏差进行比较分析。以WS/T 406-2012《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中白细胞可比性验证要求允许偏差±7.50%作为白细胞计数仪器间比对相对偏差标准。结果(1)在统计周期共纳入38 313个样本结果,基于本室白细胞计数患者数据建立的EWMA质控法,出现预警结果70个,预警率为0.183‰,误差检出概率为100%,假失控概率为0,EWMA质控效能符合质量目标。(2)以高浓度为例,5台血细胞分析仪结果可比性监测中,每周比对及每月比对时EWMA与中位数法结果符合率为100%(46/46),每日比对中,EWMA可以保持比较稳定的监测效能。(3)在所选自然月中,EWMA法与新鲜血比对法一致率为95.24%(20/21)。结论PBRTQC法可作为室内质控的补充,对实验室内不同品牌和不同型号血细胞分析仪设备间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进行连续有效的监测,以降低质量风险和实验室运行成本,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

  • 标签: 血细胞计数 基于患者样本的实时质量控制方法 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 实验室管理
  • 简介:摘要冷冻保存技术已成为细胞治疗、辅助生殖、组织工程和疫苗储存等生物医学应用的必要方法。冰晶的形成是冷冻保存的主要限制因素,并会对生物样本造成致命性损伤。二甲基亚砜(DMSO)是传统上常用的冷冻保护剂,然而考虑到DMSO自身细胞毒性和给药后对机体产生的潜在不良反应,因此寻找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替代DMSO方法的需求逐渐增长。本文拟概述多种治疗性细胞DMSO保存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期推动新型细胞冷冻保存技术更好地开展。

  • 标签: 冷冻保存 无二甲基亚砜 海藻糖 抗冻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对良性气道狭窄(BAS)患者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以进一步揭示BAS的发病机制。方法取5例BAS患者的肉芽组织(BAS组)和3例肺癌患者的正常支气管组织(对照组)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分析成纤维细胞的蛋白质组表达情况,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并使用基因本体(GO)数据库、京都基因和基因组(KEGG)数据库和重复出现邻近基因检索工具(STRIN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代谢通路和蛋白相互关系进行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93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有36个差异表达蛋白在BAS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中显著下调,57个差异表达蛋白显著上调。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外区域,参与离子结合功能、代谢活性功能,主要参与的通路有糖酵解-糖异生代谢、细胞外基质-受体结合、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传导、复杂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和次级代谢物合成。结论BAS狭窄部位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受体结合异常、PI3K-AKT信号通路异常和代谢异常可能与BAS的发生发展有关。

  • 标签: 蛋白质组 细胞外基质 信号通路 代谢 良性气道狭窄
  • 简介:摘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极大改善了CML患者的预后。但TKI不间断的治疗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加重经济负担。实现治疗缓解(TFR)已然成为目前CML治疗的研究方向,文章就近年来关于TKI停药的国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 标签: 白血病,粒细胞,慢性 BCR-ABL阳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无治疗缓解
  • 简介:摘要脑脊髓液(CSF)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单细胞测序技术为CSF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相较于传统方法,该技术可获取CSF中单个细胞的表达谱,有利于CSF中细胞类群和异质性的研究以及低丰度细胞的发现。近年来CSF单细胞测序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感染性疾病、神经炎性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脑膜转移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单细胞测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优势和临床价值,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脑脊髓液 单细胞测序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Q-PCR)两种方法检测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前微小残留病(MRD)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2月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接受allo-HSCT的280例Ph+ B-ALL患者,同时用MFC和RQ-PCR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检测移植前MRD。结果RQ-PCR与MFC检测MRD具有相关性(rs=0.435,P<0.001)。MFC、RQ-PCR法检测移植前MRD的阳性率分别为25.7%(72/280)、60.7%(170/280)。移植前MFC-MRD阳性组患者移植后白血病3年累积复发率(CIR)明显高于MFC-MRD阴性组(23.6%对8.6%,P<0.001)。RQ-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组(RQ-PCR MRD阳性组)的3年CIR、非复发死亡(NRM)、白血病生存(LFS)、总生存(OS)与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组(RQ-PCR MRD阴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前RQ-PCR MRD≥1%组比<1%组具有更高的3年CIR(23.1%对11.4%,P=0.032)、更低的LFS率(53.8%对74.4%,P=0.015)与OS率(57.7%对79.1%,P=0.009)。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MFC-MRD阳性是影响移植后CIR的危险因素(HR=2.488,95%CI 1.216~5.088,P=0.013),移植前RQ-PCR MRD≥1%是影响LFS(HR=2.272,95%CI 1.225~4.215,P<0.001)、OS(HR=2.472,95%CI 1.289~4.739,P=0.006)的危险因素。MFC检测MRD预测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48.50%、77.56%、23.62%、87.16%。以RQ-PCR MRD≥1%预测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23.00%、88.59%、17.15%、91.84%。移植前MFC-MRD阳性或RQ-PCR MRD≥1%二者任一成立为指标预测移植后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54.29%、73.88%、45.70%、91.87%。结论MFC和RQ-PCR法检测移植前MRD水平均可预测Ph+ B-ALL患者移植预后。移植前MFC-MRD阳性是移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联合使用两种方法(移植前MFC-MRD阳性状态或RQ-PCR MRD≥1%成立)可提高预测移植后复发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有助于更好筛选出高危患者。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流式细胞术 实时定量PC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Q-PCR)两种方法检测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前微小残留病(MRD)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2月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接受allo-HSCT的280例Ph+ B-ALL患者,同时用MFC和RQ-PCR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检测移植前MRD。结果RQ-PCR与MFC检测MRD具有相关性(rs=0.435,P<0.001)。MFC、RQ-PCR法检测移植前MRD的阳性率分别为25.7%(72/280)、60.7%(170/280)。移植前MFC-MRD阳性组患者移植后白血病3年累积复发率(CIR)明显高于MFC-MRD阴性组(23.6%对8.6%,P<0.001)。RQ-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组(RQ-PCR MRD阳性组)的3年CIR、非复发死亡(NRM)、白血病生存(LFS)、总生存(OS)与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组(RQ-PCR MRD阴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前RQ-PCR MRD≥1%组比<1%组具有更高的3年CIR(23.1%对11.4%,P=0.032)、更低的LFS率(53.8%对74.4%,P=0.015)与OS率(57.7%对79.1%,P=0.009)。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MFC-MRD阳性是影响移植后CIR的危险因素(HR=2.488,95%CI 1.216~5.088,P=0.013),移植前RQ-PCR MRD≥1%是影响LFS(HR=2.272,95%CI 1.225~4.215,P<0.001)、OS(HR=2.472,95%CI 1.289~4.739,P=0.006)的危险因素。MFC检测MRD预测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48.50%、77.56%、23.62%、87.16%。以RQ-PCR MRD≥1%预测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23.00%、88.59%、17.15%、91.84%。移植前MFC-MRD阳性或RQ-PCR MRD≥1%二者任一成立为指标预测移植后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54.29%、73.88%、45.70%、91.87%。结论MFC和RQ-PCR法检测移植前MRD水平均可预测Ph+ B-ALL患者移植预后。移植前MFC-MRD阳性是移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联合使用两种方法(移植前MFC-MRD阳性状态或RQ-PCR MRD≥1%成立)可提高预测移植后复发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有助于更好筛选出高危患者。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流式细胞术 实时定量PCR
  • 简介:摘要病毒检测在病毒感染的预防、诊断、治疗及病毒性疫苗的质量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通过荧光信号实时检测目的基因扩增数量,是目前实验室最常用的的病毒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检测快速、污染小等优点。此文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病毒核酸定量检测和病毒型别的鉴定三个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

  • 标签: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快速检测 核酸载量 基因分型
  • 简介:摘要随着国内电解铝系列电流的不断增大,供电整流设备的运行电流也不断增加,一旦发生事故将对电解生产造成巨大影响,如何才能及时发现整流设备的事故隐患,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一直是一个难题,包头铝业有限公司动力厂通过在供电整流系统安装无线测温预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为电解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 标签: 铝电解 整流器 汇流母线 铜铝过渡 无线测温
  • 简介:摘要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是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的标志性蛋白,在90%以上的上皮癌中有高表达,而正常组织几乎不表达。因此,FAP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靶点。放射性核素标记的FAP靶向分子探针可用于PET或SPECT显像,尤其是68Ga-FAP抑制剂(FAPIs)PET/CT在临床上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为肿瘤的早期诊断、精确分期以及放射性核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此外,FAP在某些非肿瘤疾病也有高表达,尤其是与纤维化相关的疾病。该文将对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靶向FAP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成纤维细胞 拮抗剂和抑制剂 同位素标记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糖尿病肾病(DKD)肾小球病变的生物标记物和免疫细胞浸润特征。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的数据集GSE96804和GSE30528中鉴定出肾小球病变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DEG),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使用结点分析提取Hub基因作为DKD的生物学标记;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主成分分析(PCA)评估Hub基因对DKD的诊断效能;采用CIBERSORT方法分析数据集中DKD组(n=7)和对照组(n=4)中免疫细胞的浸润差异。组间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比较采用t检验,免疫浸润分析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从数据集获得62个共同DEG,主要富集在 52条基因本体论和4条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从PPI网络中鉴定了10个Hub基因,这些基因主要与细胞外基质(ECM)成分构成、胶原蛋白结合、免疫细胞趋化性、ECM-受体相互作用和磷脂酰肌醇激酶3-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信号通路有关。PCA和ROC曲线分析显示,Hub基因在GSE96804、GSE30528和Merge数据集对DKD都具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945、0.982和0.776。免疫浸润结果提示,与正常组相比,DKD组的肾小球中的M2巨噬细胞和静息肥大细胞比例较高[分别为(2.77±2.42)%和(8.68±3.10)%,0和(8.96±7.14)%,均P<0.05]。结论Hub基因可作为DKD肾小球病变的生物学标记,对DKD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巨噬细胞浸润是DKD的重要特征。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生物学标记 免疫浸润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125I标记的CD90单克隆抗体(mAb),探讨其示踪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可能性。方法采用氯胺T法对CD90 mAb进行125I标记,测定标记率。(1)体外实验:检测MSCs和125I-CD90 mAb孵育后上清液和沉淀的放射性计数,分别计算6个不同时间点的细胞结合率。(2)体内实验:构建荷瘤BALB/c裸鼠,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4组(每组3只),a组经腹腔注射MSCs,b组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组经瘤内注射MSCs,d组经瘤内注射生理盐水。每只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125I-CD90 mAb(3.7 MBq/0.2 mL)后行Micro-SPECT/CT显像,测定并计算在4个不同时间点肿瘤及主要器官和组织的放射性摄取值[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2组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25I-CD90 mAb标记率为54.4%,放射化学纯度为98.79%。(1)在10 min、30 min、1 h、2 h、6 h、8 h时,125I-CD90 mAb与MSCs的结合率分别为0.86%、1.73%、1.88%、5.67%、12.20%、10.69%,6 h时最高。(2)荷瘤裸鼠的肿瘤长至150~200 mm3时用于实验。在注射后6 h、1 d、2 d、3 d时,Micro-SPECT/CT显示125I-CD90 mAb在荷瘤裸鼠的肿瘤及主要器官和组织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a组肿瘤组织的放射性摄取值分别为(3.66±1.69)、(2.35±1.30)、(1.36±0.95)、(1.33±0.84)%ID/g,均高于b组的(2.93±1.74)、(1.92±1.15)、(1.12±0.78)、(1.03±0.72)%ID/g,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5~0.52,均P>0.05);c组肿瘤组织的放射性摄取值分别为(5.75±1.30)、(3.75±0.77)、(2.70±0.44)、(1.88±0.48)%ID/g,均高于d组的(3.17±0.75)、(2.03±0.54)、(1.44±0.39)、(1.38± 0.27)%ID/g,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9~3.70,均P<0.05)。结论成功制备的125I-CD90 mAb具有良好的与MSCs结合的能力,有潜力作为核素探针示踪MSCs。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抗体,单克隆 Thy-1抗原 碘放射性同位素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 作者: 樊茜 吝怡 马佳 朱森林 吴玉伟 牟星宜 邓博 康诗然 番敏 马锋 吕毅 严小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西安 710068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宗濂书院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基于磁示踪技术的胃肿瘤标记定位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6只雄性健康Beagle犬,全麻后行胃镜检查,假定胃肿瘤部位,然后利用内镜下软组织夹将示踪磁体钳夹并固定于胃肿瘤部位,退出胃镜。24 h后再次全麻,行腹腔镜胃肿瘤定位。常规建立腹腔镜戳孔并进镜后经操作孔置入寻踪磁体,将寻踪磁体置于胃表面肿瘤附近探查示踪磁体,两个磁体相吸后,腹腔镜下所见寻踪磁体所在部位即为胃肿瘤的位置,从而完成病灶的标记和定位。结果6只Beagle犬在胃镜下均成功留置示踪磁体,胃镜操作中磁体滑脱、副损伤、出血等。胃镜术后24 h,在腹腔镜手术下顺利置入寻踪磁体,寻踪磁体与示踪磁体自动相吸,形成"示踪磁体-胃壁-寻踪磁体"的三明治样结构,完成腹腔镜下对胃肿瘤的定位和识别,整个过程操作顺利,未出现意外损伤。结论基于磁示踪技术的胃镜联合腹腔镜胃肿瘤标记定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可行。

  • 标签: 胃肿瘤 磁小体 胃镜 腹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