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7 个结果
  • 简介:几经波折,《网络法律评论》第19终于要与读者见面,希望这一精彩纷呈的内容不辜负大家的期待.本专题链接选取时下热点'个人信息保护'作为主题.'个人信息的定义''如何维持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平衡'一直备受关注.我们期望通过学者们的观点碰撞,给读者带来新的启发.首先,张平老师一文,从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出发,分析大数据时代利用数据信息的必然性及规范性,指出大数据时代应当适度立法平衡产业发展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冲突.刘德良老师一文,紧紧围绕最新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探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问题.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一直持分散立法的态度,是否有必要制定一套系统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其次,本选取张凌寒、杜婧、西村洋、任文倩几位学者的文章,分别介绍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回应读者关于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的关切.张凌寒和杜婧一文梳理了美国个人信息保护路径发展历史,分析其经验教训,提出了针对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政策建议.西村洋一文详细阐释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个人信息内涵、保护标准、个人信息流转的限制、监督以及违法处罚等方面的规定,意在通过介绍日本相关立法经验,使我国能尽早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弥补制度上的空白.任文倩一文分析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的发展沿革及主要内容,意在为中国相关方面立法提供域外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较法研究思路对探讨个人信息保护路径大有裨益.

  • 标签: 本卷导读
  • 简介:<正>《网络法律评论》12历时一年半的编纂,终于在所有作者与编辑的期待中与大家见面。本"专题链接"选择了时下争议声沸沸扬扬的"视频分享网站责任问题"。视频分享网站从出现到如今,其著作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视频分享网站的属性问题是基础性争议点,不同的属性意味着不同的责任,属性的区分决定着其所应承担的责任。

  • 标签: 视频分享网站 著作权问题 网络服务提供商 著作权侵权 侵权责任法 授权模式
  • 简介:時已春日,《中國法律》謹此向尊敬的讀者問候春祺。本期雜誌,我们以纪念中國委讬公證人制度三十周年爲特别專题,而亦邀约名家,共話中國法律實践新象。1981年,爲了解决内地舆香港在公證法律制度上存在的客觀差巽,不断满足兩地之間人員經贸往來的現實需要,

  • 标签: 《中国法律》 期刊 编辑工作 发行工作
  • 简介:在过去的一年里,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讨论层出不穷,而AlphaZero(阿尔法元)的出色表现更是让人类顶尖棋手柯洁发出了“对于AlphaGo的自我进步来讲,人类太多余”的哀叹。鉴于人工智能问题在实务界引起的巨大反响,作为学术集刊,本的“专题链接”一栏紧跟时代热点将主题设置为“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法律问题”。

  • 标签: 人工智能 本卷 AlphaGo ZERO 柯洁
  • 简介:<正>《网络法律评论》第九满载我们的厚望,又与您见面了。想必您在翻到此页之前,已经浏览过目录,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在这里容我再饶舌几句,讲讲这些好文章们的前世今生。"专题链接"是"基于动态网络的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政策研究",集结了张平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近期在这个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让您不需要搜索引擎,就直接一

  • 标签: 知识产权政策 动态网络 技术标准 九卷 研究成果 专利政策
  • 简介:<正>第11作为《互联网法律通讯》第2~3的精华本,在体例上沿袭了第8的栏目设置,将书稿主体部分划分为四大板块:互联网法律动态、主题研讨、学术BBS和书评。《互联网法律通讯》是伴随中心一起诞生的,其以创作共享为理念,定位于及时深入地介绍国内外互联网领域的最新动态以及刊载业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创刊六年来,通讯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栏目:域内外互联网法律动态、学术动态、主题研讨、网络

  • 标签: 主题研讨 精华本 互联网产业 学术动态 互联网领域 栏目设置
  • 简介:文章可谓内容丰富,色彩缤纷。本专列"中心报告"一栏,重点推出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北京大学互联网法律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互联网企业个人信息保护测评标准》。该《标准》以知情同意原则、合法必要原则、目的明确原则、个人参与原则、信息质量原则、安全责任原则为基本原则,制订包括知情同意、收集、加工、使用、转移、个人参与、政策修改、安全责任、

  • 标签: 知情同意原则 个人信息保护 责任原则 质量原则 参与原则 研究成果
  • 简介:<正>《网络法律评论》第13终于和大家见面了。网络游戏作为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经济形式,在国家产业政策的认可和支持下发展迅速。与此同时,传统的法律观念和法律规则未能完全有效延伸至网络游戏领域,而实践中的相关案例却频繁涌现,由此产生方方面面的法律适用问题。本我们

  • 标签: 游戏领域 法律评论 法律适用问题 虚拟财产 知识产权政策 产业政策
  • 简介:<正>时近岁末,新一的网络法律评论又与读者见面了,本的主题是"互联网与创新社会管理"。"专题链接"中刊登了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四位博士的论文,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网络时代政府应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以适应网络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步超的"微博"冲击一文提出我国现已形成了与网络舆情管理相关的配套法规,但微博技术对现有的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应以此为契机以法治化建设推动网络舆

  • 标签: 法律评论 互联网市场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大学法学院 法经济学 电子商务平台
  • 简介:<正>写这篇导读的时候正好是2003年的最后一天。就像新年除夕一样,我们的《网络法律评论》第四在承继第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以新的面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首先,本评论的栏目名称都有了改变。正如主编张平老师所说,刊物的栏目名称应该成为该刊物的Logo(标识),既要突出刊物的特点,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而概览现有学术刊物,无出"论文"、"论坛"、"案例分析"等传统栏目名称左右,仿佛

  • 标签: 栏目名称 法律评论 最后一天 案例分析 学术刊物 专题文章
  • 简介:<正>经过前几经验的积累,《网络法律评论》已经逐渐地走向了成熟。本在形式上承袭了趋于成熟的第五,基本没有做变动。只是在内容上又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在"专题链接"栏目开设"聚焦数字版权"栏目。在网络环境中,如何获得授权以及如何防止网上传播的作品被无限的非法复制成为数字版权的两大难题。这次专题收录的《数字环境下版权授权方式研究》、《版权技术措施法律保护的三个等级——兼谈我国的技术措施保护立法》、《技术措施与版权的合理使用》三篇文章分

  • 标签: 数字版权 网上传播 法律保护 网络虚拟财产 电子签名法 非法复制
  • 简介:<正>在北大知识产权学院庆祝建院二十周年之际,《网络法律评论》第16与读者见面了。本的主题是"微博时代的权利保护"。微博是自媒体的代表。它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力量,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也引发了对相关法律问题的讨论。本"专题链接"栏目选择了五篇论文,从公法和私法的不同角度对基于微博产生的法律问题展开学术争鸣。公法方面,中国政法大学赵宏副教授的《微时代下的表达自由及其限制——从微博实名看国家干预公民权利的正当性及其界限》以宪法视角切人,从目的正当性、手段适度性、形式合宪性三个

  • 标签: 自媒体 传播格局 表达自由 网络舆情 知识产权学 法律评论
  • 简介:<正>作为北京大学互联网法律中心简报《互联网法律通讯》2005年的精华本——《网络法律评论》第八在内容和结构上都与前几不同。本主体部分共分为四大块:"互联网法律动态"、"主题研讨"、"法律书评"和"学术动态",这种安排直接脱胎于北京大学互联网法律中心的《互联网法律通讯》,意在反映北京大学互联网法律中心着力于互联网领域法律与政策基础性研究的旨趣。

  • 标签: 精华本 法律评论 主题研讨 学术动态 前几 著作权问题
  • 简介:在过去的一年,"斯诺登事件"的影响继续发酵,而新爆出的"监听事件"更是将"网络安全"这一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因此,本的"专题链接"一栏也"应景"地聚焦"网络安全"问题。其中,张金平博士在分析了欧美及巴西对于网络安全的法律定位和相应立法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从法律上准确定位我国的网络安全,加快出台网络安全战略和专门立法,注重信息安全和个人数据的保护。李少文博士、侯卓博士、冷

  • 标签: 网络安全 李少文 个人数据 信息安全 金平 法律定位
  • 简介:<正>套用圣经上的话来说:关注开源软件法律问题的人有福了。《网络法律评论》第五经过精心准备,推出三篇大作,在"专题链接"栏目开设"聚焦开源软件"专栏,让大家能从不同角度透视"开放源代码运动"。专题文章有:《开源软件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制度诱因、规则架构及理论反思》、《开源软件:知识产权制度的批判与兼容》、《开放源码运动对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启示》。

  • 标签: 法律评论 开放源码 专题文章 反垃圾邮件 理论与实践 理论反思
  • 简介:<正>新的一《网络法律评论》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数字环境下的版权问题一直是网络法关注的焦点之一。紧接第6推出的"数字版权"专题,我们再次推出了"网络版权的侵权责任"的专题。该组文章涉及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性质、数字版权的间接责任制度以及最终用户责任的问题。华东政法大学

  • 标签: 网络版权 数字版权 版权问题 间接责任 最终用户 信息网络
  • 简介:通过对某基层法院诉讼副的抽样统计和文本分析发现,当前合议虚化的倾向已愈演愈烈,衍生出判决前简单口头合议甚至不合议,订时再利用判决书文档剪辑编撰成虚构的合议笔录之"判而后录"现象。在诉讼副保密制度的屏蔽下,这已成为当前基层司法普遍存在而又习以为常的一种危险做法。结合访谈所得,本文描述了"判而后录"背后实际运作着的、真正决定案件裁判的"非正式合议"流程。这种合议庭合议与院庭长"把关"交相杂糅的非正式合议流程,侵削了合议庭成员应有的责任意识和独立精神,放大了合议庭成员在群体决策机制中的消极懈怠心理,并在相当普遍的层面上抑制了"少数意见"及其应当起到的对司法公正的正向作用。本文提出,应实行合议笔录公开制度,以此重构合议庭评议之运行环境及利益格局,从而为实化合议运作提供更加坚实且可靠的内生动力。

  • 标签: 诉讼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