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粘贴式骨导助听器对单侧外耳道骨性闭锁患儿双耳聆听效应及主观满意度的影响。方法2019年1—8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10例单侧外耳道骨性闭锁患儿,男、女各5例,年龄5~15岁,平均8.3岁。统一于患侧配戴粘贴式骨导助听器,分别于裸耳和助听状态下行自由声场下听力阈值、安静下言语识别率、噪声下言语识别阈和水平方位声源定位能力测试,并发放主观问卷。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应用配对t检验和配对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裸耳与助听后效果差异。结果自由声场中,助听后听阈较裸耳改善了(21.9±4.4)d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8,P<0.05)。患儿在安静和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总体均有提高(P值均<0.05),当单独分析中枢冗余、双耳抑噪和头影效应时,双耳抑噪效应助听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种效应在助听后均有提高(P值均<0.05)。声源定位能力测试中,有6例患儿助听后有改善,但助听前后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版言语空间特性问卷中,患儿言语感知、空间听力和听力音质及其8项子类别在助听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值均<0.05);国际助听器效果问卷平均得分为4.1分。结论粘贴式骨导助听器能显著提升单侧外耳道骨性闭锁患儿安静和噪声环境下言语识别能力,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旋转推进法与下三角瓣法两种术式修复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术后效果,优化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修复技术。方法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接受唇腭裂外科治疗不完全唇裂患者27例,男12例、女15例,年龄3个月至31岁,平均3岁7个月。采用两种手术方法对27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伴鼻畸形患者进行修复,并对术后鼻唇对称性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27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儿在唇裂修复术后,均获得了较好的术后即刻效果。两种术式在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伴鼻畸形的鼻唇形态恢复指标比较中,如鼻孔底宽健患侧比(P=0.751)、鼻孔最大高度健患侧比(P=0.155)、鼻孔最大宽度健患侧比(P=0.675)、鼻翼外侧最凸点至面中线距离比(P=0.905)、鼻翼口角距健患侧比(P=0.978)、鼻翼唇峰距健患侧比(P=0.306)、唇峰至面中线距离健患侧比(P=0.100)、唇峰口角距健患侧比(P=0.516)、唇峰点红唇厚度健患侧比(P=0.1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术式对鼻唇形态对称性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新旋转推进法术式把切口引至鼻小柱基部附近,且增加鼻小柱基部组织量有利于稳定术后鼻小柱高度,术后瘢痕隐蔽,更加美观实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式简化的单中心临床经验。方法2020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开始有计划地对经股动脉途径TAVR(TF-TAVR)的术式进行进一步简化,开展超声引导主入路穿刺,桡动脉副入路、无导尿,左心室导丝起搏等策略。本研究回顾性连续收集2020年10月之前3个月(2020年7—9月,常规组)和之后3个月(2020年10—12月,简化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相关数据、术后30 d随访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93例,常规组42例,简化组51例。简化组中计划应用超声引导入路穿刺51例,成功应用51例(100%);计划应用桡动脉副入路49例,成功应用45例(92%);计划无导尿48例,最终无导尿35例(73%);计划左心室导丝起搏12例,最终成功应用11例(92%)。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器械成功率、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术后瓣膜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简化组的平均手术时间[(62.5±17.9)min 比(78.3±16.7)min,P<0.001]、手术室时间[(133.7±25.1)min 比(159.2±42.6)min,P<0.001]、X线照射时间[(17.2±6.5)min比(20.2±7.7)min,P=0.027]均短于常规组。结论本中心针对TF-TAVR术式的简化方案安全、可行,有效提高了手术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侧肺静脉共干是罕见的肺静脉解剖变异。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肺静脉隔离应根据患者肺静脉解剖特点制定个体化手术策略。本研究探讨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在下肺静脉共干的患者中采用盒式单环消融进行肺静脉隔离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入选2018年1月至1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有房颤消融适应证、左右下肺静脉共干并行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患者5例,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所有患者行房间隔穿刺将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送至左心房,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以功率模式25~35 W,43℃,流速30 ml/min行盒式消融肺静脉单环隔离。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及术中资料,包括手术并发症、即刻手术效果、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曝光量,术后1、3、6个月随访患者症状、心电资料并记录随访期内并发症。结果阵发性房颤4例,持续性房颤1例,CHA2DS2-VASC评分为3.8±1.8,HAS-BLED评分为1.8±0.6;双侧下肺静脉共干左右缘内径(32.7±1.71)mm,上下缘内径(25.7±4.50)mm,呈椭圆形。经过消融5例患者均达到双侧肺静脉完全电隔离,即刻消融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手术时间82~188(141.8±33.8) min,X线曝光时间15~46(25.8±13.1) min,X线曝光量277~654(439.6±144.7) mGy。随访6~10个月,均维持窦性心律。结论对于下肺静脉共干的房颤患者,采用盒式消融单环隔离肺静脉,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素肾动态显像Gate's法测定的单侧单发肾癌患者总肾、患肾及健肾肾小球滤过率(GFR)的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50例单侧单发肾癌患者(肾癌组)[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3~65 (54.2±9.7 )岁]的术前临床资料,并以中国肾癌高发年龄段(47~68岁)的60名健康受试者[其中男性36名、女性24名,年龄(56.1±8.6 )岁]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研究。肾癌组患者术前与对照组同期均行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肾动态显像,比较2组受试者的临床指标、总肾及单肾GFR。肾癌组总肾GFR与对照组总肾GFR,肾癌组患肾、健肾GFR与对照组单肾GFR的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肾癌组患者中非对称肾功能的发生情况和健肾代偿情况,比较慢性肾脏病学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和Gate's法计算肾癌组总肾GFR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分析。结果肾癌组与对照组的性别比、年龄、吸烟情况、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血红蛋白、血清肌酐、尿素和尿酸等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0.021,t=0.656~1.980,均P>0.05 )。肾癌组患者总肾GFR[(103.9±15.9)mL/min]与对照组[(103.2±10.6)mL/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6 ,P=0.908 )。与对照组单肾GFR[(51.2±5.9)mL/min]相比,肾癌组患肾GFR[(47.4±13.0)mL/min]明显降低,健肾GFR [(56.1±10.9)mL/min]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8、2.837,均P <0.05)。50例肾癌患者中,21例患者患肾与健肾GFR占总肾GFR的百分比之差的绝对值>10%;16例患者健肾GFR高于同年龄段健康人群单肾GFR参考值范围的上限。慢性肾脏病学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和Gate's法分别计算肾癌组总肾GF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1±26.1)mL/(min·1.73 m2)vs. (108.7±13.4)mL/(min·1.73 m2),t=3.765 ,P<0.05]且二者具有相关性(r=0.54,P<0.05)。结论核素肾动态显像Gate's法可获得患肾和健肾GFR变化的准确信息,为肾癌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总结微创冠状动脉外科的术式选择、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和相应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完成的小切口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05例,其中男381例(75.4%),女124例(24.6%),年龄(61.39±9.79)岁。采用左前外侧肋间切口(MIDCAB)479例,机器人辅助MIDCAB(RA-MIDCAB)21例,胸骨下段小切口(DIMS-CABG)5例。记录并分析患者基本情况、手术数据、术后并发症和处理,以及术后随访结果。因MIDCAB病例占大多数,本研究主要分析MIDCAB组479例患者数据资料。结果术后死亡1例,死因为心功能衰竭。因出血二次开胸6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4例,卒中2例。7例因乳内损伤或胸膜粘连术中转正中开胸;另7例乳内动脉损伤,术中获取右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续接左乳内动脉,完成血运重建。术后复查冠状动脉CT或造影81例,其中旁路移植血管闭塞8例(9.88%)。完成电话随访405例,患者均生存,生活质量良好,无心脑血管事件。结论微创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前详细评估、术中谨慎操作、充分的应急预案和合理的应对措施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治疗不同时期肝门部胆管癌(HCCA)患者的预后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根治性手术的171例HCCA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04例,女67例;年龄28~82岁,中位年龄60岁。根据国内《HCCA诊断与治疗指南》发布时间将患者分为2003~2013年组(前期组,69例)和2014~2019年组(后期组,102例)。分析不同时期患者生存预后及术式变化。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切除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前期组患者中位生存期11.0个月,1、3年累积生存率43.5%、13.0%;后期组相应为20.0个月和66.5%、25.6%;后期组患者生存明显改善(χ2=8.552,P<0.05)。前期组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11.5个月,1、3年累积生存率46.2%、17.9%;后期组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相应为28.0个月和75.1%、34.1%;后期组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明显改善(χ2=6.787,P<0.05)。后期组右半肝切除和联合尾状叶切除率分别为22%(23/102)、41%(42/102),明显高于前期组的10%(7/69)、23%(16/69) (χ2=4.378,5.942;P<0.05)。后期组R0切除率为67%(68/102),明显高于前期组的45%(31/69) (χ2=7.979,P<0.05)。结论自2014年后,本中心HCCA外科手术治疗倾向于大范围根治性切除,包括联合尾状叶的右半肝切除,患者的长期生存得到明显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LDLT)技术应用于成人完全劈离式肝移植(fSLT)的疗效并比较左半供肝(LHG)和右半供肝(RHG)移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3—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实施的25例fSLT的供受者资料。13例fSLT供者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M(IQR)]38(19)岁(范围:25~56岁),身高168(5)cm(范围:160~175 cm),体重65(9)kg(范围:50~75 kg)。25例受者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 52(14)岁(范围:35~71岁);原发性肝癌15例,良性终末期肝病10例;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10(9)分(范围:7~23分)。按供肝类型将受者分为LHG组和RHG组,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及技术特点。随访截至2022年1月。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 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按LDLT技术实施原位完全左右半肝劈离,获取有效左半供肝和右半供肝13对,获取时间230(53)min(范围:125~352 min),获取出血量250(100)ml(范围:150~1 000 ml)。经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分配13个LHG和12个RHG用于本中心25例等待者。与RHG组(12例)相比,LHG组(13例)女性和良性终末期肝病占比高,体重和供肝质量较轻(P值均<0.05)。总移植物和受者体重比(GRWR)为1.2(0.4)%(范围:0.7%~1.9%),其中LHG组为1.1(0.5)%(范围:0.7%~1.6%),RHG组为1.3(0.5)%(范围:0.9%~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脉管分配方面,肝中静脉主干均归LHG组,腹腔干、门静脉主干和胆总管分配给LHG和RHG的比例分别为10∶3(P=0.009)、9∶4(P>0.05)和4∶9(P=0.027);腔静脉前期12例归LHG,后期1例分别归LHG和RHG(P<0.01)。总体冷缺血时间和无肝期分别为240(90)min(范围:138~420 min)和50(16)min(范围:31~98 min),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74(138)min(范围:294~680 min)和 800(640)ml(范围:200~5 000 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HG组3例受者的GRWR≤0.8%,术后有小肝综合征表现,经处理后好转。术后发生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Ⅲ级并发症6例(24.0%),其中LHG组4例(4/13),RHG组2例(2/12),经再手术及介入等处理好转5例,术后2周死于继发严重感染1例,术后住院病死率为4.0%,两组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赖精准的供受者评估和LDLT技术的应用,成人间原位fSLT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是可以接受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绒毛膜单羊膜囊(MCMA)双胎妊娠的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终止妊娠的60例MCMA双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情况、产前检查情况及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MCMA双胎妊娠孕妇的年龄为(31.0±4.1)岁,其中,初产妇44例(73%,44/60)、经产妇16例(27%,16/60)。经产前诊断并在产后证实为MCMA双胎妊娠58例,中位超声确诊时间为12周(范围:8~30周)。60例MCMA双胎妊娠中,产前超声检查提示6例合并联体双胎、5例合并双胎动脉反向灌注序列征(TRAPS)、另有10例存在其他胎儿结构畸形。60例MCMA双胎妊娠孕妇中,19例孕28周内自然流产或由于胎儿畸形、胎死宫内等原因引产,41例进入围产期,共70例新生儿存活。围产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为胎儿发育异常。结论MCMA双胎妊娠有较高的胎儿异常发生率和围产儿死亡率,早期诊断、加强孕期管理及监测、制订个体化诊疗方案是改善妊娠结局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降落伞式单荷包胰肠吻合方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采用降落伞式单荷包胰肠吻合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1例,女性30例,年龄(59.1±9.7)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资料。结果71例患者均实施完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D腹腔镜下实施5例,3D腹腔镜下实施66例,联合血管切除重建2例。手术时间(388.9±92.9)min,术中出血量(411.3±176.9)ml,术后住院时间(14.1±5.8)d。71例降落伞式单荷包胰肠吻合操作时间(26.9±6.8)min。25.4%(18/71)的患者术后发生了并发症,其中B级胰瘘2例(2.8%),引流管拔除时间最长为术后第17天。71例患者并发胆瘘6例(8.5%)、胃排空障碍5例(7.0%)、肺部感染4例(5.6%),非胰瘘相关性腹腔感染4例(5.6%),非胰瘘相关性腹腔出血1例(1.4%),胆道出血1例(1.4%),乳糜漏2例(2.8%)。结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降落伞式单荷包胰肠吻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脑卒中患者实施双、单桥式运动对相关核心肌群肌电活动的影响,探讨发现其规律和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应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仪采集患者双、单桥式运动时竖脊肌、腹直肌、臀大肌和股二头肌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其时域指标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RMS)和肌电积分值(integrate electromyography,IEMG)。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M(Q1,Q3)表示,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相关肌群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双桥运动时健、患侧臀大肌RMS[30.0(21.3,45.5)µV与24.0(14.0,35.8)µV]和IEMG[15.5.(10.0,23.0)µV∙s与9.0(5.0,13.0)µV∙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07、4.19,P值分别为0.039、<0.001);双桥运动时健、患侧股二头肌RMS[31.0(15.3,70.0)µV与17.0(11.0,28.8)µV]和IEMG[14.5(8.0,26.5)µV∙s与7.0(5.0,10.8)µV∙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44、3.64,P值分别为0.001、<0.001);单桥运动时健、患侧臀大肌RMS[38.5(32.3,46.0)µV与35.0(22.3,43.0)µV]和IEMG[16.5(12.0,22.8)µV∙s与12.0(7.0,21.0)µV∙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4、2.45,P值分别为0.025、0.014);单桥运动时健、患侧股二头肌RMS[38.0(15.3,70.0)µV与19.0(12.0,35.5)µV]和IEMG[16.0(10.0,27.0)µV∙s与6.5(5.0,12.5)µV∙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98、4.34,P值分别为0.003、<0.001);患侧双、单桥臀大肌的RMS[24.0(14.0,35.8)µV与35.0(22.3,43.0)µV]和IEMG[9.0(5.0,13.0)µV∙s与12.0(7.0,21.0)µV∙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4、1.99,P值分别为0.025、0.047)。结论双、单桥式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相关核心肌群有一定改善作用,且对于臀大肌激活程度单桥更优于双桥。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观察机器人辅助单髁置换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翻修率。方法文献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3月的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收集机器人辅助单髁置换术后并发症及翻修率的高质量研究,提取相关数据,使用Stata15.0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包括1项随机对照研究,6项病例对照研究,9项队列研究,文献质量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指标(MINORS)评分有7项为14分,3项为13分,1项为12分,4项为11分,1项为10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机器人辅助单髁置换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95% CI:1%~4%)。3项研究选用NAVIO型机器人,7项研究选用MAKO型机器人,1项NAVIO型和MAKO型并用,1项选用Acrobot型机器人,由于选用Acrobot型机器人仅1项研究,所以仅按MAKO型、NAVIO型机器人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NAVIO型、MAKO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95% CI:-2%~10%)、3%(95% CI:1%~5%)。术后疼痛发生率为0.2%(95% CI:0.1%~0.3%)。术后感染发生率为0.5%(95% CI:0.3%~0.8%)。术后假体松动发生率为0.5%(95% CI:0.3%~0.7%)。翻修率为2%(95% CI:1%~2%),按NAVIO型、MAKO型机器人进行亚组分析,翻修率分别为4%(95% CI:2%~7%)、2%(95% CI:1%~2%)。结论机器人辅助单髁置换术后患者症状及假体长期生存率优良,疗效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侧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组则进行外骨骼辅助下肢运动训练,每日训练40 min,每周训练6 d,连续训练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下肢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用坐站转移任务时,双下肢股直肌和胫前肌的健侧与患侧积分肌电值(iEMG)比值来评估2组患者患侧肌肉的激活情况和双侧肌肉激活对称性。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AC分级和FMA-LE、BBS、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机器人组治疗后的FAC分级为(1.63±0.72)级,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股直肌和胫前肌健侧与患侧的iEMG比值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机器人组胫前肌健侧与患侧的iEMG比值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单侧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可有效地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患侧下肢肌肉激活及提高双侧下肢肌肉激活对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