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期缺氧的新生脑病遗传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参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基因组计划”的133例新生。纳入标准为诊断为新生脑病、合并期急性缺氧事件或Apgar评分≤7分的患儿。回顾性分析患儿临床表现、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学表现、基因测序结果和转归等。结果133例患儿中男77例(57.9%),女56例(42.1%);剖宫产出生56例(42.1%),自然出生77例(57.9%);其中诊断为新生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68例(51.1%),颅内出血25例(18.8%),遗传学病因的20例(15.0%),败血症(未合并颅内感染)5例(3.8%)。20例二代测序结果阳性的遗传学病因患儿中,19例明确致病性,1例为意义不明;分别为 4例先天性肌病相关变异基因(MTM1基因变异2例、ACTA1基因变异和RYR1基因变异各1例),4例综合征相关变异基因(CHD7基因变异2例、PTN11和NSDHL基因变异各1例),3例代谢性疾病相关变异基因(OTC、MTHFR、ALDH7A1基因变异各1例),2例癫痫性脑病相关变异基因(KCNT1和PACS2基因变异各1例),1例为呼吸中枢相关变异基因(PHOX2B基因变异)以及6例拷贝数致病变异。20例遗传学病因患儿中,8例(40.0%)肌张力减低,7例(35.0%)惊厥,5例(25.0%)合并畸形;20例患儿或家庭均进行遗传咨询,4例患儿死亡,10例患儿放弃治疗出院,6例患儿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后进一步制定专科随访计划。结论在合并期缺氧的新生中,遗传学病因并不少见。先天性肌病、综合征类、代谢性疾病和癫痫性脑病相关变异基因为常见遗传学病因。

  • 标签: 婴儿, 新生 缺氧缺血, 脑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本市新生死亡情况及死因构成,为进一步降低新生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内蒙古赤峰市死亡新生病例资料,总结新生死亡率、死亡原因顺位、死亡原因分布、二级和三级医院新生死亡情况对比,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72例死亡病例,前5位死因依次为窒息(23.8%)、呼吸窘迫综合征(22.7%)、严重先天畸形(18.0%)、感染(11.6%)、早产(9.3%)。足月儿61例(35.5%),前3位死因为窒息(34.4%)、严重先天畸形(32.8%)、呼吸窘迫综合征(13.1%)。早产儿111例(64.5%),有16例(14.4%)胎龄≤30周、未经治疗即死亡,治疗后仍死亡的早产儿前3位死因为呼吸窘迫综合征(29.7%)、窒息(18.0%)、感染(15.3%)。早期新生124例,早期早产儿前3位死因为呼吸窘迫综合征(43.1%)、窒息(27.7%)、严重先天畸形(12.3%),早期足月儿前3位死因为窒息(44.2%)、严重先天畸形(23.3%)、呼吸窘迫综合征(18.6%)。晚期新生48例,晚期早产儿前3位死因为感染(33.3%)、呼吸窘迫综合征(10.0%)、严重先天畸形(10.0%),晚期足月儿前3位死因为严重先天畸形(55.6%)、窒息(11.1%)、遗传代谢/染色体病(11.1%)。与二级医院相比,三级医院死亡新生胎龄[(33.1±4.2)周比(35.0±5.1)周]、出生体重[(2 000±480)g比(2 620±515)g]均较低(P<0.05),二级医院足月儿死因中窒息比例明显高于三级医院(P<0.05)。结论新生死亡主要发生在生后1周内,其中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先天畸形、感染、早产是新生死亡的主要原因;后不同日龄的早产儿、足月儿死亡原因各有不同,二级医院足月儿因窒息死亡占比高于三级医院。

  • 标签: 婴儿,新生 婴儿,早产 死亡率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死亡病例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参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基因组计划”并在住院期间死亡的9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基因测序结果及其中可根据遗传学病因进行临床早期针对性干预的情况。并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基因阳性与阴性患儿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98例患儿中男55例、女43例,出生胎龄为(33±5)周,出生体重为(2 107±975)g,死亡年龄12(2,34)日龄,早产儿63例,足月儿35例。二代测序检测到16例(16%)患儿存在基因阳性结果,其中11例携带单核苷酸变异,4例携带拷贝数变异,1例同时携带单核苷酸变异和拷贝数变异。检测到的单核苷酸变异分布于12个基因,其中与多系统异常相关的3个,与代谢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各2个,与骨骼发育相关1个。基因阳性患儿的出生体重、出生胎龄及死亡年龄均大于基因阴性患儿[(2 605±940)比(2 009±957) g,(36±5)比(33±5)周,37(5,69)比11(2,29)日龄;t=2.283、2.131,Z=-2.245;P=0.025、0.036、0.025];基因阳性患儿与基因阴性患儿在出生窒息抢救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比46%(38/82),P=0.002]。足月儿遗传学病因诊断率高于早产儿[29%(10/35)比10%(6/63),P=0.022],出生体重≥2 000 g的患儿高于出生体重<2 000 g的患儿[25%(13/51)比7%(3/46),χ²=5.016,P=0.025]。6例患儿可根据遗传学病因进行早期临床干预,干预的方法主要包括特殊饮食、特殊药物、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肺移植。结论新生死亡病例中的遗传学病因并不少见,主要与多系统异常、代谢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骨骼发育异常相关。部分患儿可根据遗传学病因给予针对性干预。出生体重≥2 000 g、足月出生或无出生窒息抢救史的死亡患儿更需警惕其存在遗传学病因。

  • 标签: 婴儿,新生 死亡 遗传 病因
  • 简介:摘要我国新生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半数。降低新生死亡率、改善儿童生命早期的健康状况,对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实现2030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终结可预防新生死亡"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许多导致新生死亡和疾病的原因都是可以通过操作简单的适宜技术进行预防和避免的"新生早期基本保健"的核心技术包括出生后母婴持续皮肤接触、延迟断脐、母乳喂养、早产儿袋鼠式护理、新生复苏、感染的识别与处理等。这些具有循证依据的优先干预措施可以提升新生保健服务的内涵和服务质量,势必将在全国推广实施。未来需要开展更多应用性研究,探索解决实施"新生早期基本保健"技术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 标签: 婴儿,新生 卫生保健质量 卫生措施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休克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探讨其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及临床特征,根据临床结局分为治愈组和死亡组,通过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休克患儿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新生休克患儿99例,男性55例(55.6%),胎龄(37.7±2.9)周,其中早产儿26例,足月儿73例,中位入院日龄12 d。按病因分类,以感染性休克为主(78例,78.8%),其次为心源性和低血容量性(各6例,6.1%)、窒息性(5例,5.1%)等;感染性休克患儿血培养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是最常见致病菌。总病死率21.2%,早产儿病死率高于足月儿(42.3%比13.7%,P<0.05)。死亡组患儿出生体重<2 500 g、胎龄<37周、入院日龄<3 d、入院pH<7.15、入院时乳酸>4 mmol/L、低血压、凝血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比例高于治愈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pH<7.15、低血压是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休克病因以感染性为主,入院pH<7.15、低血压是新生休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婴儿,新生 休克 脓毒症 死亡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护实习前的死亡态度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护理教育者制定死亡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9年5—6月,选取安徽省8所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在读学生225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225名护实习前DAP-R总分为(88.03±14.81)分,5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自然接受、死亡逃避、死亡恐惧、趋近接受、逃离接受。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学历、在家中讨论死亡时的气氛、是否接受过死亡教育的护生死亡态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28、5.130、2.684;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学历、在家庭中讨论死亡时的气氛、是否接受过死亡教育是护实习前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能解释总变异的7.8%。结论安徽省8家医学院校的护实习前死亡态度处于中等水平。教育者应根据死亡态度情况制定死亡教育课程,并根据其影响因素开展多种形式的死亡教育,培养护正确的生死观。

  • 标签: 学生,护理 实习 死亡态度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产后无缝隙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模式对产妇及新生的母乳喂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9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分娩的健康产妇3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期无缝隙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分别对产妇(泌乳量的多少、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乳房胀痛和皲裂发生情况以及产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的发生情况)及新生(异常体温、睡前哭闹及黄疸例数)2个方面进行临床评价。结果观察组在术后第3天63.33%(95/150)的产妇泌乳量足,显著多于对照组的51.33%(77/150);观察组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的掌握率为64.00%(96/1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67%(82/150);观察组产妇乳房胀痛和皲裂发生率为11.33%(17/1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67%(43/150);观察组在产后6个月内,每月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发生黄疸44例,明显少于对照组6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23~15.01,P<0.05)。结论通过对健康成年产妇实施这种无缝隙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产妇泌乳量,让产妇掌握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同时减少乳房胀痛和皲裂的发生,对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新生也可以减少黄疸的发生。

  • 标签: 母乳喂养 健康教育 个体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发生早期新生死亡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省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系统监测的梅毒产妇(妊娠≥28周分娩)。收集感染孕产妇人口学特征(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孕次、产次、不良妊娠史等)、孕产期保健记录、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梅毒治疗方案、产时信息、分娩婴儿信息等。采用趋势χ2检验分析梅毒产妇早期新生死亡率变化趋势,皮尔逊相关分析梅毒产妇驱梅治疗与早期新生死亡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新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71例发生早期新生死亡的产妇中,年龄为21~34岁者49例(69.01%),中学文化程度者52例(73.24%),无固定职业39例(54.93%),孕次≥3次者39例(54.93%),经产妇48例(67.61%),死胎、死产、流产史8例(11.27%),妊娠晚期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circle card test,RPR)或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lized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效价≥1∶4者49例(69.01%)。共计72例早期死亡新生,其中男40例,女32例,首位死亡原因是早产/低出生体质量(56例,77.78%)。2014年至2020年,浙江省妊娠合并梅毒产妇早期新生死亡率从10.37‰(24/2 314)下降至1.49‰(3/2 007),呈下降趋势(趋势χ2=20.05,P<0.001)。产妇驱梅治疗率与早期新生死亡率呈负相关(r=-0.895,P=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规范治疗降低早期新生死亡风险(Wald=24.845,P<0.001,比值比为0.181),产妇妊娠晚期RPR或TRUST效价≥1∶4(Wald=72.026,P<0.001,比值比为10.112)增加早期新生死亡风险。结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是妊娠合并梅毒产妇早期新生死亡的首位原因。加强孕产妇驱梅治疗,尤其是规范治疗,有利于降低梅毒产妇发生早期新生死亡风险。

  • 标签: 梅毒 危险因素 产妇 新生儿死亡 多因素回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性别对超低出生体重(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临床结局的影响及ELBWI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ELBWI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性别分为男婴组和女婴组,比较两组患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存活率和死亡率;根据两组患儿结局再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二分类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ELBWI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37例ELBWI,男婴组311例,存活率57.9%(180/311);女婴组326例,存活率57.4%(187/326)。男婴组新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出血和重度脑室内出血发生率高于女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LBWI存活率呈逐年增加趋势(P<0.01);两组存活率、积极救治死亡率和放弃救治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放弃治疗(P<0.01)和肺出血(P<0.05)导致两组ELBWI死亡风险增加。结论男性ELBWI发生新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重度脑室内出血的风险高于女性ELBWI;放弃治疗和肺出血是导致所有ELBWI死亡的共同危险因素。

  • 标签: 性别因素 婴儿,超低出生体重 并发症 存活率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不同性质医疗机构新生死亡情况及死因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河南省18个地市共计62家不同性质医疗机构住院新生死亡病例,比较妇幼保健院与综合性医院新生病死率、死亡日龄和死亡原因的异同。结果(1)62家医院共收治新生80 780例,死亡311例,整体病死率为3.85‰。24家妇幼保健院共收治患儿33 339例,死亡102例,病死率为3.06‰;其中早产儿54例(52.9%),足月儿48例(47.1%)。38家综合性医院共收治患儿47 441例,死亡209例,病死率4.41‰;其中早产儿111例(53.1%),足月儿98例(46.9%)。综合性医院新生病死率高于妇幼保健院(P<0.05)。(2)新生死亡主要发生在生后1周内,尤其在生后1 d内。24家妇幼保健院1 d内死亡67例(65.7%),其中足月儿34例(50.7%),早产儿33例(49.3%);38家综合性医院1 d内死亡87例(41.6%),其中早产儿50例(57.5%),足月儿37例(42.5%)。妇幼保健院新生1 d内死亡比例高于综合性医院(P<0.05)。(3)导致新生死亡的首要原因均为肺部非感染性疾病(128例,41.2%),其次为出生窒息(73例,23.5%)和感染(51例,16.4%),但妇幼保健院与综合性医院死因顺位略有不同。(4)对早期死亡(后1周内)的新生,综合性医院与妇幼保健院足月儿主要死因均为出生窒息,早产儿主要死因均为肺部疾病(主要是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生窒息;对晚期死亡(后2~4周)的新生,综合性医院无论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主要死亡原因均为感染;妇幼保健院足月儿主要死因为感染,早产儿主要死因为肺部疾病(主要是肺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结论妇幼保健院与综合性医院在新生病死率、后1 d内病死率、死因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性质医疗机构新生加强相应软硬件建设,以进一步降低新生病死率。

  • 标签: 新生儿 病死率 死亡原因
  • 简介:摘要铁死亡(ferroptosis)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以铁依赖性的脂质活性氧(lipi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L-ROS)过度积累为特征的一种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其与铁代谢、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多种代谢调控途径相关。本文概述铁死亡相关概念、形态及生化特征、调控机制,以及铁死亡在肝移植术期诱发肠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和针对铁死亡的治疗策略,旨在为肝移植远隔器官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铁死亡 肝移植 缺血再灌注 肠黏膜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南省新生重症救护网络中心转运危重新生死亡原因及死亡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6至2017年河南省新生重症救护网络中心转运危重新生的病例资料,根据新生转运入院后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及非死亡组,分析两组间转运时呼吸支持方案、胎龄、体重、转运时间、转出医院级别、转运距离、死亡原因等的差异。结果(1)转运新生的病死率(1.74%,26/1 496)高于同期新生儿科住院新生病死率(1.10%,144/12 863)(χ2=4.382,P=0.036)。(2)转运新生入院后死亡病因前5位依次为败血症、感染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窒息、新生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出生窒息史(OR 3.655,95%CI 1.606~8.318,P=0.002)、出生1 d内转运(OR 2.536,95%CI 1.156~5.563,P=0.020)及转运时需机械通气(OR 9.232,95%CI 3.848~22.149,P<0.001)是转运新生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转运时需机械通气为转运新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死亡组中,二级转出医院出生1 d内转运的新生死亡例数(14例)多于三级转出医院(2例)(P=0.026),而三级转出医院转运距离≥200 km的新生例数(3例)多于二级医院(0)(P=0.022)。结论转运时需机械通气为转运危重新生死亡的危险因素;转运的危重新生死亡者主要集中在出生1 d内转运、转运中需机械通气及出生窒息的新生中。

  • 标签: 婴儿 早产 死亡 危重新生儿 转运 网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介绍了10种国内外常用期创伤后应激障碍评估工具,对其研发概况、测评内容、方式、评价标准、信效度、中文版情况和近5年来在孕产妇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旨在为临床工作者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提供参考,从而做到早期准确筛查和开展针对性的干预。

  • 标签: 综述 应激障碍,创伤后 妊娠 分娩 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至2018年12月接诊的500例期孕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50例)和对照组(250例),分别在期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和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比两组产妇的顺产率、各产程时间、住院时间、产后出血量、产后并发症和PSQI评分、SAS评分、SDS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阴道顺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40%比32.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61.34±55.09)ml比(234.27±60.5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各产程及总产程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产妇的PSQI评分为(6.36±1.88)分、SAS评分为(34.02±6.88)分、SDS评分为(32.57±5.27)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产妇尿潴留(3.20%)、会阴侧切口预后不良(2.80%)、新生窒息(2.80%)及新生胎儿而窘迫(6.80%)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期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产妇顺产率,缩短产妇产程和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和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改善产妇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围生期 睡眠质量 心理状态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EOSP)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及对结局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EOSP患者1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每组69例。单一组应用硫酸镁,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应用拉贝洛尔,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压包括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动力学包括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血栓弹力图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综合指数(CI),结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4.20%(65/69),高于单一组的75.36%(52/69),P<0.05;治疗后,联合组DBP、SBP水平低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联合PI、RI低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R值高于单一组,CI值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不良结局发生率位4.35%(3/69),低于单一组的15.94%(11/69)(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5%(5/69),单一组为5.80%(4/69),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治疗EOSP,可控制患者血压,改善血流动力学,调节凝血功能,并可降低不良结局发生率,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子痫前期 硫酸镁 拉贝洛尔 血压 围生儿结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机行宫颈环扎术对宫颈长度10~20 mm双胎妊娠孕妇妊娠及结局的影响。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宫颈长度10~20 mm双胎妊娠孕妇82例,均行宫颈环扎术。根据宫颈环扎术时机分为研究组32例(孕14~17+6周)和对照组50例(孕18~28周)。回顾性比较两组孕妇手术效果相关指标、妊娠及结局。结果研究组术后感染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χ2=4.342、P=0.037,t=7.619、P=0.001),孕周延长时间长于对照组(t=10.794,P=0.001)。研究组产妇顺产率、>34周分娩率高于对照组(χ2=4.344、9.325,P=0.035、0.002)。研究组晚期流产、宫内感染、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8.144、4.119、7.552、10.857,P=0.004、0.042、0.006、0.001),足月生产率高于对照组(χ2=4.682,P=0.030)。研究组新生Apgar评分、体质量高于对照组(t=4.795、2.178,P=0.001、0.032),转NICU率及病死率低于对照组(χ2=6.866、4.342,P=0.009、0.037)。结论早期对宫颈长度10~20 mm双胎妊娠孕妇行宫颈环扎术,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妊娠及结局改善。

  • 标签: 宫颈 双胎妊娠 宫颈环扎术 妊娠结局 围生儿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