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93年11月15日至16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同日本大学和韩国庆熙大学在日本东京召开了“东北亚国际环境的变化与新的合作框架”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中国学者有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副系主任方连庆教授、黄宗良教授、王杰教授和张锡镇副教授,日本学者有日本大学东亚研究会本田弘教授、浦野起央教授、加藤义喜教授、长谷川启之教授;韩国学者有庆熙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赵正源教授、朴基岸教授、姜正模教授、权万学教授。日本大学总长濑在良男教授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庆熙大学校总长赵永植教授和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王学珍教授分别在研讨会上发表了特别演讲。有9位学者在会议上宣读了学术论文,并就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看法。这次是中日韩三所大学学者第二次学术交流活动,它进一步促进了三方学者的相互了解与合作。现将提交会议的论文刊登于后。
简介:“心理-社会均衡”是美籍华裔学者许娘光提出的理解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关系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最主要的特点是将人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场”而不是孤立的个体,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以及心理与社会动态均衡的角度把握人。采用这个理论对中国、印度、美国等几个大规模文明社会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该理论在几个方面与许氏的中国文化背景相联系:与儒家的“修、齐、治、平”模式有相似之处;与中国文化从人的“相互性”出发把握人的特点相一致;重视亲属集团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中和、平衡思想。许氏在参考中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这个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人际状态”概念,不仅对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为我们从文化心理角度重新审视目前主要基于西方经验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以及相应的主流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简介: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的根基与土壤,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灵魂与核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当代大学生要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使命,其核心就是要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深刻剖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缺失的表现,以此为突破口,通过真理的魅力、实践的力量、环境的熏陶,积极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简介:<正>一、努力发展社会生产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恩格斯指出: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历史唯物论揭示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便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它可以突破阻碍它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换来新的生产关系与它来适应。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三篇第二章中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消除现存社会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不应当从头脑发明出来,而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