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2013年4月,“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论坛第一次出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引发人们的关注.藉此,博鳌亚洲论坛的公共外交意义也被广泛讨论.多年来,亚洲博鳌论坛实践了公共外交:每年年会都有中国国家领导人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向与会各国政要、学者、企业家宣示中国主张;每年年会都设有部分关于中国、中国与亚洲国家、中国与世界等方面的议题,通过中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向各国嘉宾介绍中国.那么,博鳌亚洲论坛对中国公共外交有何种意义?论坛如何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推动亚洲和平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中国前驻美国大使、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

  • 标签: 博鳌亚洲论坛 公共外交 美国大使 秘书长 周文 专访
  • 简介:唐纳德·特朗普出任美国总统,无论对于美国还是对于世界都是一个重大事件。'特朗普现象'给世界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加剧了本已十分复杂的各种关系。特朗普政府就任第一年内即发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反映了美国当政的建制派的战略和外交思想,值得重视。中国继续保持稳健而持续的发展势头,努力保持对美关系平稳,其国力及世界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是可以期待的。亚洲多国均在世界的变动中调整定位各自利益,尤其自身安全和发展利益,避免在大国间选边站队。朝鲜核导发展取得突破,国际社会进一步对其加强制裁,该问题仍将是亚洲安全局势的一个焦点。

  • 标签: 特朗普 美国 中国 亚洲
  • 简介:亚洲需要契合本地区安全形势的全新的安全观.回归文化领域、从思维产生的根源再出发,是亚洲各国探索建设新型安全观的关键,而“和”文化将发挥重要作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不妨对“和”文化进行一番再认识.对于亚洲安全观的推广,跨文化交流工作将是关键.

  • 标签: “和”文化 亚洲国家 安全观 文化领域 安全形势 交流工作
  • 简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新亚洲安全观,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印度等国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续和发展,其内核是中国的“和”文化。在新时代维护安全需要有新观念,新安全观是在与冷战思维斗争中发展的,它应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亚洲新安全观是对和谐世界理论的发展,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大宣示。坚持和丰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观是亚洲新安全观的基础。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时代为实现亚洲新安全观提供了现实条件。

  • 标签: 亚洲 新安全观 中国
  • 简介:为有效化解来自美国、日本和世界资本主义阵营的挑战,在外交理念层面,习近平主席提出以“和谐、和睦、和平”为核心内容的亚洲新安全观;在战略层面,提出了实现“亚太梦”与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的长远目标;在政策举措层面,提出“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充分展示了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决心。这一构想的实施可以使多元化、多样化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依存,促进共同利益,扩大共同安全,推进合作安全,促进发展安全,增进可持续安全。

  • 标签: 习近平 一带一路 亚洲新安全观 霸权主义 冷战思维
  • 简介: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深深植根于中华沃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思想文化基础。近年来,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成功联合举办了三届国际道教论坛,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取得了良好的外宣效果。三届国际道教论坛的成功举办,激发了海内外各界对中华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关注和兴趣,其公共外交意义值得梳理与借鉴。

  • 标签: 道教思想 公共外交 中华宗教文化 中国道教协会 思想文化基础 对外战略
  • 简介:中国公众的参与程度以及中国表达的效果,是衡量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成果的标准.中国公众的参与程度决定了世公共外交的广度,中国表达的效果决定了世公共外交的深度.只要在参与的广度和传播的深度上做足功夫,就一定能书写公共外交史上又一次不朽传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将成为上海世博会的“时代遗产”,促进全世界对于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深远思考.

  • 标签: 公共外交 成果 上海世博会 中国公众 评估 公关
  • 简介:作为即时性、交互性的动态信息平台,微日益受到各国外交机构的重视,微外交不仅包含以机构形式出现的官方微,也包含以个人形式出现的外交官微.外交官微主要呈现出信息的人性化与人情味、多话题互动性和高度选择性.进一步地,通过外交官微传播动机和实际效果的对比,思考的未来发展图景.

  • 标签: 传播动机 外交官 效果分析 表征 信息平台 外交机构
  • 简介: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周边外交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处理好中印关系对维护中国周边稳定,服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具有重要意义.媒体作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印解读中国政策、展示中国形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网在中印建交60周年之际,通过中印发展论坛对中印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成功发挥了媒体的公共外交功能.

  • 标签: 中印关系 公共外交 媒体作为 成功实践 发展论坛 中国周边
  • 简介:本文将在宗教领域进行的公共外交称作宗教外交,宗教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举办两届的世界佛教论坛是宗教外交的成功尝试,不仅对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对公共外交的广泛开展有多方面的启示和更深层地推动.

  • 标签: 世界佛教论坛 公共外交 宗教 成功 文化软实力 国际影响力
  • 简介:中国在亚洲的"四环"多边性区域合作设计,是一个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联系整体。东亚区域合作的"东亚共同体"框架和"上海合作组织"的中亚合作机制,是中国东西两个方向的主体构架,中国与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中俄蒙三国协调的南北两圈则起辅助作用,由此形成一个四环相扣的整体,将中国很好地融合到亚洲国际社会之中。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将通过在亚洲开展"四环外交",把多重区域性一体化机制进行整合,逐渐将亚洲融合为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再将作为整体的亚洲向亚欧大陆的欧洲部分延伸,构建起一个亚欧大陆体系的利益相通、责任分担和权利共享的亚欧命运共同体,最终迎接国际关系"新大陆时代"的到来。

  • 标签: 亚洲 “四环外交” “一带一路” 战略构架
  • 简介:从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已经对中国的周边外交和亚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周边外交领域,"一带一路"在理念和实践上为周边外交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有效整合了中国的"积极西进"与"海上突破"两种周边外交思路,有助于统筹中国边疆发展与周边外交。在亚洲发展领域,"一带一路"促进了沿线亚洲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了阿富汗、斯里兰卡等亚洲欠发达国家的战后重建与经济发展,为沿线亚洲国家发挥比较优势创造了平台。与此同时,"一带一路"也面临五个方面的潜在风险挑战,中国需要在周边外交和亚洲发展层面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工作。

  • 标签: “一带一路” 周边外交 亚洲发展
  • 简介:2017年10月20日,由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跨界民族与周边国家关系论坛'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召开。来自国家民委、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大学、内蒙古大学、延边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论坛的讨论。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红志出席论坛,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纳日碧力戈教授主持论坛讨论。

  • 标签: 跨界民族 现实困境 研究展望 国家民委 蒙古国 周边国家
  • 简介:《跨界亚洲的理念与实践——中国模式·华人网络·国际关系》(刘宏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一书以中国模式相关争论为出发点,将海外华人问题放在中国模式、华人网络和公共外交大视野中,研究海外华人与中国崛起、中国国际关系的演进关系,这对海外华人研究以及中国未来的公共外交而言,都很有启发意义.

  • 标签: 中国模式 公共外交 华人华侨 实践 亚洲 海外华人研究
  • 简介:2017年9月23日至24日,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创中心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协办的复旦大学第二届中国海洋战略高端论坛成功举行。来自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国南海研究院、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海南省三沙市人民政府.

  • 标签: 一带一路 研究院 海洋战略 高端论坛
  • 简介: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成功主办了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共有35个国家81个政党的领导人和代表与会并通过《2004北京宣言》.这是我党历史上首次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开创政党外交新局面的重大举措,也是亚洲地区政党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件盛事.之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在韩国、哈萨克斯坦和柬埔寨举行的国际会议,并在该会议框架下以扶贫、发展成果共享等为主题,举办专题会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标签: 亚洲政党国际会议 中国共产党 交流 大型国际会议 哈萨克斯坦 党的领导
  • 简介:瑞士联邦议会瑞中小组世访华代表团成员通过西藏之行,了解了真实、全面的西藏历史,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体验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并了解了农牧民的现代生活.这次访问活动使瑞士议员转变了对西藏的许多看法,正面认识了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为涉藏公共外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 标签: 西藏历史 联邦议会 瑞士 感受 民族宗教政策 华团
  • 简介:利用互联网新应用进行外交沟通,不仅在表面上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实际上也是媒介新技术在外交应用上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外交部利用微开展公共外交这一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期对这一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外交变化进行诠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讨“微外交”的现状及其在公共外交和国家形象建构中的积极作用,总结现有新媒体公共外交模式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具体措施。

  • 标签: 国家形象 外交国家 外交小灵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