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瞻山医案》初刊于1924年,作者任瞻山,该书序文称任瞻山生于乾隆初,然史志书目对其的出生年代均语焉不详,对《瞻山医案》的成书年大多阙而不载,或著录为乾隆元年丙辰(1736)。任氏后人所藏家谱揭示其生于乾隆十五年(1751),卒于道光八年(1828)。又据《瞻山医案》序文与书中所记载的确切行医日期,考订其成书年代大致在1814—1823年间。

  • 标签: 《瞻山医案》 成书 勘误
  • 简介:摘要《梅师方》是亡佚医方书,其书名出自《证类本草·所出经史方书》,《证类本草》保留其佚文117条。除《证类本草》外,共50种医书明确引用《梅师方》部分佚文。其中38种医书未超出《证类本草》引《梅师方》佚文范围,12种医书所引《梅师方》佚文为《证类本草》所未载,以此推测《梅师方》在1552—1578年间的长江流域有可能还存世。就《梅师方》现存的佚文而言,其内容与《肘后备急方》有学术渊源的关联。

  • 标签: 《梅师方》 《证类本草》 亡佚医书 佚文考证
  • 简介:摘要缩泉丸是由乌药、益智仁和山药组成的,出自《魏氏家藏方》,原名"固真丹",在《魏氏家藏方》方后服法中提到"嚼茴香数拾粒,盐汤或盐酒下",但后世古籍传抄过程中常与另一首同名方相混淆,大多数《方剂学》教材也陈陈相因,未提及"嚼茴香数十粒"。经考证发现,缩泉丸中运用茴香可增强全方缩尿作用。《方剂学》教材再版时应遵照原版古籍,在煎服法中注明"嚼茴香数十粒"。

  • 标签: 缩泉丸 茴香 《魏氏家藏方》 方剂组成
  • 简介:摘要《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经北宋治平年三年(1066)校正医书局整理得以传世。目前学界所用的《金匮玉函经》是清代陈世杰本,系陈世杰从清代学者何焯处得手抄宋本后校讹整理,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刊行。通过检索从1066年至1717年间的医学著作中引用的《金匮玉函经》条文,经对比将其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2类,以此来考查《金匮玉函经》自宋本传世后的流传情况,据此推测,元明时期的医家未曾得见《金匮玉函经》。

  • 标签: 《金匮玉函经》 宋本《金匮玉函经》 《伤寒论》
  • 简介:摘要北宋苏颂主编的《本草图经》引用孙思邈文献原文18则,涉及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月令》,均为北宋本或更早的版本,具有较高的校勘价值和辑佚价值。《本草图经》所引《备急千金要方》与今传本《备急千金要方》及古本《孙真人千金方》互有异文,这些异文有些是苏颂等人化裁所致,有些则是因为所据版本不同所致,据前者可校正、补充后者。《本草图经》所引《千金翼方》早于今传元大德本《千金翼方》,据前者可以校正后者的错误。孙思邈《千金月令》已佚,朝鲜《医方类聚》收录该书的部分内容,后人据此对该书有所辑佚。《本草图经》所引《千金月令》可用于校正《千金月令》辑佚本的错误,并补其未备。

  • 标签: 苏颂 《本草图经》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千金月令》
  • 简介:摘要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要责任,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关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准与要求,更好的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好务。基于此,本文对第二堂成绩单制度下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供大家参考。

  • 标签: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高职院校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 简介:摘要江浦丁氏是南京地区从明初开始传承延续,贯穿明清两朝的士人家族,科第繁荣,医风尤著,历经十余代,各领域人才辈出。丁氏行医自初代丁仲宝始,第二代丁毅由医入仕,业医之风初现,经数代积累,至丁凤医名大盛。但其整个世系专职业医者也仅丁毅、丁凤二人,本质上仍是一个传统士人家族。其特别之处在于,明中期丁凤之后,虽无专职医者,但后代医风未有衰减,家族仍将医术作为家族子弟必修技能。其家亦有《医方集宜》《痘科玉函集》《行医八事图》等医著传世。

  • 标签: 江浦县 江浦丁氏 世医 南京 苏南
  • 简介:摘要《中国医籍》是中日医学史上一部极有价值的医学目录著作。通过对此书收录医籍出处的整理和统计,归纳日本著名医家丹波氏父子在编撰此书时所收医籍的来源,发现近60%医籍来自目录书和地方志;通过分析考据各类相关文献,研究作者收录医籍的规律及其编撰思路,发现所收医籍内容上以方药治疗为主,不收神仙、房中、兽医类书籍,编排方式以时间为主纲,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 标签: 《中国医籍考》 丹波元简 丹波元胤 丹波元坚
  • 简介:摘要陈逊斋是民国时期福建籍中医名家,现有文献中对其籍贯记载不一,通过查阅发表的期刊、书籍,寻访陈逊斋散落著作、族谱,走访陈逊斋后裔等方式对陈逊斋籍贯进行调查考证,确定陈逊斋(哉),名广诚,籍贯是福建省永定县高陂镇上洋村,属上洋颍川陈氏第二十二世,非长乐江田南阳陈氏裔孙,更非陈修园七世孙。为下一步陈逊斋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 标签: 民国医家 福建医家 陈逊斋 籍贯
  • 简介:摘要殷仲春所著《医藏书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书目类著作,但殷仲春生卒年代不详,经过考证,其出生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去世于天启元年(1621);《医藏书目》现存仅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原范行准栖芬室崇祯刻本;日本抄本与国内版本略有不同,均缺"云间陈继儒眉公甫校"字样,但多出一篇陈懿典序文,其底本可能与国内来源不同。

  • 标签: 殷仲春 《医藏书目》 版本 抄本 陈懿典
  • 简介:摘要《中医学药名词》以"平刺"为规范名,以"横刺""沿皮刺"为又称,释义为:"针体与腧穴皮肤约呈15°左右角度刺入的方法"。考察多种古代文献可知,这一释义与"横刺""沿皮刺"是相符的,"直针刺""卧针刺""横针""横刺""沿皮刺""地平刺""皮下刺"都是同义词。而"平刺"在首见文献《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的含义却与此释义根本不同,是指进针后以达到得气为主而不分补泻的方法,即后世平补平泻法的雏形,与针刺角度毫不相干。所以,将"平刺"作为"横刺""沿皮刺"的规范词值得商榷。在实际使用中当注意"平刺"及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避免失误。

  • 标签: 平刺 横刺 沿皮刺 直刺 平针法
  • 简介:摘要《医经大旨》为明代海盐贺岳所著,书中引用了《丹溪医案》的部分内容,部分医案为首次发现。运用文献学方法将《医经大旨》征引《丹溪医案》内容,与《丹溪医按》《格致余论》《丹溪纂要》《丹溪治法心要》等书中所记载的朱丹溪医案对比研究,证明《丹溪医案》与《丹溪医按》实为2本书。此外,《医经大旨》征引《丹溪医案》的部分内容,保存完整,对校勘其他医著中所记载的朱丹溪医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贺岳 《医经大旨》 《丹溪医案》
  • 简介:摘要2017年9月6日,2名潜水员在潘家口水库潜水时失踪,经过12 d的救援,最终发现潜水员遗体。笔者收集这次事故的多方信息,对这次潜水事故的性质、潜水员、潜水环境、潜水装备和事故原因等进行思考和讨论,希望引起潜水员和相关人员的重视,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 标签: 潜水事故 潜水安全 电子控制闭式呼吸器
  • 简介:摘要晚明湖州地区,卢明铨、陆士龙、金德生等医家组织成立医学社团一万社,日常进行医学理论探讨,此类医疗活动记录于《一万社草》及《陆氏三世医验》中;且一万社兴建天医院,祭祀历代先医;同时作为地方事务的参与者,积极投身于惠民药局的施药救疫活动。

  • 标签: 一万社 医学结社 《一万社草》 《陆氏三世医验》
  • 简介:摘要小天心位于手掌根,大小鱼际交接之凹陷中,操作多用揉、掐、捣、掐揉的方法,具有清热利尿、镇惊安神、明目、通经络、发汗解肌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惊风、夜啼、小便赤涩、黄疸和斜视、视物不明等病症。本文通过查阅整理古今文献,对小天心的定位、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同时从传统与现代医学2个方面探究穴位机理,以期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该穴位,为小天心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理论研究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 标签: 考证 小天心 小儿推拿 理论研究 中医文献学 定位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温热经纬》是清朝著名医家王孟英的代表作,其内容是王氏温病学理论的精华,然而此书的7位评参者,却在医学史上鲜为人知。根据这7位评参者的生平,简述他们在医学方面的造诣,从而明晰他们对《温热经纬》的贡献,以丰富医学史的相关内容。

  • 标签: 《温热经纬》 评参者 生平
  • 简介:摘要《本草图经》在本草学术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其成书于宋初,所载宋以前的医籍内容未经宋臣校改,保存了较早文献原貌。国内外学者以对其本草学与本草图考证、学术价值研究为主,关于其中亡佚医籍的专门研究较为少见。通过《本草图经》中以“××方”或“某某方”命名者进行梳理,初步统计出今已亡佚的方书约46种。以韦宙《独行方》、刘禹锡《传信方》、《天宝单方图》(《天宝单行方》)举例示之,发现《本草图经》记载的亡佚方书资料丰富,线索明晰,对于相关方书的研究与辑佚具有进一步发掘空间。

  • 标签: 《本草图经》 苏颂 亡佚方书
  • 简介:摘要《医略正误概论》约成书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现仅存孤本。历代史志书目关于该书名称和作者的著录颇为混乱,有些工具书将《医略正误概论》和《医略正误》立为2个条目,李象、李汉仪亦被分立2条。实际上《医略正误概论》和《医略正误》为同一部书,作者为李象,字汉仪。

  • 标签: 《医略正误概论》 版本 明代 李象 李汉仪
  • 作者: 姚开虎 秦天 孟庆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2-19
  • 出处:《中华医史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北京 10004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呼吸道传染病室,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
  • 简介:摘要近现代很多文献持"百日咳"一称出自中国医书的观点,甚至认为早在隋朝典籍中就有关于百日咳的描述。通过回顾典籍原文,可知这些解读有误。中国传统典籍对百日咳的描述和文献年代分布特征与西医学相似,始于约500年前,此后记录愈发翔实具体。国内医界对此病有多种命名,没有统一使用"百日咳"作为病名的迹象和证据。文献记录显示"百日咳"首先在日本成为一个较为公认的疾病名称,并通过医学教育的直接输入,进入中国西医学现代教育课本。

  • 标签: 百日咳 疾病史 中医学 中日医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