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见危不救行为所侵犯的客体仅限于人们心中普遍的善良情感及由这些情感构筑的我国社会公德体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分别通过扩张不作为犯的实质作为义务来源和“控制理论”来论证见危不救行为的犯罪化。见危不救行为严重违反我国社会主义公德要求,侵蚀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我国应设立见危不救罪,该罪的设立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 标签: 见危不救 不作为犯的趋势 社会公德
  • 简介:本文案例启示:卖淫犯罪不仅是一个法律现象,也是一个亚文化现象。通过对"洛阳性奴案"中失足妇女反常表现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找出卖淫犯罪的成因,特点及其危害,以便从文化体制方面预防此类严重犯罪的产生。

  • 标签: 卖淫犯罪 文化分析 法律现象 文化现象 严重犯罪 文化体制
  • 简介: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合同法协调的最为重要的利益关系。在交易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合同当事人的利益主要会涉及到返还利益、信赖利益、固有利益、履行利益以及可得利益等不同的利益类型,合同法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动实现或维护合同当事人的诸项利益。对合同当事人的各项利益从解释论角度出发予以分析和探究,有助于妥当确定合同法相关法律规范的含义,并为裁判者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 标签: 返还利益 信赖利益 固有利益 履行利益 可得利益
  • 简介:<正>一、立宪与宪法的经济功能英国法谚有云:"法为人而设,人非为法而设。"也即法应以人类本身为目的。宪法是什么?从形式上看,其不过是一系列对国家权力予以配置和规范的制度设计。那么,关键问题是,为什么现代国家会纷纷选择立宪这一方式来代替之前君主制和封建制下的国家权力配置方式呢?这背后的原因当然非常复杂,但从最本质意义上讲,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利益,超脱于这一目的,一切解释都是苍白的。而就人的利益来看,它又包括人的

  • 标签: 英国法 经济自由 国家干预经济 权力配置 法应 促进型
  • 简介:在行政法学的框架里对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进行类型化的整理分析对重大行政决策形成体系化的研究具有基础性的意义。随着参与式行政的发展,重大行政决策的参与主体、客体和模式都发生了变化。首先,行政参与主体中社会公众的主体范围得到扩展,需要对利益集团与非政府组织这两类公众群体予以特别的关注;其次,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客体应当是一种复合式客体,主要包括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行为和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事项范围;再次,公众参与的实践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分为行政操纵型、专家主导型、授权型、协作型和技术辅助型公众参与。

  • 标签: 重大行政决策 公众参与 类型化分析
  • 简介:法院调解属于司法ADR,其准司法性的属性内在地要求法院保障当事人的正当程序权。然而,基于对政绩的追求,法院系统过分痴迷于调解结案率,在法院调解实务中就不免存在着试图引导、规劝甚至强制当事人接受调解的语言。在对法院据此推进调解的用语进行类型化分的基础上,探求不同类型的法院调解用语所具有的不同正当性与适度性,并从基本原则确立及具体规则构建两个层面检讨其法律规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法院调解用语 类型化分析 法律规范
  • 简介:操纵资本市场行为是诱发资本市场动荡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资本市场的创新,各种新型犯罪行为相继出现,传统操纵手法与新型操纵行为相混合、跨市场跨地区的操纵行为涌现。比较两种不同的操纵资本市场行为,资金型操纵与信息型操纵资本市场行为各有其独特性,而当前刑法规制两类操纵行为存在不足之处。同时,当前在操纵资本市场犯罪中蛊惑交易、安定操作、股份回购三个方面也存在一些疑难问题,需要区分操纵资本市场犯罪与同类犯罪的差异性,以及操纵资本市场犯罪存在例外情形的可能性。

  • 标签: 操纵 资本市场 证券犯罪 刑事规制
  • 简介:虚假诉讼问题涉及第三人撤销之诉、执行异议之诉、再审制度等复杂问题。现有研究没有脱离微观的具体概念、制度规定,较少从更为宏观的视角进行探究。本文试图引入新的研究思路,从虚假诉讼受害人救济方式出发,用时间标准进行梳理,区分"法院是否赋予第三人参与诉讼机会"和"第三人是否实际参加诉讼"来进行类型化研究,探究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对于虚假诉讼受害人的救济缺陷,寻求完善策略。

  • 标签: 虚假诉讼 恶意诉讼 第三人撤销之诉
  • 简介:在欧盟政治一体化进程中,始终伴随着主权与超国家权力之间的冲突,即使是在欧盟之前的政治一体化的实践中,主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特别是欧盟的机构设置更是主权和超国家权力冲突的典型代表。在政治一体化的继续发展过程中,这种冲突有逐步加剧的趋势,而且为了解决“民主赤字”的问题,欧洲的政治一体化应该吸收更多的利益主体的参与。

  • 标签: 主权 超国家权力 欧盟机构 民主赤字 利益主体
  • 简介:本文从业务实战角度探讨了数据在检察案件中的应用,描述了数据在检察系统电子取证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局限性,探讨了多数据分析在案件中可能的应用及多数据分析软件现阶段的状态和存在的技术难点,最后肯定了多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来临的前奏。

  • 标签: 检察 电子取证 数据分析 可视化分析
  • 简介:在现行规范下,案外人权益保障可通过执行异议之诉、撤销之诉和申请再审予以实现。案外人的权益在“诉讼前和诉讼中”“裁判后执行前”“执行程序”三个阶段均会受到侵害。于不同的阶段,案外人的救济选择亦有所不同,保障路径的多样化使案外人面临权益保障路径之选择困境。为此,笔者立足于解释论,以“诉讼前与诉讼中”“裁判后执行前”“执行程序”为主线,对案外人救济途径的路线选择进行梳理,厘清不同的案外人可行的救济路径及相互关系。在“诉讼前和诉讼中”阶段,案外人的救济选择在诉讼程序和保障机制中有所不同。在“裁判后执行前”阶段,第三人和必要共同诉讼人的救济路径不同,前者为第三人撤销之诉,后者为申请再审。并且,《审判监督程序解释》第5条之规定仍有适用的空间。在“执行程序”阶段,案外人对执行行为有异议,可以申请复议。案外人仅对执行标的有异议,可以提起执行异议之诉和提起确权之诉。案外人不仅对执行标的错误提出异议,亦对执行依据的错误有异议,救济路径表现为第三人撤销之诉与再审程序之竞合,案外人只能择其一而不可二者兼有之。

  • 标签: 案外人 救济选择 权益保障 阶段化 经验研究
  • 简介:本研究利用LPC对10位发音人的正常单元音相同声调(a、o、e、i、u、ü)进行识别测试,进一步探讨LPC提取出来的各个参数对于区分说话人的作用。提取元音最平稳的一段进行长时LPC分析,分析不同人的语声声纹差异性和同一人语声声纹的总体特殊性。结果显示,每个话者的自身差异都明显小于话者之间的差异。因此利用LPC提取元音的共振峰振幅与相邻弱谷幅值之差对比分析对话者具有有效区别力。

  • 标签: 声纹 线性预测谱LPC 共振峰 元音
  • 简介:本文以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这三所不同性质的大学为例,对其与大学章程有关的法律文件进行辨析和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对国外大学章程的学术讨论应该区分设立文件和组织文件,并需要结合大学的性质及其法律文件的内容和体系进行具体研究。

  • 标签: 章程 大学治理 教育法 美国大学
  • 简介:<正>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尼(1779—1862)是法律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整个19世纪都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今天——至少在美国——除了一小群法律史学者外,他几乎无人知晓。[2]在我看来,当我们如此彻底地遗忘我们的智识前辈时,我们也失掉了某些东西。我将通过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的《普通法》一书的视角接近萨尼,并努力表

  • 标签: 萨维尼 法经济学 所有权人 法律思想史 土地所有人 经济分析方法
  • 简介:斯比海法》继承了《奥列隆惯例集》的传统,在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广为流行。《斯比海法》原名为《哥得兰海法》,首先成文于1505年,由位于哥本哈根的GodfreyofGemen出版社出版。本译文选自《海事黑皮书》第四卷所收录的TheLawsofWisbuy,《斯比海法》的英文译本首先收录在1705年的AGeneralTreatiseoftheDominionoftheSeaandthecompleteofSeaLaws(《海权与海法大全通论》)。《哥得兰海法》,原文共66条,译成英文后共70条。据北欧学者研究,《斯比海法》并不全部源自哥得兰,而是分别源自波罗的海地区(前14条,第7条除外)、佛兰芒或者加斯科涅(第15条至第39条)、荷兰(第40条至第66条)。xxvii-xxviii就内容而言,《斯比海法》涵盖船长、船员、船东之间的权利义务、海难救助、船舶租用、船舶抵押、船舶碰撞、共同海损、船舶优先权等。《斯比海法》继承了《奥列隆海法》的内容,对于调整15世纪北欧的海上贸易起到重要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甚至被美国海事判决所援引。

  • 标签: 维斯比 海法 海难救助 引航员 英文译本 海上贸易
  • 简介:恐怖主义犯罪的本质在于其政治指向性,这也是其与恐怖型普通刑事犯罪的根本不同之处.我国刑法“涉恐”条款在设置上呈现出相对集中分散的特点,独立的恐怖主义行为罪名的缺失导致“涉恐”案件多以普通刑事罪名定罪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其法益侵犯色彩.为此有必要将纯正的恐怖主义罪名集中规定,并明确恐怖主义的内涵、增设恐怖主义行为罪,同时结合相关的法律文件来解释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等基础概念.

  • 标签: 恐怖主义 恐怖活动组织 政治指向性 基础性概念
  • 简介: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社会综合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是保障农民依法直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和自治权利的制度设计。中国的宪政建设不能忽视农村基层民主宪政,没有农村基层民主宪政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民主宪政化,村民自治自身具有丰富的宪政内涵和宪政价值。中国村民自治的研究应当突破传统思维视角和研究进路,从宪政的角度对村民自治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揭示村民自治的宪政价值。

  • 标签: 村民自治 宪政 思考
  • 简介: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这种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基层政治新秩序在我国农村诞生,从此村民自治即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关注的热点。20余年过去了,关于村民自治的学术探讨愈来愈细化、理论化。然而,长期以来有关村民自治之正当性、制度保障及其动力源泉等主题一直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相关的研究著述并不多见。①村民自治已载人宪法,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上述主题研讨的忽视与其在我国政制架构中的地位颇不相称。

  • 标签: 村民自治 20世纪80年代 宪政 政治制度 学术界 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