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代公民概念和古希腊、古罗马公民概念虽然存在着继承关系,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不再具有特权阶层的含义,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因此,理解近代意义的公民的概念不能限于"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的简单界定。公民和基本权利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公民主要指个人参政方面的权利,而其源由则要溯及到个人在国家与社会中身份的二元化问题。

  • 标签: 公民 公民权利 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
  • 简介:2004年3月14日下午.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最后以高票通过。这是我国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此次修宪的条款共有14条之多.是历来最多的一次.集中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明确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

  • 标签: 宪法 公民权利 私有财政 非公有制经济
  • 简介:近期,吴保全案成为社会上热议的一个话题。引人关注的是,吴保全是因"诽谤他人及政府"这样一个被法律界形容为"空降罪名"而获刑。吴保全案暴露出的一个重要矛盾就是,法治和公众对加强行政监督的迫切需求和政府拒绝行政监督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的产生有法治进步、科技进步以及少数基层政府的漠视和不作为等原因,也会对依法行政的推进、全社会法治意识的增强、刑事法治的严肃性等方面产生危害。因此可以从政府坚持接受行政监督的依法性、自觉性等关键环节予以突破,再综合人大、司法机关、公民等力量共同加以解决,进而促进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

  • 标签: 法治 权利 行政监督 吴保全案
  • 简介: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包括了法治建设的根本内容,法治文明、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保障。法治文明形成的历史过程决定现代法治必然以保障公民为和谐,保障公民贯穿于法治文明的各项内在要求。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通过改进公民规定、进一步合理约束政府权力和完善公民表达与救济途径来实现。此外,针对社会中特殊群体,国家须采取特别措施,以真正保障全体公民权利

  • 标签: 和谐社会 法治 公民 权利 人权
  • 简介:公民是西方社会长期存在的现象,公民权利问题是与公民同步产生的。公民与政治权利是一类保护个人的自由免遭政府与私人组织的侵犯、保证个人参与国家活动的公民与政治生活不受歧视与限制的权利公民与政治权利是国际人权的原始与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组成了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第一部分,属于三代人权理论中的第一代人权,并且属于消极与积极权利理论中的消极权利,它主要强调国家权力的不干预、不介入,制约政府权力,通过对公民和政治权利的适当配置,使之起到限制、遏制权力泛滥的作用。此外,它还事关个人人格完整,保障个人权利,并最终实现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平衡。而公民和政治权利在我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统帅,以普通法律、法规为组成部分的比较完整的公民和政治权利体系。由于传统与现实需求的影响,我国的公民和政治权利的发展体现出了自身独特的品格,包括历史性、集体取向性、政府主导性、国际接轨性,并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不断地与国际人权公约进行调适。

  • 标签: 公民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演变 品格 发展诉求引言
  • 简介:公民就是宪法赋予公民等社会个体的可作或不作某种行为和要求国家、其他公民等社会个体作或不作某种行为,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主张、自由的资格和权能。国家权力是一国所有公共强制力的总称,其核心是广义的政府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公民和国家权...

  • 标签: 国家权力 公民权利 宪法学 宪法规范 宪法关系 日本国宪法
  • 简介:在现代法治国家,为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巨大冲击力导致整个国家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全面失控。需要运用行政紧急权力并实施应急法律规范,来调整紧急情况下的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之间、公民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有效控制和消除危机,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和法律秩序。维护和平衡社会公共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为此需要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民进行界定,明确界限、建立程序制度保障和救济机制,以寻求突发公共事件中行政紧急权力与公民保护的平衡。

  • 标签: 行政紧急权力 公民权利 突发公共事件 保护机制
  • 简介:基本权利的主体有个人、公民、法人、组织集体之分,基本权利的最主要主体是个人,这是宪法思想史和宪法性文件所昭示的。中国宪法规定公民作为基本权利主体,个人只是义务主体。这样使得基本权利主体范围减少,在理论上与中国宪法规定的人权原理相悖。其原因有理论上的误区,也有翻译的误导。建议把中国宪法文本中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改为“基本权利”或者“人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其具体内容则重新以“个人”基本权利为主进行规范,使得宪法规范中的基本权利条款与人权规范的本质特点相一致。

  • 标签: 宪法文本 个人 公民 基本权利主体
  • 简介:<正>杨春福等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自由·权利与法治》一书近日由法律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基于中国全面进入法治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以自由看待权利"、"以权利看待法治",确定了以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权

  • 标签: 法治化进程 权利保障 法治建设 从权利 公民权利 自由
  • 简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保障水平在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距,这种差距既是我国城乡差距的反映,也体现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自身特点。分析这种差距,为政府增强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权的救助提供理论帮助。

  • 标签: 西北 民族地区 公民权利 城乡差距
  • 简介:中国政府代表于1998年10月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了《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民权公约》)。根据我国《宪法》第67条第14项的规定,该《民权公约》还有待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该《公约》签署至今已有9年,与此相关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全国人大常委会已于2001年3月1日正式批准。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何时批准,如何批准该《民权公约》,正受到国内外各方面的热切关注。无庸讳言,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批准《民权公约》,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其中,《民权公约》与中国现行《宪法》不协调,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我国宪法出发,审视和研究《民权公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视角,现择要探讨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 标签: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宪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 衡平 中国政府 《公约》
  • 简介:保护公民权利,是宪法所倡导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又增加了保护公民的规定,并从完善结构、加强监督等方面对公民权利加以保障。

  • 标签: 公民权利 完善结构 加强监督
  • 简介: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执行机构人权事务委员会从提出保留的限制条件、保留是否有效的判断机关以及无效保留的法律后果等三个方面对公约的保留问题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了不至于违反公约规定的国际义务,在批准公约时,有些国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公正审判权提出了保留。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在批准公约时,应当对公正审判权的适用范围和得益于较轻刑罚的权利提出保留。

  • 标签: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公正审判权 保留
  • 简介:宪法权利包括人权与公民,人权的主体是人,公民的主体是公民。宪法中的人权包括:作为最基本人权的生存权;作为人权核心的自由权;作为人权目标的人的尊严;作为人权保障的诉权。公民是具有公民身份的人参与国事的权利,属于个人,但却针对国家公共生活,需要许多公民共同行动才能行使。人权是宪法权利的基础,公民建立在人权的基础上。一个有公民身份的人所享有的生存权、自由权是作为“人”而不是以“公民”身份享有的。

  • 标签: 人权 公民权 宪法 宪法权利
  • 简介:<正>目次一、作为身份的公民二、作为财产权的公民三、公民的契约维度四、公共信托:实现复合型公民的操作机制五、结论"要理解宪法(或政体),我们必须探寻国家的性质;而要理解国家的性质,我们必须考察公民的属性,因为国家是公民组成的实体"——亚里士多德

  • 标签: 共和主义 公民权 宪政 公共信托
  • 简介:微博自落户中国后催生了中国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亦带来中国公共生活的巨变,言论自由和公众监督前所未有的开始勃兴。但为解决微博自由同时引发的诸多负面问题,2012年政府经由实名制对微博自由予以强势干预。干预的本质当然是对人们借由微博这个平台所获得的自由进行划线,确定微时代下人们的自由与自由的限度。本文尝试从宪法的角度,从目的正当性、手段适度性、形式合宪性三个方面,对政府的此次干预是否妥适,是否恪守必要限度,进行检验。而本文的写作也旨在促成借由微博实名制对国家和法律作用的限度进行重新思考。

  • 标签: 微时代 微博 微博实名制 基本权利 基本权利的限制 限制的合宪性理由
  • 简介: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出版自由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构成表达自由的基石。其中,言论自由是灵魂,没有言论自由,新闻与出版自由就是空洞的甚至是虚伪的。而新闻与出版自由则是血脉,靠它们来传播言论和各种信息,形成舆论力量,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维护社会机体的生存与活力。三者又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言论自由是内容,新闻与出版自由是形式。三者是政治人权和公民政治权利的核心,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社会中最重要的自由。它们应当是民主法治国家和尊重与维护人权的社会所关注、支持和争取实现的重要目标。

  • 标签: 人权 公民权 表达自由 言论自由 新闻自由 出版自由
  • 简介: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9条以规范逮捕、拘禁等强制措施为立足点,全面规定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保障权,包括不受任意逮捕或拘禁权,知悉权,及时审判或保释权,提起诉讼权和获得赔偿权等。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以下简称《修正案》)明确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在人权保障理念的指引下,重点修缮了逮捕、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强化了强制措施制度中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但是,较之《公约》第9条,我国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权的保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继续借鉴和吸收《公约》关于人身自由权保障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强制措施制度,为维护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权提供坚固屏障。

  • 标签: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人身自由权 强制措施
  • 简介:平等的公民身份及权利保障是现代民族国家最为主要的连接纽带和认同基础,推进新时期我国公民的发展完善,有必要对公民保障的历史演进进行深刻的回顾、反思和认识。文章以新中国成立至今这一历史阶段为区间,就公民保障的两种方式:权利宣言和实现机制进行一个宏观的描述,进而总结其生成发展的机制和演进特点,并为新时期我国公民的发展完善提供历史经验。

  • 标签: 认同基础 公民权保障 演进 特点
  • 简介:灾民是在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中,受到伤害而处于困难之中的社会弱势群体。灾民权作为人道权,属于人权范畴,其根植于人道主义,依托于人权思想,不仅有其法律依据,也有其深厚的道德伦理基础,更是人类保护弱势群体的需要。灾民权内容广泛,宏观上表现为以生命权和生存权保障为核心的人权,微观上有用水、卫生、营养、食品、居住条件和医疗服务需要等方面的特殊保护要求。作为人道权的灾民权实现需要国家、国际组织及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立法、司法、行政方面不同机制的保障。

  • 标签: 灾民权利 人道权 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