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为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且接受腔内修复治疗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7例患者年龄(51.2±11.0)岁。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于杂交手术室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2例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3例患者行TVEAR联合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例患者行TEVAR联合预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例患者行TEVAR联合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手术时间(90.1±27.4) min,术后住院时间(8.9±3.7) d,术后中位随访时间42.4个月。术后1、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均接受主动脉CTA复查,1例联合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患者术后发生内漏,术后6个月复查CT显示内漏消失。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无术后截瘫及脑卒中发生,无主动脉再次干预,所有假性动脉瘤瘤腔均实现血栓化。结论TEVAR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早中期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创伤所致主动脉损伤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外科治疗的34例创伤性主动脉损伤患者(交通肇事伤31例、坠落伤2例、物体砸伤1例)。男23例,女11例。患有高血压病10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9例,胸主动脉离断6例,主动脉夹层共19例。开放手术5例,年龄(44.80±20.57)岁;2例A型主动脉夹层行Bentall+孙氏手术,1例B型夹层及2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9例,年龄(45.93±11.01)岁。结果开放手术时间(403.20±30.30)min,患者住院(19.00±6.04)天;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手术时间(105.72±27.76)min,患者住院(5.76±3.08)天。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5.09±23.10)个月,两组均无死亡,2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因封闭左锁骨下动脉未开通而出现左上肢乏力麻木。结论创伤性主动脉损伤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损伤等级、损伤累及部位及解剖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但远期预后仍有待确定。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治疗创伤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TV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4例TVADA患者。其中1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采用单纯支架治疗,1例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回顾性观察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结果1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1例夹层动脉瘤瘤体部分显影,3例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术后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1例肌力下降,经治疗后好转。12例患者接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29.5±10.8)个月(12~47个月),其中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Ⅴ级者11例,Ⅳ级者1例。10例患者接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24.6±10.4)个月(6~40个月),夹层动脉瘤均完全闭塞。结论初步观察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TVADA安全、有效,可降低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治疗创伤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TV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4例TVADA患者。其中1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采用单纯支架治疗,1例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回顾性观察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结果1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1例夹层动脉瘤瘤体部分显影,3例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术后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1例肌力下降,经治疗后好转。12例患者接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29.5±10.8)个月(12~47个月),其中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Ⅴ级者11例,Ⅳ级者1例。10例患者接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24.6±10.4)个月(6~40个月),夹层动脉瘤均完全闭塞。结论初步观察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TVADA安全、有效,可降低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主动脉损伤的治疗方法和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30例创伤性主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6.4±15.2)岁(范围:17~76岁)。所有患者经主动脉CT血管造影确诊为创伤性主动脉损伤。1例患者未见明确内膜损伤,诊断为广泛型壁间血肿,余29例有明确主动脉内膜损伤,原发内膜破口均位于降主动脉峡部,2例为溃疡样改变合并壁间血肿,27例为主动脉夹层,其中局限型主动脉夹层23例、广泛型主动脉夹层4例。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行腔内修复、人工血管置换或保守治疗。出院后行门诊和电话随访。对患者在院期间治疗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例广泛型壁间血肿患者行保守治疗,29例主动脉内膜损伤患者行外科干预。其中15例于入院当天或次日行急诊手术,14例行择期手术;27例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例行开放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9例先期或后期行其他部位手术。所有患者治愈出院,无在院死亡,住院时间(13.2±5.4)d(范围:7~30 d)。2例气管切开,余无严重并发症。至2019年6月最后一次随访,4例患者失访,余26例患者随访时间(50.6±34.1)个月(范围:6~112个月),均存活,无新发主动脉相关事件。结论绝大多数创伤性主动脉夹层为Stanford B型夹层,急诊腔内修复可获得良好的近中期效果,部分患者采用开放性人工血管置换术有望获得良好的远期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根据载瘤动脉的直径和累及病变血管的长度选择合适尺寸的Willis覆膜支架。术后对所有患者常规行头颅Dyna-CT复查和支架重建。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复查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动脉瘤是否复发;同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判断患者预后。结果15例患者中,12例均一次性成功置入Willis覆膜支架;另3例置入Willis覆膜支架后存在"内漏",其中1例行1次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术后连续1~2个月辅助压迫病变侧颈动脉。术后即刻DSA显示,所有患者的血管重建成功,假性动脉瘤均消失。术后1例患者因重型颅脑创伤死亡,其余14例术后复查Dyna-CT均未见新发脑梗死和脑出血。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14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4±1.6)个月(3.0~8.0个月)。术后3个月,14例患者的mRS评分为,1~2分10例,3分4例。随访期间,12例患者获得DSA随访,至末次随访均未复发,其中2例存在"内漏"的患者于术后4个月随访时"内漏"消失。结论初步推测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能是理想材料之一。
简介:摘要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蝶窦内巨大假性动脉瘤的报道并不多见。2018年8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例因颅底骨折而导致TCCF合并蝶窦内巨大假性动脉瘤的患者,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和Onyx胶,经颈内动脉-海绵窦和颈内静脉-岩下窦联合途径将病灶完全栓塞,术后随访1年,患者预后良好,未见病灶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创伤性主动脉夹层(TAD)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Stanford B型TA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35~83岁[(56.2±12.9)岁]。主要为胸背部创伤,患者均接受TEVAR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肝素使用量、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脏器并发症等。比较术前、术后1 d脑钠肽、尿素氮、肌酐的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CT血管造影(CTA),主要观察支架的位置、术后逆撕、截瘫及内漏发生等情况。主动脉CTA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最大直径、远端主动脉真腔直径,明确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5.9±6.3)个月]。手术时间为60~200 min [(96.7±30.7)min],术中出血量为20~45 ml[(31.1±6.8)ml],术中肝素使用剂量为0~0.53 mg/kg[(0.4±0.1)mg/kg],术后ICU住院时间为1~7 d [(4.7±1.3)d]。7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胸腔闭式引流、气道管理及抗感染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并康复。2例患者术后出现肾功能异常,予以药物治疗好转。术前、术后1 d患者的脑钠肽、尿素氮、肌酐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CTA复查示支架位置满意,没有逆撕、截瘫等严重并发症。1例Ⅰ型内漏,瘤体未进一步扩大,患者病情稳定。术后6个月夹层动脉瘤直径为(34.4±5.0)mm,较术前的(38.2±5.6)mm缩小,远端主动脉真腔直径为(26.8±4.6)mm,较术前的(22.6±6.0)mm扩大(P<0.05或0.01)。结论TEVAR对心功能、肾功能等无明显影响,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主动脉重塑良好,是治疗Stanford B型TAD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微导丝电凝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目前已有少量病例报道,并表现出良好的栓塞效果。本研究首次应用微导丝电凝技术处理创伤性脑血管损伤,发现其具有独特优势,术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联合常规治疗方式,能够达到最佳栓塞效果,其短期随访效果稳定,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弥补应用单纯弹簧圈和覆膜支架等栓塞材料的潜在缺陷。
简介:摘要微导丝电凝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目前已有少量病例报道,并表现出良好的栓塞效果。本研究首次应用微导丝电凝技术处理创伤性脑血管损伤,发现其具有独特优势,术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联合常规治疗方式,能够达到最佳栓塞效果,其短期随访效果稳定,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弥补应用单纯弹簧圈和覆膜支架等栓塞材料的潜在缺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性主动脉损伤(TA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成组病例分析。选取2005年8月至2021年3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明确诊断为TAI且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的25例患者,根据患者入院与TEVAR时间间隔,入院24 h内行TEVAR的患者为急诊TEVAR组(14例),入院先行外科手术或骨折复位固定等处理严重合并伤,24 h后行TEVAR的患者为择期TEVAR组(11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入院与实施干预时间间隔、住院时长、胸腔闭式引流比例、腹部脏器修复比例等。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术后1年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影像学随访,记录患者是否死亡、主动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外伤恢复情况。结果25例TAI患者年龄(41.4±14.4)岁,其中男性20例(80.0%)。21例(84.0%)持续性胸背痛,17例(68.0%)胸腔积液,5例(20.0%)纵隔血肿。与急诊TEVAR组相比,择期TEVAR组ISS更高[(24.9±14.4)分比(35.5±9.3)分,P=0.044],入院与实施干预时间间隔[(1.0±0.0)d比(3.4±0.9)d,P<0.001]、入院与TEVAR时间间隔[(1.0±0.0)d比(11.5±13.8)d,P=0.030]及住院时长[(6.1±2.3)d比(26.8±7.7)d,P<0.001]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急诊TEVAR组相比,择期TEVAR组接受胸腔闭式引流比例更低[9例(64.3%)比2例(18.2%),P=0.042],接受腹部脏器修复比例更高[0例比4例(36.4%),P=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例患者均存活出院,随访(84.0±30.5)个月,患者无死亡,均完成术后1年CTA复查,无主动脉不良事件发生,外科手术未遗留后遗症,骨折及脏器伤愈合良好。结论严重TAI的临床特征为多发急性外伤伴有持续性胸背痛、胸腔积液、纵隔血肿,需及时明确诊断。多发伤处理应选择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严重TAI首选行TEVAR治疗策略,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经验,评估TEVAR治疗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4例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42岁(范围:31~82岁)。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3例,高处坠落伤1例。4例患者均出现胸腔积液,其他临床表现有四肢骨折3例,双侧多发肋骨骨折3例,肱二头肌肌腱撕裂1例,眼球破裂1例。发病至住院中位时间8.5 h(范围:5~11 h)。结果4例患者均行TEVAR手术,术后均未见心肾功能衰竭、脑梗死、截瘫等并发症,术后1周顺利出院。出院3个月后复查CTA,均未见内漏、支架移位、夹层进展等并发症。结论TEVAR治疗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死亡率低,短期随访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急性硬膜外血肿是常见的颅脑创伤相关性疾病,轻型颅脑创伤后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传统治疗方式以保守和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开始应用的脑膜中动脉栓塞辅助技术有效地避免了血肿再扩大和全身麻醉手术的风险。本研究中,18例轻型颅脑创伤后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行脑膜中动脉栓塞辅助颅骨钻孔引流+尿激酶注入术,术后所有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满意,且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急性硬膜外血肿是常见的颅脑创伤相关性疾病,轻型颅脑创伤后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传统治疗方式以保守和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开始应用的脑膜中动脉栓塞辅助技术有效地避免了血肿再扩大和全身麻醉手术的风险。本研究中,18例轻型颅脑创伤后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行脑膜中动脉栓塞辅助颅骨钻孔引流+尿激酶注入术,术后所有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满意,且并发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