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在古印度的本土宗教(婆罗门教、佛教)时期,已经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政教分野、各安其位的格局;而在包括伊斯兰王朝在内的整个古印度,各教派之间也大体上维持着一种多元共存、正常竞争的关系。古代印度的模式为当今世界的政教关系和教派关系问题提示了一种和平、理性的化解之道。

  • 标签: 政教关系 教派关系 政教分野 多元共存
  • 简介:俄罗斯军工综合体是俄经济的重要支撑,更是俄军事力量的重要保证。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激进改革时期后,俄军工领域虽没有发生伤筋动骨的冲击,但随着俄罗斯经济转型改革的深化,这个集俄罗斯顶级科技水平和一流生产能力的行业也被迫进行大改组、大调整。普京在第三次担任总统后,把振兴俄罗斯经济、提升俄罗斯军威和国威作为首要目标,要求大力改革和扶持军工综合体。俄军工综合体正面临新的条件和任务,它能否续写过去的荣耀与辉煌,能否肩负起维持与美国“军事战略平衡”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任,值得研究和分析。

  • 标签: 俄罗斯经济 军工综合体 改革时期 20世纪90年代 军事力量 转型改革
  • 简介:我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出席由中联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综合安全国际研讨会,与大家共同就当前的国际形势与国际安全问题进行交流。正如大家所知,冷战结束后,虽然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世界的发展方向并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愿望。

  • 标签: 综合安全 和平与发展 世界形势 国际安全问题 国际形势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 简介:自1979年以来,东亚地区基本保持了稳定与和平,没有大的战乱与冲突发生.是什么机制维持了东亚的安全与稳定,学界颇多争议.鉴于彼得?卡赞斯坦等学者主张的折中主义分析方法,当前地区的安全秩序主要是由大国间的互动决定的,大国间互动的方式可以从物质、制度与规范3个层面综合全面地进行考察.习近平主席强调的“新型大国关系”,不仅是一种处理崛起国与霸权国结构性矛盾的方法与愿景,也是一种对未来维持地区安全秩序的蓝图.结合近些年国内外对于东亚地区安全形势的研究,当前东亚地区的安全秩序由如下3个方面决定:在物质层面上主要是美国与中国安全与经济政策的互动及相互影响;在制度层面主要是大国以现实主义的目的参与东盟为中心的制度建设;在规范层面则是大国推行自由主义规范与主权规范的相互竞争.

  • 标签: 东亚安全秩序 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
  • 简介: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东亚安全战略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与调整,已初步形成和正在努力打造后冷战时期的安全网络模式,即:以保持前沿军事存在和海外基地为基石,以双边军事同盟与准同盟为轴心,以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为辅助模式,以与区域内非同盟、准同盟国家和区域组织进行高层对话为补充形式,在美国的主导下交叉运用。

  • 标签: 美国东亚安全战略 前沿军事存在 军事同盟与准同盟 多边安全合作机制 高层对话机制
  • 简介:东亚地区主要发展中经济体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经济体制、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各国在独立之后发展民族经济的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受到各种经济发展理论的影响,采取了各种迥异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和资源配置机制。加上各个经济体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力度和能力存在着差别,受外部经济影响的程度也不同,使得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斑丽多彩、形式各异各种经济模式。尽管这些东亚经济体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共同点,但有着更多的不同点。因此,东亚地区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仅存在着单一的“东亚模式”是不符合该地区客观经济情况的。

  • 标签: 东亚模式 内涵 多样性 误区 经济发展模式
  • 简介:印度服务外包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形成了一个既符合国情又顺应全球化潮流的服务外包发展模式,其形式和内容的发展可以从印度服务外包业务模式的演进中得到充分体现。根据实证研究,总结出印度服务外包的三种主要业务模式及阶段演进:初期以软件现场项目模式为主的阶段,发展期离岸外包模式形成发展阶段,转型提升期向离开外包终端和全球交付模式演进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印度服务外包业务模式演进的成效、成功的原因、存在的不足和可以为鉴的启示。

  • 标签: 印度 服务外包 业务模式 演进 启示
  • 简介:碳预算是气候变化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热点和气候谈判争论的焦点之一。2009年英国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碳预算。本文探讨了英国碳预算的目标、模式、特征、作用及影响,指出碳预算将成为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英国制定和实施碳预算,意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机制建设,以便在国际气候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英国碳预算的借鉴意义不仅限于一国国内经济领域,而且关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 标签: 英国 碳预算 低碳经济 气候政治 气候变化政治经济学
  • 简介:1998年10月12~14日,来自全国南亚学界的近70位专家学者于成都召开了印度综合国力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国南亚学会主办,四川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承办,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成都军区二部、成都56...

  • 标签: 印度 学术研讨会 综合国力 尼赫鲁 国际影响力 大国地位
  • 简介:在发达国家,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和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融资模式,本文比较了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和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的特征,认为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的效率更高,在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下,与银行关系密切的企业虽然容易获得资金,但与其他企业相比,既没有更高的利润率,也没有更快的增长速度。

  • 标签: 欧洲国家 美国 日本 企业融资 融资模式 企业治理
  • 简介:<正>香港与新加坡是两颗明珠,在太平洋上交相辉映。然而,它们之间的差异也颇为明显,耐人寻味。两地相似的一面主要有:一、两地均为城邦型国家或地区;一城即一国。或一城即一区。香港的土地面积不过1075平方公里,人口不过570万(1990年数据)。新加坡也仅拥有626平

  • 标签: 新加坡 香港 发展模式比较 土地面积 太平洋 香港制造业
  • 简介: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教授沈红芳撰写的一书新近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国家教育部"九五"人文社会研究项目、美国福特亚洲基金研究项目(1999-2000年度)的最终成果,并被列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的系列研究丛书.

  • 标签: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东亚经济 经济发展模式 沈红芳 书评
  • 简介:具有高度政治分离目标和主权诉求的民族分裂主义是导致国内、国际政治失序和政局动荡的重要因素。由于民族分裂主义不时出现在国际政治的发展进程中,不时搅动或重组原有的政治格局,因而抑制和应对民族分裂主义是必要的多民族国家治理功能。实现有效的民族分裂主义治理应当从分析民族分裂主义的特点和诱发机制起步。发生普遍、目标明确、诱因复杂、认同坚韧是民族分裂主义的特点。利用和强化族性认同、渲染政治主张、通过动员形成集体行动、获取外部支持等环节构成了民族分裂主义行动的诱发机制。因循民族分裂主义生成与发展的机理,从无条件捍卫主权的理路采取的严厉打击模式,从不同程度赋权的理路采取政治容留模式,从消减族性动员的理路采取认同调控模式,从抑制精英力量的理路采取柔性控制模式,从转化政治生态的理路采取外部干预模式,可成为多民族国家治理中的参考。

  • 标签: 民族分裂 族群民族主义 主权 民族治理
  • 简介:占婆是由越南中部沿海地区的一系列河流流域政体组成的政权,每一个流域政体有政治中心、沿海港口和宗教中心3个政权支柱。这些政权以沿海港口为对外交流中心,经济上严重依赖对外贸易。晚期占婆在越南的侵略下,失去了沿海港口和对外贸易的自主权,经济上转向了农业为主,文化上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 标签: 晚期占婆 政治模式 “河流流域脉络” 体制 港口
  • 简介:在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不能不面对领导权的问题。由于东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多元化,决定了该地区合作进程中领导权问题的特殊性。目前东亚地区的领导权(主导权)现状是小国主导模式(东盟模式)。本文笔者对可能存在的美国领导模式、日本领导模式、中国领导模式、中日合作领导模式等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了“东盟机制下的中美日合作领导模式”。“东盟机制下的中美日合作领导模式”解决了中、美、日三大国都不具备单独领导该地区的绝对资质问题;承认了美国在东亚的利益存在,有利于实现美国与东亚国家间的共存共赢;尊重了目前东盟主导东亚区域合作的现实,弥补了东盟模式的不足;能够调动中等国家、非政府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

  • 标签: 东亚 领导权 中美日合作领导模式 东盟
  • 简介:2004年11月16-17日,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四届综合安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德、美、俄三国的安全政策专家代表、德驻华使馆武官以及艾会驻京代表等外方人员与会;

  • 标签: 中国 德国 国家安全 能源安全 区域安全 外交关系
  • 简介:11月15—16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九届中德综合安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外交与安全形势展望”。德国联邦议院外委会成员、社民党党团外交政策发言人罗尔夫·米策尼希率德国社民党12人代表团与会,

  • 标签: 综合安全 北京 中德 德国社民党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国际金融危机
  • 简介:一、引言新加坡元(下称新元)自1980年以来对所有其它主要通货都升了值。这是旨在使国内价格免受输入性通胀影响的一项深思熟虑的政策导致的结果。在1985年衰退之前,反通胀政策的负担依托在全国工资委员会规定的工资限制上。可是,由于劳力紧缺的市场形势以及国民经济中劳力较密集的服务部门比重不断增大,这一政策变得无法持续下来。尽管新加坡政府承认实际工资成本与国际竞争力之间有偶然的联系,随着经济的日趋成熟,它还是接受以其有限的影响货币工资的能力作为反通货膨胀的工具。正是根据这一背景,汇率成了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而国内价格稳定则是其最终目的。

  • 标签: 出口需求 市场支配力 工资指数化 新加坡 汇率政策 综合平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