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债务危机暴露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分歧,改变了欧盟内部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并推动欧盟内部新的关系模式的出现。在当前经济低迷、社会动荡和民族主义情绪上升的背景下,上述变化让欧洲一体化面临艰难选择,前景更加扑朔迷离。
简介:经过“后毛泽东时代”近四十年的经济发展与科技现代化,当前中国所拥有的资源已足以构建具有战略影响力的海军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在其近域边疆的战略优势不断增强,这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可以将其军事预算重心从内陆军事力量转移至海军防御。因此,即使其经济增长放缓,中国仍将具有充足的财力、科技资源以及战略条件来建设一支“大海军”,从而对美国在东亚的海上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挑战,即使美国军事技术保持领先势头,这种挑战依然存在。据预测,十年内中国现代化海军规模将超越美国。这种变化将对未来全球海洋秩序产生巨大影响。虽然美国期望维持其全球海洋优势,但中国海军的崛起将会迫使美国将更多的海军力量集中于东亚海域,以制衡中国海军力量。同样,中国也可能会希望拥有全球性海洋军事优势。但随着美国海军对中国海军的日益关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不得不集中力量发展其在东亚区域的海军力量,以维护其海洋安全。因此,由于海军大国维持地区安全的作用已经不复存在,中国海军的崛起将会导致东亚地区的不稳定,甚至还会导致欧亚大陆宽泛区域不稳定性的增强。
简介:80年代末以来,日本对外战略进入了一个全面谋求走政治大国之路的新时期。从经济大国迈向以相应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的政治大国,这是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必然趋势,也是日本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激烈动荡的情况下作出的战略抉择。这一思想在80年代初由中曾根康弘提出,以后为历届日本内阁所继承。80年代末开始的苏联东欧局势的剧变和1990年爆发的海湾危机,是日本重新考虑其国际地位、调整对外战略的重要诱发原因。日本政府及其外交部门对日本40年的外交进行全面反思,得出结论必须参与重建国际新秩序,争夺大国地位与权益,加快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
简介:粮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国家的粮食政策不仅仅是囿于经济状况所做出的政治抉择,也是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宏观决策.粮食的征集采购制度则是一个国家粮食政策最集中的体现,研究粮食采购体制的变化是研究特定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体制变化、国内和国际贸易不可缺少的环节.一苏俄历史上的粮食征购制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由于战乱,原有的经济体系被砸碎不再运作,国家陷于饥荒和混乱之中.当时,为了维持政权,保证军队、工人的粮食供给实行了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征集制”.列宁在谈到这一政策时说:“我们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来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而是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粮食,为的是供给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