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各种原因导致的关节软骨(articular cartilage, AC)损伤的治疗至今仍是临床一大难题;而软骨组织工程技术的出现为AC损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软骨组织工程技术可分为两类,即基于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和无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虽然基于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软骨损伤,但仍然具有细胞来源受限、成本高、疾病传播风险和操作程序复杂等缺陷;而无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避免了这些缺点,为原位AC再生带来了希望。无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主要是通过募集内源性干细胞/祖细胞(stem cells/progenitor cells, SCPCs)到达软骨损伤部位,并提供合适的再生微环境促进细胞的增殖和成软骨分化,进一步促进新生软骨组织成熟,因此也被称为细胞归巢的原位组织工程技术。成功地募集内源性SCPCs是原位软骨组织工程中的第一步。选择合适的趋化剂来实现内源性SCPCs的募集尤为重要。因此,通过简要介绍软骨损伤后趋化反应,系统综述传统趋化剂(如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和新兴趋化剂(如功能性多肽、外泌体和核酸适配体等),评估趋化剂与递送装置之间的结合方式,讨论趋化剂介导的原位组织工程技术的前景与挑战,为基于内源性SCPCs归巢的原位组织工程技术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患者治疗模式变化、临床特征、治疗结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9-2013年收治的866例女性患者资料。DCIS患者631例,DCIS-MI患者235例。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控(LC)、无瘤生存(DFS)、总生存(OS)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DCIS及DCIS-MI两组之间OS、LC及DFS相近(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阳性为OS及DFS影响因素,保乳未放疗患者LC和DFS劣于全乳切除术患者。结论导管原位癌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总体生存结果类似,Her-2阳性为OS及DFS预后不良因素,保乳未放疗患者的LC和DFS劣于全乳切除术。
简介:摘要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是经典的分子病理诊断技术,具有周期短、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度强等特点,是检测染色体异常及基因变异的常用工具之一。一个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医疗安全管理的基础环节,是保证FISH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和及时的前提。该文结合作者工作体会对如何做好FISH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了介绍,旨在提高FISH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与标准化建设。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与导管原位癌(DCIS)的X线及临床病理表现及DCISM的预测因子。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M及DCIS患者626例,患者术前均接受乳腺X摄影检查。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对DCISM与DCIS患者X线表现进行分类诊断。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DCISM与DCIS患者临床病理及X线表现的差异性,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与DCISM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626例患者中,DCISM患者171例,DCIS患者455例。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肿瘤直径≥2.7cm、高核级别、粉刺性坏死、淋巴结阳性、Ki67高表达、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阴性是DCISM的预测因子(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7cm(OR 2.229,95% CI 1.505~3.301,P<0.001)、高核级别(OR 1.711,95%CI 1.018~2.875,P=0.043)、淋巴结阳性(OR 4.140,95% CI 1.342~12.773,P=0.013)是DCISM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乳腺X线摄影中,DCIS与DCISM患者的病变类型、有无钙化及钙化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7.42、9.65、9.10,P<0.05),17.6%(80/455)的DCIS患者表现为隐匿性病变,49.1%(84/171)的DCISM表现为钙化伴肿块、非对称致密、结构扭曲。团簇状钙化多见于DCIS(41.5%,120/289),而区域性钙化在DCISM中更普遍(35.9%,47/131)。结论乳腺X线摄影表现为钙化性病变及区域性钙化在DCISM中更常见。肿瘤直径≥2.7cm、高核级别、淋巴结阳性是DCISM的独立预测因子。
简介:摘要本研究采用我中心在回肠W形原位膀胱和Studer膀胱基础上改良的新式回肠原位膀胱术(Urumqi膀胱)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1(54~66)岁。病程1个月至3年。5例为初发患者,3例有≥2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史。6例为多发肿瘤,大小0.5~2.5 cm。2例为单发肿瘤,大小均为3.0 cm。术前经PET-CT检查无远处转移和盆腔淋巴结肿大,无上尿路积水。膀胱镜检查示尿道通畅,无可疑肿瘤。术前病理检查结果: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6例,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2例。所有手术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距回盲部15 cm处截取回肠50 cm,自右侧端顺时针向内侧卷曲成近圆形,左侧末端留10 cm,其余40 cm回肠形成3段、每段约13 cm的肠管,将其去管化形成新膀胱,将末端10 cm肠管从乙状结肠前方跨过,与左侧输尿管吻合,右侧输尿管与新膀胱右侧顶部吻合,尿道与新膀胱吻合。术后随访3~12个月。4例出现轻度尿失禁,术后12个月均完全尿控;7例无输尿管反流,1例术后12个月仍有左侧输尿管轻度反流。8例术后复查排泄性膀胱造影示膀胱排空效果满意,残余尿阴性,膀胱容量250~400 ml。复查胸部CT、泌尿系CT及腹部超声示无上尿路积水,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伤复原汤在胫骨慢性骨髓炎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2009年2月至2020年2月接受骨搬移手术治疗的100例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及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骨伤复原汤治疗。持续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周,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时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炎症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细胞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时,研究组功能恢复优良率(92.00%,46/50)高于对照组(74.00%,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4周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各时点,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骨搬移术后使用骨伤复原汤治疗,较常规治疗更利于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患者疼痛感轻微,且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原位新膀胱术的功能保留观念逐渐受到关注。贮尿排尿功能的重建是原位新膀胱术功能保留的基础,临床探索主要集中在新膀胱重建方式和流程的优化上,尚缺乏对现有术式特征的归纳总结及高质量的功能学对比研究。对于严格选择的患者,在保证肿瘤控制的基础上,结合术后规范的性功能康复指导,保留性神经的患者术后大多能保留较好的性功能。神经血管束及周围附属结构的保护结合术后功能锻炼,对患者术后尿控的改善至关重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尿流改道方式并进行相关功能的保留,可以帮助患者术后建立起正常的生活模式,提升自我形象和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乳腺导管原位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和分子特征。本共识全面阐述了导管原位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旨在提高导管原位癌标本取材、病理评估以及相关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从而促进导管原位癌病理报告内容的规范化,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胆瘘的类型、方法选择及不同方式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9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4例肝移植术后胆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狭窄将胆瘘分为4型。患者均接受内镜或介入治疗,包括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或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ercute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观察指标为胆瘘发现时间、胆瘘位置、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PTCD并发症、腹腔或胆道引流管拔出时间、新发胆道狭窄等。结果24例胆瘘于肝移植术后(46.5±36.6) d(6~122 d)发现。Ⅰ~Ⅳ型胆瘘分别有6例、14例、2例和2例。22例胆瘘治愈,总体治愈率91.7%。24例均首先接受ERCP,技术成功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7.5%(21/24)和85.7%(18/21)。Ⅰ~Ⅳ型胆瘘ERCP的治愈率分别为6/6、84.6%(11/13)、1/2和0,ENBD与ERBD的胆瘘治愈比列分别为8/10和6/8。5例ERCP未成功者接受PTCD治疗,成功及临床治愈比例分别为4/5和3/4。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为33.3%(8/24),Ⅱ型胆瘘胆管炎发生率高于Ⅰ型[35.7%(5/14)比16.7%(1/6)],合并非吻合口狭窄者比合并吻合口狭窄者更易发生胆管炎[83.3%(5/6)比16.7%(3/18)]。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瘘首选ERCP,次选PTCD。Ⅰ~Ⅳ型胆瘘分别优选ENBD、ENBD联合ERBD、ENBD及PTCD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肿大儿童补服碘油丸前后甲状腺容积的变化,评估碘油丸补碘方式在短期内对儿童甲状腺肿大的复原效果。方法2018年10月,选择临夏回族自治州历史病情相对较重,且8 ~ 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较高的4个乡镇,对辖内19所乡镇小学的8 ~ 10岁儿童进行甲状腺检查,以60名甲状腺肿大儿童为研究对象,并随机选择138名甲状腺B超检查正常的同龄儿童作为同期对照。在正常饮食情况下,对甲状腺肿大儿童进行一次性补服碘油丸200 mg干预,并在6个月后,采用B超法测量甲状腺肿大儿童和同期对照儿童的甲状腺容积。结果最终纳入甲状腺肿大儿童53名,男女性别比为1.00 ∶ 1.04(26 ∶ 27),同期对照儿童138名,男女性别比为1.00 ∶ 1.30(60 ∶ 78)。补服碘油丸6个月后,甲状腺肿大儿童甲状腺容积中位数为3.7 ml,与补服碘油丸前(5.8 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 7.95,P < 0.001),与同期对照儿童(4.1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 0.91,P = 0.365);其中,有90.6%(48/53)的儿童甲状腺容积恢复到正常范围,8、9、10岁年龄组分别有100.0%(15/15)、81.8%(18/22)和93.8%(15/16)的儿童甲状腺容积恢复到正常范围,且以8岁年龄组比例最高。按年龄、性别分层,各年龄组及性别甲状腺肿大儿童在补服碘油丸后甲状腺容积均低于补服碘油丸前(P均< 0.001),而与同期对照儿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补服碘油丸后,甲状腺肿大儿童甲状腺各径线较补服碘油丸前均明显降低(P均< 0.001);且与同期正常儿童比较,甲状腺右宽、左长和右长径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补服碘油丸能够在短期内使8 ~ 10岁甲状腺肿大儿童的甲状腺容积恢复至正常范围,可有效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大。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急性白血病患儿家庭复原力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4—8月在郑州市某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2个病区收治入院的急性白血病患儿家庭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家庭复原力评估量表(Chinese-Family Resilience Assessment Scale,C-FRAS)、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问卷(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有效问卷207份,有效回收率为94.1%。结果207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C-FRAS总分为(122.86±13.97)分,中文版PTGI总分为(65.31±14.82)分,C-FRAS与中文版PTGI总分呈正相关(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时间、与患儿关系、是否有社会救助、是否为独生子女和主要照顾者创伤后成长是急性白血病患儿家庭复原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家庭复原力处于中等水平,患儿主要照顾者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治疗时间、与患儿关系、是否有社会救助、是否为独生子女和主要照顾者创伤后成长是家庭复原力的影响因素。临床护理过程中可通过提高主要照顾者创伤后成长水平促进家庭优势,帮助患儿家庭良好适应。
简介:摘要胸主动脉疾病累及弓部分支血管,由于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和变异多样,治疗具有挑战性。随着腔内修复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原位开窗技术和预开窗技术成为了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少数中心已有应用原位开窗技术或预开窗技术的系列报道,初步结果令人满意。但存在术式单一、样本量小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比较分析两种术式之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进行meta分析,发现两种术式在技术成功率、30天内死亡比例、内漏率、再干预率等方面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对于术式的应用,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和术者的临床经验进行抉择。
简介:摘要骨再生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热点问题。而骨组织工程学中,应用细胞移植实现骨再生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其原因可能是移植组织内部单个细胞的异质性在修复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单细胞测序技术从基因层面阐释和分析单个细胞间的异质性,可对组织样本中不同细胞的信息进行测序。本文就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基本流程以及与骨再生相关细胞类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叙述,希望从新的角度为骨再生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