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过敏习题软件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变态反应学教学中已应用1年,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本研究以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91名学生为例,阐述了变态反应学过敏习题软件辅助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并通过考试成绩、错题率和问卷调查进行应用效果评价。结果显示,使用软件学生的变态反应学考试成绩[92.0(89.0,93.0)分]高于往届不使用软件的学生[79.0(75.3,83.5)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使用软件学生完成考试所用的时间[20.0(16.0,30.0)分钟]短于往届不使用软件的学生[56.0(41.5,74.5)分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关于过敏习题软件的问卷调查显示,100.0%(37/37)使用软件的学生认为,过敏习题软件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能够提高灵活应用变态反应学知识的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目前医学类教学的热点,而其在神经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仍研究较少。方法本研究纳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至2016级神经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24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名。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实验组学员进行微信公众号、视频共享网站等多种新媒体辅助下教学+常规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考核学员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及临床科研能力。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及描述性统计。结果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理论成绩、综合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学员在教学满意度、专业兴趣感、教学参与度、知识掌握度及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多种新媒体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神经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较好的研究生教学模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3D打印技术辅助教学方式在本科骨科学教学中提高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层次的效果。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2014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名学生。选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教学内容,由同一位教师授课,试验组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和3D打印技术辅助教学方式,对照组学生仅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教学结束后,比较分析两组学生课堂提出问题和方案的人数、理论测试成绩,对其教学效果做出评价。结果在课堂提出有效问题和有效治疗方案的人数方面,试验组学生均多于对照组学生,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96, χ2=4.444,均P<0.05);在课堂提出创意方案的人数方面,两组学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82,P>0.05)。在理论测试成绩方面,试验组学生中获得优秀成绩的人数多于对照组学生,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15,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教学方式在本科骨科学教学中对于提高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层次具有一定效果,但从初级目标层次上升到高级目标层次中的作用并不全面和充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PACS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在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2018至2019年长海医院内科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59名,随机分为PACS教学组(n=30)和传统教学组(n=29)。研究组采用PACS系统进行辅助心内科教学,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考试、影像资料考试和问卷调查评分来评价教学效果。采用SPSS 19.0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PACS教学组理论成绩、读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87.70±6.52)vs.(80.55±8.63);(86.67±6.33)vs.(77.48±10.29),P <0.05]。问卷调查结果表明,PACS教学法有利于住院医师掌握心血管知识、调动学习兴趣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PACS教学组对教学方法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9.22±0.44)vs.(8.26±0.72),P<0.05]。结论利用PACS系统辅助开展心内科教学可显著提高内科住院医师教学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云夹"(杭州镜之镜公司)对不同年龄层、不同屈光状态患者进行习惯阅读距离测定。基于习惯阅读距离计算近附加值(ADD),与传统法ADD进行比较,评价"云夹"辅助老视验配方法的有效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以爱尔眼视光研究所名义向社会招募的28~60岁矫正视力正常的受检者181例。受检者经框架眼镜矫正后,通过传统方法测试ADD,并利用"云夹"客观监测习惯阅读距离,进一步计算"云夹"法ADD。以年龄40岁为界,将受试者分为老视前组(<40岁)和老视组(≥40岁);以等效球镜-0.50 D为界,将受试者分为近视组(屈光度<-0.50 D)和正视组(屈光度为-0.50~+0.50 D),采用析因设计分析年龄及屈光度对习惯阅读距离的影响,应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及Bland-Altman分析评价传统法ADD与"云夹"法ADD的一致性。结果:在所有受检者中,老视组习惯阅读距离大于老视前组[(0.37±0.06)m vs. (0.38±0.06)m,F=5.51,P=0.02],习惯阅读距离不受屈光状态影响(F=1.48,P=0.23);"云夹"法ADD与传统法A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P=0.15),且呈现高度相关性(r=0.74,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2种方法的平均偏差仅为-0.08 D。结论:习惯阅读距离受老视状态影响,"云夹"法ADD与传统法ADD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云夹"辅助老视验配是一种客观、准确的个性化老视验配方法。
简介:摘要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切削、增材制造等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口腔修复临床。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和制作流程,提高了义齿生产效率,而且改变了义齿的设计和制作理念。关于可摘局部义齿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的研究方兴未艾,近年涌现了大量研究报道,包括选区激光熔化金属粉末等新材料的性能研究,义齿固位体、连接体、人工牙等组件的创新性设计,支架、基托和人工牙的高精度成形,应用新材料、具有新结构的可摘局部义齿的精度、适合性和力学性能定量评价,以及对可摘局部义齿的临床评价等诸多方面,本文针对近年可摘局部义齿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研究应用最新进展进行系统论述。
简介:摘要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但椅旁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技术的操作和应用缺乏参考标准,制订椅旁CAD/CAM全瓷修复技术指南势在必行。因此,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和相关文献撰写此推荐性应用指南,内容包括适应证的选择、牙体的预备、光学印模的制取等关键步骤。本指南旨在通过推荐椅旁CAD/CAM全瓷修复技术的标准操作流程,提高椅旁CAD/CAM全瓷修复的质量和长期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体外牙颌模型上具有不同经验的操作者行计算机辅助显微根尖手术的准确性和操作时间。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对上下颌牙颌模型,将其固定于仿真人头颅模型上模拟临床操作,每个模型上下颌各10个牙位,共120颗牙,由2位具有不同经验的操作者(新手和经验者)分别在自由手与导航技术[包括动态导航技术(dynamic navigation,DN)和静态导板技术(static navigation,SN)](每位操作者每种技术各20颗牙)下完成显微根尖手术中骨开窗与根尖切除操作,记录操作时间。术前拍摄牙颌模型锥形束CT,模拟手术路径规划;术后拍摄锥形束CT,在导航精度分析软件中比较模拟与实际手术的路径在测量起点、终点和角度的偏差。结果对于起点偏差,新手与经验者间仅在自由手组中[分别为(1.44±0.49)、(1.02±0.5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67,P=0.020)。新手和经验者在终点和角度偏差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手组内,DN和SN亚组的起点偏差[(0.76±0.32)和(0.66±0.20)mm]均显著低于自由手亚组(q=7.58,P<0.001;q=8.66,P<0.001),两亚组的角度偏差(5.0°±3.5°、3.9°±2.1°)也均显著低于自由手亚组(10.9°±6.1°)(q=7.38,P<0.001;q=8.70,P<0.001)。经验者组中,DN、SN亚组仅在角度偏差(3.6°±1.9°、3.2°±1.7°)上与自由手亚组(8.2°±3.9°)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74,P=0.001;q=6.29,P<0.001)。对于手术时间,使用DN和SN后,新手[DN和SN亚组分别为(4.80±2.15)、(1.09±0.48)min](q=14.60,P<0.001;q=20.10,P<0.001)和经验者[DN和SN亚组分别为(3.40±1.96)、(1.02±0.34)min](q=5.86,P<0.001;q=9.37,P<0.001)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使用自由手[新手和经验者组分别为(14.72±6.00)、(7.39±3.33)min]。对于不同牙位,新手和经验者使用自由手在前牙的操作时间均显著性少于后牙(q=8.14,P<0.001;q=5.20,P=0.007),而使用DN和SN时前后牙的操作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操作者、使用不同技术对前后牙操作的准确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显微根尖手术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特别是新手操作的准确性,缩短操作时间。
简介:摘要计算机辅助血糖管理系统(CDSSGM)的发展主要经历静脉胰岛素调整方案和皮下胰岛素调整方案两个阶段,分别对应重症监护室的平稳控糖需求和信息化的全院血糖管理需求。研究结果提示CDSSGM可使目标血糖达标比例更高、低血糖发生频率更低、医护使用更满意。信息技术的进步为CDSSGM的外在发展提供条件,而医疗行为的规范性、安全性和高效性是推动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目前已有商品化的胰岛素剂量调整软件辅助医院血糖管理,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深入契合将推动智能化的院内血糖管理水平更新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