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一.认同的历史性变化认同具有生动而多重的性质,它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如前面所考察的那样,日本华侨经历了战争开始前、战时、战后及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这样一些历史阶段,作为一个民族集团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在其历史进程中,他们的认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认为,他们的认同具有这样的倾向:以中国或广东省、福建省等的出身为基础,随着他们的处境的变化,其境遇也发生变动.即,笔者认为其变化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 标签: 日本华侨 认同感 社会发展 外交关系 民族意识
  • 简介:海外华人的“认同”问题,近年来已成为海内外学者研究二次大战以来华人发展趋势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什么是“认同”?目前尚未有公认的定义。按田汝康教授的说法,这指的是华侨、华人对自己的归属的确认问题,这一定义较易理解。自己的归属何在?是华侨、华人在过去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几十年来大转变时期面临的重大切身问题,也是关系着华人子子孙孙前途的问题,是必须研究的。田汝康教授指出“认同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 标签: 田汝康 马来 文化政策 转变时期 海内外学者 二次大战
  • 简介:<正>一东南亚地区是海外华侨华人最主要的聚居地。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个地区华侨华人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其中,广大华侨华人的价值取向与归属观念的变化尤为突出。时至今日,东南亚各地华人认同并逐步融合于当地主流社会,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

  • 标签: 东南亚 华侨华人社会 海外华侨华人 认同 价值取向 主流社会
  • 简介:恐怖组织的认同构建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个体恐怖分子在群体中找到自我、组织内部同一性的构建以及组织一致对外的恐怖主义活动。在整个认同构建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恐怖组织内外群体文化融入策略选择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段,潜在恐怖分子在主流文化中认同受挫,转而寻求加入恐怖组织。第二阶段,恐怖组织以自身所处的宗教文化为基础,构建其组织文化,并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加深组织成员对这一文化的认同,但与此相对,恐怖组织外群体却很难认同其组织文化。第三阶段,恐怖组织内外群体文化融入策略选择的矛盾持续激化,最终导致恐怖组织采取一致对外的恐怖主义活动。通过“伊斯兰国”作为案例,对上述恐怖组织的认同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伊斯兰国”的“成功”是与其“成功”的文化融入策略密切相关,而其在阿富汗的受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文化融入策略“失当”所导致的,即“伊斯兰国”在阿富汗不但无力完成与塔利班的竞争,而且无法解决组织面临的跨文化冲突问题。因此,在打击“伊斯兰国”等暴恐极端势力时,关注文化融入策略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 标签: 恐怖组织 身份认同 文化融入策略 认同受挫 “伊斯兰国”
  • 简介:按照洛特曼的文化对话机制,当两种异质文化接触和交流时,接受者接受外来文化通常要经过五个阶段。而且,要使对话能够进行,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18世纪从彼得大帝开始俄罗斯拉开了与西方文化广泛交流的序幕,这个时期是俄罗斯接受外来文化的第一阶段。到了19世纪反法战争的胜利使俄罗斯人的民族意识和个人意识空前觉醒,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是文化发展的大好契机,俄罗斯民族抓住了这一契机,贵族精英阶层进行了深刻的文化反思进而达到实践的文化自觉,促成了19世纪俄罗斯文化的高涨,迎来了俄罗斯文化的黄金时代。这是俄罗斯接受外来文化的中间阶段,也是关键阶段。从此,俄罗斯文化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洛特曼所说的文化接受的最后一个阶段。

  • 标签: 俄罗斯 文化 Ю.М.洛特曼
  • 简介:本文的主要观点是英国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对欧盟制乏认同是英国迟迟不愿意放弃英镑,使用欧元的重要原因。文章首先分析了英国政府和大众对欧元的态度,指出单纯的经济原因不是英国拒绝加入欧元区的充分理由;其次,本文讨论了认同、民族国家货币与欧元的关系;最后,从英国民族认同和欧洲认同的关系来看,英国长期视欧洲为他者,对欧洲缺乏认同感。用经济理由拒绝欧元是英国人对欧元真实想法的一种掩饰。

  • 标签: 英国 欧元 欧盟 经济利益 认同感
  • 简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既有冲突性又有共生性,族群认同不会自动转化为国家认同。在多族群国家.为使族群认同上升为国家认同,除了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解决经济失衡、消除剥夺心理外,还需要重视安全利益在族群认同向国家认同转化中的作用。外部安全威胁有利于族群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而内部安全威胁则有可能导致国家认同的分裂。在文莱是否加入马来西亚问题上.安全利益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族群认同 国家认同 安全利益
  • 简介:(一)国家认同的涵义本文简论第二次大战后十二年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首先我有必要确定“国家认同”的定义。所谓“认同”,是英文“Identity”一词的中译,有“身份”、“个性”的意思,至于演衍“认同”一词,如有“归属感”的涵义。所谓“认同”或“归属感”,是指俱(即行为的主体)和个人以外的对象(即客体,包括个人、团体、观念、理想及事物等)之间,产生心理上、感情上的结合关系,

  • 标签: 国家认同 马华 马来亚 立法议会 二次大战 结合关系
  • 简介:马来西亚是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必经之地。华人移居马来西亚的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十九世纪末已形成一个独特的华人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马来西亚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华人认同观念的转变便是其中之一。本文拟对战后马来西亚华人认同观念转变的诸因素作一初步的探讨。一、战前马来西亚华人的认同观念战前,马来西亚的绝大部分华人与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一样,把中国看作是自己的国家,关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到马来西亚只是为了谋生,最初并不打算

  • 标签: 马来西亚华人 华人社会 马来亚 海上交通 华文教育 国籍问题
  • 简介:当今美国的国家认同可以从种族、政治和全球三个维度考察,各个维度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白人至上、民主至上和美国至上。2016年大选表明,在这三个维度上美国的国家认同都受到严峻挑战,美国正经历一场空前的国家认同危机。总统奥巴马八年执政以及拉丁裔移民激增,让欧洲裔白人的威胁感知直线上升。2008年金融危机恶化了美国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民主感到失望。崛起的中国、动荡的中东以及分裂的欧洲给美国的全球霸权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因而2016年的选举可以说是美国国家认同的一次全民公决。虽然特朗普和他的支持者赢得了这场公决,但是这并不表明美国很快就会“再次伟大”。

  • 标签: 美国 国家认同 种族 民主 霸权
  • 简介:东北地区俄裔(俄罗斯裔)的汉语族称有数种,这些汉语族称与俄裔的族群认同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俄裔的血缘构成对他们的族群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

  • 标签: 俄裔 族称 族群认同
  • 简介:东盟成员国对东盟的认同是评估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程度的关键性的核心指标之一.鉴于东盟新成员国的历史特殊性,本文从东盟新成员国的角度考察了影响其对东盟认同的主要经济和政治因素.东盟新成员国与其他盟友的经济发展差距、东盟对其支持和庇护的程度、东盟或东盟成员国之间如何处理内部冲突等因素,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东盟新成员国对东盟的认同,从而影响到东盟共同体的建设.

  • 标签: 东盟新成员国 认同 东盟共同体
  • 简介:自“阿拉伯之春”以降,伊斯兰极端主义日益成为全球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的主要议题.以往的研究已经注意到极端宗教思想对“一失败,即溃散”的弥散型恐怖主义之影响,但对于弥散型恐怖主义生成根源、传播路径与扩散范围却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区分与探讨.基于对伊斯兰文明圈核心区域、半边缘区域和边缘区域在宗教地位、部族影响、民族国家认同与区域权力结构四种因素的区分,在伊斯兰文明核心区域容易形成向外围单向辐射的跨国弥散型恐怖主义;而在伊斯兰文明边缘区域容易接受来自文明核心区域的影响并成为伊斯兰极端主义扩张工具与动员手段.半边缘区域因地缘上的过渡性和宗教上的亚文明特征而介于两者之间.“一带一路”倡议途径广大的伊斯兰国家,为确保中国海外投资安全,在伊斯兰文明核心区和半边缘区域应该注重发展同当地部族关系,而在边缘区则需要强化政府间官方合作.

  • 标签: 弥散型恐怖主义 伊斯兰极端主义 国际反恐 一带一路
  • 简介:新加坡各族群的族群认同随着殖民统治的持续逐渐培养起来,在二战时期得到激励和强化,随之在战后的民族主义运动中得以爆发。这种多元的次国家认同必将会与新生的国家认同产生矛盾,造成难以避免的结构性认同张力。独立建国以后,几十年的族群治理进程有效缓解了族群与国家之间的认同张力,推动了'新加坡人'国家认同的建构。最终在由国家主导,族群与社区积极参与的族群多层治理结构中,上位的国民身份取代原有的族群身份成为首要的认同选项。

  • 标签: 新加坡 族群治理 族群认同 国家认同
  • 简介:引言据说,华人是所有民族中传统观念、宗亲观念和种族观念最强的人。许多华人奉为行为准则的谚语如”落叶归根”、“饮水思源”以及对违背传统者斥之为”数典忘祖”等可以作为这种感情态度的佐证。中国乃中央之国,她那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是其它所有国家无法与之伦比的。然而,历史似乎对华人开了个玩笑。与中国人对其渊源——国家、家庭和文化传统——的深厚感情相反。一批接一批的中国移民在不同时间和由于不同的原因离乡背井到海外(包括菲律宾)寻找新住所。这种向海外的移民一直延续至今。今天,菲律宾已有80—90万华人,约占菲律宾总人口6000万的1.5%。

  • 标签: 华人社会 中国移民 二次大战 菲律宾人 居住国 当地华人
  • 简介:二战以后,美国一直掌握着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霸权,塑造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式并从学理层面论证其霸权合法性。冷战结束以后,出于理论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政治现实的挑战,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欧洲国际关系研究在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研究议题、理论流派等方面与美国展开了积极的话语权竞争,成就了“欧洲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美国的话语霸权。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与地缘政治重心的东移,国际关系研究的亚洲意识也逐渐觉醒,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自主性建设已初见成效,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有所提升。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在话语权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应进一步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推动理论创新;寻找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突破口,挖掘新的研究支点;拓展话语平台,为外交话语体系提供学术支撑。只有制定正确的话语权战略并付诸实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竞争力。

  • 标签: 国际关系研究 话语权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 学术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