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西湾
  • 简介:20世纪50年代的上海画坛,海派的余脉绵延有序,庶几有重振雄风的实力,因此,画院的成立,给了上海的中国一个极好的发展契机。建章立制画院的设立,古已有之。如果说古代画院的建立是皇权意志的体现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成立的国有画院则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当时不少中国家生计发生困难,以及中国艺术的继承发展等问题,1956年最高国务会议通过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各成立一家中国院的建议。

  • 标签: 上海中国画院 中国画家 中国画艺术 最高国务会议 重振雄风 诞生记
  • 简介:新中国刑法的立法解释,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进入21世纪的前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颁布了9件规范的刑法立法解释文本。目前的刑法立法解释主要集中于具体犯罪构成条件和新增罪名中的法律概念,缺乏量刑标准的解释。对于未来越来越频繁的刑法立法解释活动,为了适当地限制这种立法权力的行使,全面实现罪刑法定原则,应当强调其解释结果和解释程序的公正性,使刑法的立法解释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 标签: 刑法立法解释 历史演进 综合评析 完善建议
  • 简介:十多年前读到章诒和所写《正在有情无思间一史良侧影》一文。作者文笔生动,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良工作、生活细节。文章发表后围绕这些细节是不是事实有些争论,但一个鲜活富有个性的领导人形象却从此映入脑海。笔者在此仅就所见的有限资料,把史良对新中国公证事业创建的贡献略述一二,以求教于同仁。

  • 标签: 公证事业 新中国 史良 创建人 生活细节 文章发表
  • 简介:张晋藩,1930年生于沈阳。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1952-198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3-1994年担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法学评议组成员,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出版个人专著近30部,主编与合著20余部,主编教材《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史》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1986年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讲授法律课,1996年、1998年两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讲授法律课。

  • 标签: 中国法律史学 张晋藩 中国法制史 中华法系 中国人民大学 法律课
  • 简介:我国从建国初期开始就进行了法律监督之路的探索,到1956年,初步确立了法律监督意识,建立起相应的法律监督制度。1957年以后。由于我党对法律监督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一度忽视甚至取消法律监督制度,造成社会的非秩序化。1978年以后,这一左逐步得到纠正。社会重新迈向法治轨道。

  • 标签: 中国 法律监督制度 发展过程 社会秩序 法治建设
  • 简介:我国60年立法走过的历程,跟整个国家的命运一样,可以分为两个30年、两个时期和两个三个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的前30年,为改革开放前时期,我国的立法工作走过了初步探索、初步发展和停滞挫折三个阶段。后30年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立法工作也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79年至1992年为快速恢复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93年至2003年2月为深化充实阶段。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为完善形成阶段。总结新中国60年来立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立法,主要成就是: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立法体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立法机制;基本形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立法积累了一系列有益经验,包括:必须坚持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追求;必须坚持与改革开放相同步;必须坚持继承、借鉴、创新相结合:必须注意选择恰当的立法策略。今后,我国的立法会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一是从构建型立法向完善型立法转变;二是从速度型立法向质量型立法转变:三是从以单项立法为主向以法典化立法为主转变;四是从较多使用授权立法向直接立法转变。

  • 标签: 新中国立法 60年 回顾 展望
  • 简介:从1950年到2010年,我国完成三次主要婚姻立法活动,先后颁布实施三个婚姻法案,基本建构起以男女平等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婚姻法规范体系。然而,从性别平等视角观察,三个婚姻法文本中的性别平等并不彻底,既有法定婚龄男大女小等歧视女性的条款,更有以"抽象人"为规范对象而忽视不同性别人在经济社会环境中差异性的所谓"中性条款",其适用结果不利于女性。未来婚姻立法,应当增强性别敏感度,充分尊重女性群体在经济、社会、财产等各方面仍弱于男性的事实,采取差别待遇政策,从追求形式平等转向实质平等;并应当从细化防治家庭暴力条款等八方面完善婚姻法。

  • 标签: 婚姻法 立法改革 性别平等 形式平等 结果平等 改进对策
  • 简介:我国辩护制度今后的发展完善要以新中国辩护制度60年的历史积淀为前提。我国辩护制度立法历经四个阶段取得了重大成就。以往的辩护制度在不断完善中自1996年起日益凸显实施难。我国辩护制度今后发展完善虽然要坚持不懈地加快落实学术界提出的代表性构想,更要在非立法层面应对诸多难题。

  • 标签: 辩护制度 立法成就 主要难题
  • 简介: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为中心,考察国家权力对身体治理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制度以阶级斗争为主线,试图构建出阶级态的身体。从具体的土改实践来看,土改通过"划阶级"和"诉苦"充分调动阶级身体之间的暴力对抗,逐渐背离了土改制度表达的对待身体的态度。共产党通过土改中的技术,从制度和实践层面上建构出阶级化的身体,并通过土改运动的深入开展,组织起大多数身体,将其纳入到国家权力管控之中。

  • 标签: 权力阶级 身体治理 土地改革
  • 简介:我国古代早期即有类似于“公证”程序的第三方介入契约过程的制度或习俗,如西周时期的“井田交易”。西周施行土地国家所有,禁止土地买卖。在井田制走向衰退的过程中,民间出现了最早的土地交易。井田要交易,须履行告官程序,并经“三有司”现场监督,即国家机构参与契约的订立和履行,代为行使国家权利,这实际上可以视为我国公证制度的起源。

  • 标签: 公证制度 中国房地产 历史传承 土地交易 西周时期 土地买卖
  • 简介:“战乱之年的坎坷求学路:1944年2月开始,。一个学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在踏上求学之路之时正值中国的战乱之年,国内的这种战乱的局面是否给您的学习带来一些影响?您在这段时间又是如何坚持完成您的学业的?

  • 标签: 中国刑法 刑法学家 高铭暄 战乱 “记” 求学
  • 简介:人权保障和宪政制度的建构及其运行,依赖于政治统治模式的选择和变迁。在支配社会学的理论视域中,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宪政结构中的统治支配模式,呈现出法理型支配初建、卡理斯玛型支配兴起和法理型支配重构的脉络。与此相应,新中国人权事业也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历程。以理性为基础的法理型支配与执政党的宗旨和理念存在内在的统一性。因此,社会主义法理型政治统治和人权保障在我国的最终建构是历史的必然。

  • 标签: 人权保障 宪政 支配社会学 法理型支配 卡理斯玛型支配
  • 简介:法律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法学,尤其是法社会学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的文章和著作已是汗牛充栋。社会生活对法律影响巨大,社会变迁能引起相应的法律变化,已经成为法学上的普遍共识。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法律对社会变迁能否产生影响,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法律在社会变迁中扮演的作用有多大,在这些问题上,各家众说纷纭。本文的讨论范围即在于此——单向度地考察法律之于社会变迁的影响。

  • 标签: 法律影响 社会变迁 计划生育 新中国 法社会学 社会生活
  • 简介:十月革命炮声响,激起民族救国情。五四学潮风云涌,马列思想大传播。共产小组遍南北,聚合力量筹建党。南湖游船一盏灯,照亮寰宇东半球。工农运动起风暴,军阀豪绅皆恐慌。省港罢工反列强,北伐出征建殊功。南昌起义军徽耀。秋收暴动举红旗。武装割据燃星火,井岗山上立基地。

  • 标签: 新中国成立 中国共产党 东方 日出 十月革命 工农运动
  • 简介:新中国早期的村庄调解实践中,受到大民主这一政治框架的影响,一种依靠群众的治理得到适用,在这种治理方式下,通过群众辩论,以及制定爱国公约、成立调处委员会等一系列措施,群众、村庄被纳入到新中国的村庄调解实践当中。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调解取代大民主,成为村庄调解实践的外部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服务群众取代依靠群众,政治分类法的消失导致了群众的失语。这使得在这种框架之下,群众无法被纳入调解治理当中。面对当下中国基层社会矛盾的激增,探索出一条依靠群众的调解实践成为解决当下中国治理困境的重要思路。

  • 标签: 依靠群众 调解实践 大民主 大调解 群众路线
  • 简介:废除"六法全书"、司法改革运动、法律院系调整、学习苏联法学、反右扩大化和对董必武民主法治主张的四次批判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领域的重大事件。贯穿其中的一根主线是以董必武为代表的民主法治主张与党内、外人治思想的斗争,而最终是以董老为代表的民主法治论者被批判、甚至整肃,人治论者渐占上风、愈演愈烈,直至"文革"的爆发。与此同时,围绕这些事件,学界评说不一,争议不断。这一段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国家的民主法治不能因领导人注意力和看法的改变而改变。

  • 标签: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治法治 董必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