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伍广津(1962-),广西宾阳人,副教授,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龙狮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赛艇与龙舟分会竞赛部副主任。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已经发表论文1O余篇,合著2本,参编教材3部,代表作《舞炮龙文化发展研究》。作为广西民族大学龙舟队主教练,率领学校龙舟队参加国内国际比赛获得多项荣誉。

  • 标签: 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国大学生 学者 相思 民族大学
  • 简介:黄平文(1965-),广西隆安人,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9月至2007年2月应邀到韩国安东大学讲学,并被聘为该校兼职教授至今。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侗台语族语言文化、中国-东南亚侗台族群语言文化比较、文化语言学。

  • 标签: 中央民族大学 学者 相思 博士学位 兼职教授 语言文化
  • 简介:凡一平(1964-),本名樊一平,壮族,广西都安人。先后毕业和就读于河池师专、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八桂学者文学创作岗成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了长篇小说《跪下》《顺口溜》《上岭村的谋杀》等五部,

  • 标签: 学者 20世纪90年代 相思 全国人大代表 研究生导师 复旦大学
  • 简介:鄄城蒙古氏考波·少布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历经朝代更迭、社会变迁之后,在今山东省郸城县居住着一支自称元裔的氏蒙古人(大约有M万人口)。笔者于1995年9月下旬曾赴该县梁屯乡蒙古氏聚居地老家村、北王召村进行了实地考察。期间,对氏蒙古人的村舍建筑...

  • 标签: 苏氏蒙古人 蒙古苏氏 考证 鄄城
  • 简介:当前活跃在广西文坛的中青年作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相思湖畔的广西民族学院,有人戏称之为来自“相思湖畔作家群”。本文通过时相思湖畔作家群现象的透视,揭示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 标签: 相思湖作家群 现象 园丁 社会关注
  • 简介:语是川西南20世纪80年代新发现小语种之一。尔语高度濒危。本文从濒危语言记录和典藏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尔语拼音方案的构建要点。一是简要介绍尔语分布、人口、地方土语;二是介绍尔语濒危的主要原因,以及尔语典藏和保护的意义和方法;三是介绍当前尔语研究的国际前沿;四是介绍尔语拼音转写系统的建立以及标准音点的选择;五是尔语拼音转写系统的具体内容。

  • 标签: 尔苏语 语言生态 语言活力 濒危语言 语音系统 拼音方案
  • 简介:<正>在我国历史上,唐代的科技教育是相当发达的,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处在中世纪的欧洲相比,已经在形式、内容和方法上都远远超过了后者。不仅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本文想就教育制度与教材教法等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供科技史和教育史工作者参考。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特别是初唐,国家的统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生产力的进步又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 标签: 算学 国子监 天文历法 李淳风 唐会要 教材教法
  • 简介:伊斯兰教非派乃格什班底耶对中国伊斯兰教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乃格什班底耶教团14世纪创立于中亚地区,其公认的传播谱系道祖是华哲·白哈文丁·乃格什班底,在其道统谱系上还有很多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乃格什班底耶在中亚西部有两条传播线路:一条由著名的复兴者“伊玛目·冉巴尼”从印度传入伊拉克等地区,后来又传至麦加、也门和埃及等地并建有自己的道堂;一条是由华哲·欧拜顿拉·艾哈拉儿通过穆罕默德·噶迪传给很有影响力的艾哈迈德·凯桑尼,其子孙中的一些分支后来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形成新疆历史上有名的“喀什噶尔和卓家族”.这两条传播路线后来对中国甘宁青等地的伊斯兰教门宦形成有深远影响.

  • 标签: 伊斯兰教 苏非派 乃格什班底耶
  • 简介:青海藏族牧区的婚俗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随着时代的推进,其传统婚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笔者通过多次调查与访谈,对共和县莫热村的传统婚俗进行了实地调研,记录了当地婚姻缔结的全部过程,认为在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与文化涵化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 标签: 青海湖 莫热村 婚俗 传承
  • 简介:元世祖后裔、镇南王子孙──山东鄄城元代蒙古人后裔氏历史研究苏德彪山东省郸城县梁屯乡老家村,有330多户居民,1300多口人。他们绝大多数姓氏人家都清楚地知道他们自己是元代蒙古人的后裔。按当地的传说,氏家族的始祖是元末的义王和尚。义王和尚是...

  • 标签: 鄄城县 姓氏 元世祖后裔 镇南王 山东 元代
  • 简介:山地民族万物关联的生态观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彼此向对方植入了自己的文化符号,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个生命体。在这样的生态观的影响下,山地民族不断地向其所处的社区里布控着“神”的化身,使其社区极具神圣性,每一生命体和非生命体都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结果是,在一个有“神”的社区里,其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一传统思维给未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诸多生存方式的选择。

  • 标签: 山地民族 有“神”社区 生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