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中国传统哲学对“天人关系”有各种不同的阐释。古代哲人所倡导的“天人和谐”理念与征服自然的矛盾,仍是我们现代人必须解决的问题。

  • 标签: 天人关系 天人和谐 天人合一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池田先生认为,人类和谐是人类的现实目标和终极追求,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皆应以和谐为核心。和谐社会的基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危机在于人类抛弃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联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需要依循中道原则特别是依正不二的原理,需要进行人的革命。

  • 标签: 池田大作 人与自然关系 中道 人的革命
  • 简介:一、儒家之"忠"的含义儒家"忠"的思想主要阐述的是臣民对君主和封建王朝的关系,它蕴含丰富的含义.

  • 标签: 儒家 "忠" 当代 人际关系
  • 简介:儒家政治能否现代化取决于一个问题:“内圣”能否开出“外王”?对此,人们从正反两个方向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那么,是否有第三条道路呢?如果我们回归原始儒家就会发现,道德与政治虽有联系,也分别有其独立的自性,因此儒家“为政以德”的内圣外王之道只是以道德的方式解决政治问题的策略,“内圣”既没有生发“外王”,也没有遮蔽“外王”,而是成全了“外王”。既然内圣外王之道只是一种策略,那么儒家政治的现代化就是一个策略调整的问题,亦即将政治的归于政治,道德的归为道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道德与政治的完全分离,在仁的统摄下,道德与政治从根本上是一致的。

  • 标签: “内圣” “外王” 道德 政治 君子 平民
  • 简介:儒学传统中有丰富的"德治"思想.我们今天讲"以德治国"没有必要讳言儒家"德治"传统,而应从对儒家"德治"思想的得失的把握中,认清当今的"以德治国"与儒家"德治"的本质区别,充分认识我们今天提出"以德治国"这一治国方略的正确性,以坚定地实行"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的治国方略.

  • 标签: 儒家 "德治"思想 德治 内圣外王 法治 以德治国
  • 简介:在中国哲学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有积极因素,但也有消极成分.积极因素是人与世界融为一体的诗意境界,消极成分是人对天的依赖,也就是相信"天命"主宰一切,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一消极因素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弊病的总根源.下面,笔者着重分析一下"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存在的主要弊端.

  • 标签: “天人合一”思想 消极 中国思想文化 积极因素 中国哲学史 诗意境界
  • 简介:'一个没有学问的民族,是要被别的民族轻视的',这是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金堂五凤青年贺麟对时代做出的思考。为此,贺麟远涉重洋,求学欧美,力倡学术救国,潜心译述,呕心教育,培养人才,自觉地谋求使重视逻辑认知和理性思辩的西方哲学与重视道德评价和直觉体悟的中国哲学相结合,于上世纪40年代创立了与冯友兰'新理学'相对的'新心学'思想体系,被尊为当代新儒学八大家之一。

  • 标签: 儒家贺麟 新儒家
  • 简介:孔子一生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儒学,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源泉包括殷周文化、东夷文化、鲁文化、周礼等。孔子弟子众多,在其去世后,其弟子不断丰富和传扬儒家思想,并分化形成了诸多流派,儒学亦成为显学。

  • 标签: 孔子 儒家思想 思想渊源 儒分为八
  • 简介:可以从儒字的构成和儒所代表的身份两个方面考究儒的由来,在字的构成上,其来源于需;从身份特征上看,则儒通濡,有沐浴的意思,与原始术士活动有关。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践行儒的行为规范,致力于传承包含儒的活动内容的周礼文化,形成了以周礼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学说思想;其有成效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并周游列国进行宣传,使其学说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一大思想流派(家),儒家也就由此而生。

  • 标签: 儒家 由来
  • 简介:儒家思想将仁、义、礼、智、信视为人的天性,孔子、孟子、荀子等都重视对"信"的思想的阐释.概括言之,信就是保证自己承诺的真实性,具体有守信之信、等级之信、人伦之信、宽仁政之信、交易之信等.就本质上讲,儒家思想的"信"是为仁义服务的,依附于伦理思想,是历史经验与现实社会相融合的结晶,反映在法律上就是不嗜杀人、同罪异罚非刑也、宽猛相济、无诉思想、反对不教而诛和父子相隐、君臣相隐等.但是,儒学者在阐释"信"的思想时突出了精神信念对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含有唯心的成分.

  • 标签:
  • 简介:我国儒家文明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智慧,值得我们加以重温和借鉴,以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儒家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观念、整体生命观、整体消费观,儒家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义利观,儒家反对纵欲、提倡导欲、节欲的节欲观,对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整体观 义利观 节欲观 儒家智慧 科学发展
  • 简介:义利观是关于义与利关系的基本观点。义利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命题。在历史上,儒家的义利观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影响最大。它的基本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

  • 标签: 儒家义利思想 义利统一 义以为上 义以生利
  • 简介:天人合一”究竟“合”到哪里去呢?是人“合”天,还是天“合”人呢?道家主张“合”到“天”即大自然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自然中心论”的理念.有的往往把“人”理解为“自然人”;儒家主张“合”到“人”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人类中心论”的理念,有的把“自然”理解为与人合一的“自然”,有的则理解为与人对立的“自然”。儒家对处于本位和中心地位的“人”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孔子所说的人指抽象的泛爱的“仁人”,而他的一些传人们又多半把这种“仁人”加以改制,蜕变为“官人”,“天人合一”即要“合”到“天子”、“君主”或“皇帝”那里去,所谓“朕即国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解和处理天人关系问题上,强调“以人为本”,同时又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标签: “天人合一”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辩证 科学 以人为本 “自然”
  • 简介: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之道对组织工作干部的个人修养、行为规范和形象展示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以儒家君子思想,可对组工干部眼界思路、品德行为和廉洁自律提出相应要求。

  • 标签: 君子 儒家 组工干部 形象
  • 简介:"人文关怀"精神是杜甫思想的精髓所在.这种"人文关怀"精神首先是站在儒家思想中心--"仁"的起点上发展起来的.诗人困守长安时期与百姓在一起的困苦生活触发了对底层贫民的同情心与谴责腐朽政局的正义感,安史之乱中生灵涂炭的惨景使他悲天悯人,不但对苦痛"推己及人",而且情愿"苦身利人".长期不懈的诗歌艺术追求让其用审美的目光观察万事万物,"民胞物与"是杜甫人文关怀的最高境界.

  • 标签: 杜甫 儒家思想 人文关怀
  • 简介:当前,中华民族正行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民族的复兴不只是经济的腾飞,更应当是文化的复兴。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积累的伟大智慧,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华文化必将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以新的姿态和新的形式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在人类文明体系中的影响和地位。一、儒家学说是注重流动和传播的文化儒家文化自诞生后,能够传播到华夏各地,最重要的在于其具有开放与流动的学术品格,能不断吸收各个学派之长,随着人的流动与学术的传承而跨越时空,最终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

  • 标签: 儒家文化 当代传播 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基因
  • 简介:诚信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但由于农业社会条件下人的主体性的缺失,传统儒家诚信在传统社会中形成了某些带有时代烙印的特点。现代中国的社会伦理生活经验表明,儒家诚信伦理虽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它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资源仍有价值,仍具有合理的可借鉴的成分,不应当被简单抛弃,经过合理的转化、更新必然能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

  • 标签: 地域性 等级义务性 道义性 道德自觉性
  • 简介:在探讨如何实现儒家哲学当代价值的问题上,重要的是选择对儒家哲学的诠释角度。从考察儒家哲学自身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出发,从管理学的角度体现儒家哲学的时代关怀,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 标签: 儒家哲学 管理
  • 简介:儒家伦理思想是为中华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倡导儒家“仁爱”原则,有助于建立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扬弃儒家的信义观有助于确立良好的市场经济道德秩序;升华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有助于塑造当代人理想人格;挖掘儒家“礼”的思想的时代内涵,对弘扬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 标签: 儒家伦理 道德 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