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剂量蝶呤(HD-MTX)治疗后蝶呤(MTX)排泄延迟的影响因素及MTX排泄延迟、HD-MTX减量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按照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CCCG)-ALL 2015方案诊治的242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低危、中高危患儿分别接受3、5 g/m2 MTX化疗4次,监测血清MTX浓度,以给药44 h血清MTX浓度>1 µmol/L为排泄延迟,并分为轻度(>1 µmol/L且≤5 µmol/L)、中度(>5 µmol/L且≤10 µmol/L)和重度(>10 µmol/L)排泄延迟。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TX排泄延迟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儿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242例ALL患儿共完成962例次HD-MTX化疗,给药44 h血清中位MTX浓度[M(Q1,Q3)]为0.45 µmol/L(0.33 µmol/L,0.72 µmol/L),MTX排泄延迟总发生率为17.7%(170/962),轻、中、重度排泄延迟发生率分别为13.8%(133/962)、2.6%(25/962)、1.2%(12/96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岁(OR=1.68,95% CI 1.17~2.41,P=0.005)、单次MTX剂量>3 g/m2(OR=2.14,95% CI 1.52~3.03,P<0.001)及首次HD-MTX化疗(OR=2.05,95% CI 1.43~2.93,P<0.001)为MTX排泄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中位随访50个月(34个月,68个月),12.8%(31/242)患儿复发,中位复发时间30个月(30个月,39个月)。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免疫表型、危险度、MTX排泄延迟发生次数、HD-MTX化疗完成度(MTX平均剂量与初始计划剂量的比值)患儿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LL患儿发生MTX排泄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7岁、单次MTX剂量>3 g/m2及首次HD-MTX化疗,MTX排泄延迟及HD-MTX减量对疾病复发无明显影响。

  • 标签: 白血病,淋巴样 儿童 甲氨蝶呤 药物监测 复发 药物排泄延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净化在剂量蝶呤(MTX)中毒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血液科住院治疗过程中行剂量MTX治疗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5例患儿,应用血浆置换或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儿应用血浆置换或血液透析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X血药浓度明显降低,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儿血WBC、PLT、Hb、血液pH值、钠离子、钾离子、AST、ALT及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应用剂量MTX治疗过程中,若出现MTX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可在碱化尿液、利尿、叶酸解救的基础上及时给予血浆置换,必要时联合持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血浆置换 血液滤过透析 甲氨蝶呤 血药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应用剂量蝶呤(HD-MTX)化疗后黏膜损伤发生情况,及其与蝶呤血药浓度、危险度分层及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市第一医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95例ALL患儿资料,患儿共接受539例次HD-MTX化疗。分析患儿黏膜损伤情况与蝶呤血药浓度、疾病危险程度及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95例患儿539例次HD-MTX化疗中,总体黏膜损伤发生率为8.4%(45/539);低危组黏膜损伤发生率为4.6%(11/239),中危组为7.6%(8/105),高危组为13.3%(26/195)。随着疾病危险程度的提升,黏膜损伤发生率增高(χ2=10.787,P<0.05)。黏膜损伤程度与蝶呤血药浓度及疾病危险程度均无关(均P>0.05),黏膜损伤发生与否与疾病临床疗效无关(P>0.05)。结论ALL患儿应用HD-MTX后通过监测蝶呤血药浓度来调整解救药物剂量,提高用药安全性。

  • 标签: 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 甲氨蝶呤 血药浓度 黏膜损伤
  • 简介:摘要1例36岁异位妊娠患者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医嘱为米非司酮100 mg口服,1次/d,连续3 d;第4天蝶呤(MTX)80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40 ml静脉泵入。第4天,当班护士未严格核对医嘱,误将规格为1 000 mg/瓶的MTX全部入0.9%氯化钠注射液40 ml并在30 min内静脉泵入。13 h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2 d后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酐325 μmol/L,尿素氮8.6 mmol/L,尿酸501 μmol/L。考虑为急性肾衰竭,与MTX有关。患者转院并接受血液透析和对症治疗6 d后好转,12 d后复查:血清肌酐73 μmol/L,尿素氮4.1 mmol/L,尿酸363 μmol/L。

  • 标签: 甲氨蝶呤 妊娠,异位 急性肾损伤
  • 简介:摘要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率高,病因较为复杂,目前临床对其治病机理尚无确切证据。蝶呤在治疗血液疾病中一直被广泛使用,在对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同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成为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目前临床治疗此病安全有效的药物疗法之一。本文综述了蝶呤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同时介绍了目前临床使用的解救措施,最后总结了剂量蝶呤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个体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大剂量甲氨蝶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1例77岁男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医嘱予蝶呤10 mg口服、1次/周,雷公藤多苷20 mg口服、2次/d,泼尼龙8 mg口服、1次/d,但患者将蝶呤的用药频次与雷公藤多苷混淆,误服为蝶呤5 mg、2次/d。服药4 d后(服用7次,共35 mg)出现严重口腔溃疡、全身皮疹、发热、咳嗽、咳痰。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21×109/L,血清肌酐288 μmol/L,γ-谷氨酰转移酶163 U/L,丙氨酸转氨酶82 U/L,碱性磷酸酶235 U/L。6 d后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0.1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01×109/L,血清肌酐317 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18 ml/(min·1.73 m2),C反应蛋白233.8 mg/L,降钙素原14.31 μg/L。诊断为蝶呤中毒,骨髓抑制,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立即停用所有药物,给予血液灌流,亚叶酸钙静脉注射,以及抗感染、升白细胞、输血、补液和口腔护理等对症治疗。但患者感染和骨髓抑制持续加重,12 d后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 标签: 甲氨蝶呤 用药错误 多器官衰竭 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蝶呤联合不同剂量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每组57例。给予两组患者蝶呤20 mg/周,并在其基础上给予高剂量组患者泼尼松30 mg/d,给予低剂量组患者泼尼松10 mg/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血沉水平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评分(DAS)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剂量组患者VAS、DAS及ESR水平优于同组治疗前及高剂量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32(IL-3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剂量组患者CRP、IL-32、MMP-13水平优于治疗前及高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患者ACR20、ACR50及ACR70水平的比例分别为66.67%、54.39%及33.33%,优于高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低剂量泼尼松联合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 标签: 甲氨蝶呤 泼尼松 类风湿关节炎 血清炎性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研究表明,蝶呤皮下注射较口服途径可以获得更快、更好的吸收和更高的血药浓度以及较低的生物利用度变异度。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银屑病患者,蝶呤皮下注射的疗效显著优于口服途径,并且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对于蝶呤口服疗效欠佳或者不耐受的患者,改为皮下注射后仍然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反应。蝶呤皮下注射可以作为生物制剂使用前的治疗选择,可节省大量费用。总之,蝶呤皮下注射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甲氨蝶呤 注射,皮下 银屑病 风湿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蝶呤(MTX)治疗眼瘢痕性类天疱疮(OCP)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行MTX治疗的OCP患者5例(10眼),其中男2例,女3例。观察MTX治疗6个月、12个月OCP炎症的进展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患者OCP平均发病年龄51.8岁(38~66岁),开始免疫治疗年龄54.4岁(39~68岁)。MTX治疗6个月,OCP好转3例,OCP部分活跃1例,OCP活跃1例。MTX治疗12个月,OCP好转4例,OCP活跃1例。活跃患者OCP睑球粘连进展,在MTX治疗12个月后加用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治疗过程中,1人(1眼)在MTX治疗10个月时发生角膜病毒感染。另有2例应用MTX后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1例转氨酶轻度升高。随访期间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对于OCP患者,MTX耐受良好,早期应用有助于控制眼部病情。

  • 标签: 眼瘢痕性类天疱疮 免疫治疗 甲氨蝶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并探讨小剂量蝶呤对其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原代分离培养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迁移实验、侵袭实验比较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异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和腺体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划痕愈合实验及侵袭实验比较不同浓度蝶呤作用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蛋白印迹法分析细胞中核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Ishikawa细胞、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异位内膜腺体细胞、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正常子宫内膜腺体细胞的迁移细胞数依次为(110±5)、(109±7)、(89±4)、(62±5)、(42±5)个,侵袭细胞数依次为(148±14)、(144±7)、(100±7)、(74±10)、(47±6)个;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的迁移及侵袭细胞数与Ishikawa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异位内膜间质及腺体细胞、正常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体细胞的迁移、侵袭细胞数依次减少,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0、0.1、1、10 nmol/L蝶呤作用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后,划痕愈合面积依次为(95.8±8.1)%、(88.7±2.3)%、(80.8±2.1)%、(68.8±9.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划痕愈合面积随着蝶呤浓度的增加而减少(r=-0.761,P<0.01)。4种浓度下侵袭细胞数依次为(210±13)、(185±15)、(146±13)、(112±11)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侵袭细胞数随着蝶呤浓度的增加而减少(r=-0.802,P<0.01)。NF-κB、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与蝶呤浓度均呈负相关(r=-0.738、-0.721,P均<0.01)。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强于正常子宫内膜细胞,小剂量蝶呤局部应用可能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蝶呤是治疗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的常用药物。为规范蝶呤在免疫相关性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自身免疫病专业委员会以国内外蝶呤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组织国内皮肤病专家共同讨论制定了本共识。主要内容包括蝶呤的作用机制,在银屑病、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疱病、血管炎及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应用,不良反应及使用中注意事项,以及蝶呤在特殊人群的应用。

  • 标签: 甲氨蝶呤 皮肤疾病 银屑病 结缔组织疾病 皮肤疾病,水疱大疱性 淋巴瘤,T细胞,皮肤 血管炎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蝶呤(methotrexate,MTX)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黏膜和肝肾功能损害,其中以肾损害最为严重。本文报道1例因子宫动脉灌注MTX引发的急性肾损伤,患者系青年女性,因瘢痕妊娠行子宫动脉灌注MTX栓塞治疗后出现急性肾损伤,肾活检结果示急性肾小管坏死,经补液水化、碱化尿液和利尿等治疗后肾功能恢复。

  • 标签: 甲氨蝶呤 急性肾损伤 妊娠,异位 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
  • 简介:摘要对于蝶呤在治疗RA时常见的不良反应,诸如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损伤等风湿免疫专科医师非常熟悉。然而,蝶呤尚可以引起一类速发皮肤结节性改变——蝶呤结节,目前国内尚无报道,容易被误判为RA的皮肤血管炎或与类风湿结节相混淆。现报道本院收治的1例出现蝶呤结节的RA患者,以提高风湿科医师对蝶呤结节的认知。

  • 标签: 甲氨蝶呤 关节炎,类风湿 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蝶呤(MTX)治疗异位妊娠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1例MTX致异位妊娠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诊治经过,并对该例以及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截至2020年6月30日)收集到的相关病例主要临床特征进行汇总分析,并比较死亡患者和存活患者MTX总剂量、首次应用MTX至全血细胞减少发生时间、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计数(PLT)最低值的差异。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8例,年龄20~41岁,平均30岁;其中2例为慢性肾脏病肾透析患者。首次应用MTX至发生全血细胞减少的时间为(7±3)d,范围3~19 d。WBC、Hb和PLT最低值分别为(0.80±0.55)×109/L、(70±22)g/L和(30±27)×109/L;10例患者有红细胞计数的描述,最低值为1.98×1012/L;全血细胞减少严重程度2、3、4、5级者分别为5例(27.8%)、6例(33.3%)、1例(5.6%)和6例(33.3%)。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损害(18例)、发热(17例)、胃肠道反应(13例)。11例患者(61.1%)发生并发症,其中6例死亡。死亡患者WBC最低值的中位数明显低于存活患者[0.35(0.20~0.60)×109/L比0.83(0.22~1.80)×109/L,Z=2.722,P=0.007],而死亡和存活患者MTX总剂量、全血细胞减少发生时间、Hb和PLT最低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血细胞减少为MTX治疗异位妊娠时罕见但致命的不良反应,WBC越低预后越差。

  • 标签: 甲氨蝶呤 妊娠,异位 妊娠,输卵管 全血细胞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来氟米特联合蝶呤对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免疫功能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 (MM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0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纳入6~16周岁患儿,没有蝶呤和氟米特过敏史,排除免疫系统缺陷疾病、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肝肾功能或凝血功能不全及临床资料不完整等。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蝶呤片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来氟米特片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免疫功能指标、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统计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两组幼年关节炎疾病活动性评分表(JADAS27)总分及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MMP-3、IL-1β、TNF-α水平均降低,且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t=21.789、14.927、7.133、3.611、4.209、3.480、4.760,均为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43%)与对照组(28.57%)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来氟米特联合蝶呤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可明显降低患儿血清MMP-3、IL-1β、TNF-α水平,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同时可改善患儿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且安全性良好。

  • 标签: 关节炎,幼年型 来氟米特 甲氨蝶呤 基质金属蛋白酶3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104例)。对照组采用来氟米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蝶呤治疗。治疗后3个月,观察两组关节功能指标[膝关节活动度(ROM)及美国膝关节协会(KSS)功能评分]、类风湿因子(RF)、炎性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一氧化氮(NO)]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ROM及KSS评分[(98.43±7.33)°、(71.72±8.79)分]高于对照组[(94.45±8.15)°、(60.72±7.68)分],P<0.05。观察组RF水平[(23.64±14.42)IU/ml]低于对照组[(29.69±16.52)IU/ml],P<0.05。观察组CRP、NO水平[(7.04±3.89)mg/L、(21.65±4.14)μmol/L]低于对照组[(11.57±4.61)mg/L、(24.14±4.27)μmol/L],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有利于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功能,降低类风湿因子及炎性因子水平,且不良反应与单一用药差别不大。

  • 标签: 甲氨蝶呤 来氟米特 类风湿关节炎 功能指标 类风湿因子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蝶呤过量至粒细胞缺乏患者无菌病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进行剂量蝶呤治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患者70例,患者入住无菌病房。将发生医院感染者作为发生组,未发生医院感染者作为未发生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信息,同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对蝶呤过量至粒细胞缺乏患者无菌病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和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选取的70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出现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5.7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家属缺乏无菌知识、未定期维护净化系统及手卫生未达标等为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结论家属缺乏无菌知识、未定期维护净化系统及手卫生未达标等为导致蝶呤过量至粒细胞缺乏患者无菌病房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护理人员应明确上述因素,强化护理干预,避免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同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甲氨蝶呤过量 粒细胞缺乏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E方案(异环磷酰胺、卡铂、VP16)联合蝶呤对弥漫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miR-451a、miR-15a表达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3年3月至2018年5月长沙市第三医院56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予以ICE方案治疗,观察组予以ICE方案联合蝶呤治疗。对比两组肿瘤控制率、毒副反应、治疗前后血清miR-451a及miR-15a表达水平、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血清肿瘤标志物[β2微球蛋白(β2-MG)、糖类抗原125(CA125)、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随访6~12个月统计两组生存率。结果观察组肿瘤控制率(92.86%)高于对照组(71.43%)(P<0.05);治疗后两组miR-15a较治疗前降低,miR-451a较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miR-15a低于对照组,miR-451a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较治疗前降低,CD8+较治疗前增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A125、LDH及β2-MG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6、9、12个月生存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E方案联合蝶呤治疗DLBCL可通过调节血清miR-451a、miR-15a表达,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毒副反应及对免疫损害小,安全性高。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甲氨蝶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miR-451a miR-15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E方案(异环磷酰胺、卡铂、VP16)联合蝶呤对弥漫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miR-451a、miR-15a表达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3年3月至2018年5月长沙市第三医院56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予以ICE方案治疗,观察组予以ICE方案联合蝶呤治疗。对比两组肿瘤控制率、毒副反应、治疗前后血清miR-451a及miR-15a表达水平、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血清肿瘤标志物[β2微球蛋白(β2-MG)、糖类抗原125(CA125)、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随访6~12个月统计两组生存率。结果观察组肿瘤控制率(92.86%)高于对照组(71.43%)(P<0.05);治疗后两组miR-15a较治疗前降低,miR-451a较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miR-15a低于对照组,miR-451a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较治疗前降低,CD8+较治疗前增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A125、LDH及β2-MG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6、9、12个月生存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E方案联合蝶呤治疗DLBCL可通过调节血清miR-451a、miR-15a表达,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毒副反应及对免疫损害小,安全性高。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甲氨蝶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miR-451a miR-1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