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正>目前已比较清楚的知道,高血压、心脏病、感冒、胃十二指肠溃疡、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某些皮肤病、精神病等的发病,确与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但是不良情绪怎样致病,良好的情绪又怎样有利于疾病,其内在病理变化如何?虽经生物学、心理学等大量的研究,仍知道得不很清楚。现综合一些国外的实验资料,可能对我们正确认识疾病,对待疾病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 标签: 高血压 疾病 心脏病 胃十二指肠溃疡 支气管哮喘 精神病
  • 简介:<正>应激(stress)的概念是由塞里(H.Sely1907—7982)在1936年提出的,这对当时自然科学界崇尚分析万能,而肾上腺皮质激素机理又尚未阐明,无疑是一大震动。以后他发现软组织钙化沉着病的机理,提出钙预防(caiciphylaxis)的观点,对大动脉钙化到一切因炎症引起内脏组织的钙化病变采取以激素和钙代谢为主的综合治疗,并且开展对肥大细胞的研究并发现许多聚合肥大细胞。

  • 标签: 适应性疾病 情绪性应激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肥大细胞 去甲肾上腺素 激素分泌
  • 简介:以往许多研究探讨了各种视觉特征对数量判断任务的影响,但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本研究依据信号检测论原理对刺激特征影响数量判断的方式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刺激大小、形状和分布均匀度等因素可影响数量判断的反应标准,但不会影响辨别力;刺激聚集或组块会直接对数量判断的辨别力产生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刺激特征对数量判断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一方面,人类具有从刺激特征中直接抽取数量信息进行认知比较的能力;另一方面,刺激点聚集或组块可以直接影响被试的数量感知。此外,我们还推测,组块是通过改变客体表征的方式来影响数量感知的。

  • 标签: 数量感知 数量判断 信号检测论 组块 客体表征
  • 简介:<正>青春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的心理和身体相应地出现显著的变化。心理方面,有人称青春期为心理上的"第二反抗期"或"精神断乳期"。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加强,欲脱离父母而独立自主生活,另一方面对父母尚有所依恋。这种"独立

  • 标签: 青春期 心身疾病 综合症 主要表现 神经性厌食 自我意识
  • 简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心理疾病污名社会表征的公众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在全国12个省市对1028名普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心理疾病污名社会表征的不同维度分别对公众接近、帮助心理疾病患者的意愿和专业心理求助意愿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公众污名感知在社会表征影响行为意愿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 标签: 心理疾病污名 社会表征 中介检验
  • 简介:网络表情符号是网络交往中用于交流情绪情感的从属性符号,起到了言语线索的作用。本研究从网络表情符号的界定、使用的理论基础、使用动机、传递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信息接收者对。表情符号的解释等方面进行梳理,提出未来研究应深入关注的四点内容:揭示网络表情符号的情绪表达规律及机制;关注网络表情符号使用的文化适应性;重视网络表情符号应用对青少年的影响;完善表情符号使用的测量工具,推进研究方法多元化。

  • 标签: 网络空间 表情符号 非言语线索
  • 简介:随着人们工作和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那么,导致现代人心理疾病的诱因有哪些呢?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都市白领群体在社会整体节奏迅速加快的同时,更容易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许多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放松调适,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个体的精神状态如果总是高度紧张的话,会造成内分泌功能失调及免疫力下降,会产生各种身心疾病,甚至会导致“过劳死”。二、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 标签: 心理疾病 原因 十大 生活节奏 工作压力 精神抑郁
  • 简介:摘要为探究认知负荷和期望对注意盲视的影响及二者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实验者修改持续动态范式,采用2(期望:高/低)×3(认知负荷:高/中/低)混合设计进行实验。结果显示,高期望个体检测到意外刺激次数显著高于低期望个体;不同认知负荷对意外刺激检测无显著差异;中、低负荷下,高、低期望对意外刺激检测存在显著差异,高负荷下期望对意外刺激检测无显著影响。这表明期望确实影响注意盲视,并在特定负荷条件下作用更大。

  • 标签: 认知负荷 期望 非注意盲视
  • 简介:本文针对高新技术迅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预期事件,围绕潜在的负面效应及其影响范围展开系统分析,同时以态度干扰技术穿插于原始态度测量与结果态度测量(SD方法)之间,探讨、分析科学研究中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克隆绵羊)对大学生科技态度的负面影响。分析结果发现各类被试对生物技术的态度均出现显著性的变化,由较积极、赞同的方向向较消极、中立方向发生态度改变。论文在借鉴同类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应用免疫理论等作为对策性建议。

  • 标签: 非预期事件 态度改变
  • 简介:本文以民营企业台湾糖业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员工沟通满足及主管领导型态与领导效能间之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台糖公司所属机构进行调查,所搜集的有效问卷共632份。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规则相关分析以及路径分析来探讨领导型态、员工沟通满足及领导效能各构面间之关系,本研究之主要发现为:(1)台糖公司主管的领导型态属于PM型领导,员工沟通满足及领导效能仍低,尚待转型中之台糖公司主管积极改善。(2)主管领导型态与员工沟通满足间、员工沟通满足与领导效能间以及主管领导型态与领导效能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3)“领导型态”与“领导效能”之直接相关性较之经由员工“沟通满足”为中介变数时之相关性为弱。

  • 标签: 领导型态 沟通满足 领导效能
  • 简介:采用图-图干扰范式来考察熟练中一英双语者言语产生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范围。实验1探讨用汉语命名时,干扰图的英语名称能否得以激活。结果发现,干扰图的词汇熟悉度高时,音译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音韵无关词,而熟悉度低时,二者无显著差异,说明在一语的产生过程中只能激活二语中高熟悉的目标词。实验2探讨用英语命名时,干扰图的汉语名称能否激活。结果发现,不论熟悉度高还是低,音译词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音韵无关词,说明在二语的产生过程中会激活一语中的目标词。总的结果说明,熟练中-英双语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非目标语言中的目标词也会激活,并且激活范围既受目标语言的熟练程度的影响,也受目标词熟悉度的影响。

  • 标签: 图-图干扰范式 双语者 言语产生 非目标词
  • 简介:用Allan和Brooks的实验范式,采用2(学习轮次:5轮、10轮)×2(项目类型:旧项目、新项目)×2(项目匹配性质:正向匹配、反向匹配)混合实验设计,研究规则分类中非规则特征突显条件下的样例效应。结果发现,在学习5轮的条件下,获得了错误率上的样例效应,在学习5轮和10轮的条件下都没有获得反应时上的样例效应。实验得出样例效应的产生和突显的规则特征有关的结论。

  • 标签: 分类 规则 样例效应 感知特征突显度
  • 简介:本研究采用红、橙、黄、绿、蓝、紫、棕、黑、灰、白10种单色,研究美术专业人员(117名)和美术专业人员(447名)的颜色爱好特点的异同。采用物体图和抽象图形两类图形共7种,其中又按颜色特性分为记忆色和任意色两类。结果表明:两类人员都具有偏好记忆色的共同倾向,但偏好程度有显著差异;对任意色的爱好,美术专业人员与美术专业人员的主要差异表现为前者明显地偏重爱好无彩色灰黑白颜色

  • 标签: 颜色爱好 记忆色 任意色
  • 简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71名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调查,探讨了组织分割供给与工作情绪衰竭的关系,以及工作心理脱离和工作→工作冲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1)组织分割供给不仅可以通过工作→工作冲突的中介作用负向影响工作情绪衰竭;(2)还可以通过依次影响工作心理脱离和工作→工作冲突进而负向影响工作情绪衰竭。因此,组织分割供给对个体的工作角色和工作角色均有积极作用。

  • 标签: 组织分割供给 工作情绪衰竭 工作心理脱离 工作→非工作冲突
  • 简介:采用改造后的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探讨母语为汉语的熟练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层面,以及词汇熟悉度的影响。实验1考察学习阶段不同熟悉度的目标词在测验阶段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从而检测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是否自动激活,实验2探究学习阶段不同熟悉度的目标词在测验阶段以翻译对等词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从而检测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的语义层面能否激活。结果发现:熟练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言不管为中文还是英文,都能自动激活,但激活层面会受到词汇熟悉度的影响;当目标语言为二语时,熟悉度高的二语词能激活到语义层面,熟悉度低的二语词只能激活到词汇层面;当目标语言为一语时,不管词汇熟悉度高还是低,都能够激活到语义层面。

  • 标签: 词汇熟悉度 非目标语言 双语者 语言理解转换 激活
  • 简介:宗教应对是近20年来西方宗教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当人们遭遇疾病、丧失、战争等严重威胁个体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压力事件时,往往转向更高的力量以帮助自己应对,宗教也常常成为他们的应对资源。在中国,关于宗教应对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宗教信众逐年增多、癌症等重大疾病威胁越来越多民众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宗教如何影响个体应对疾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基督徒为例,探索重大疾病患者的宗教应对过程,揭示个案可能采用的宗教应对策略和持有的宗教应对资源,及应对过程中宗教应对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变化。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原因在于: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宗教应对领域目前仍缺乏坚实的理论,质性研究可以深入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寻求解释和理解。本质性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10名身患癌症等重病的基督徒共同建构他们的宗教应对过程。数据分析和理论建构以扎根理论为指导,对10名研究对象产生的数据进行三级登录,产生一级编码53个,二级编码16个,其中主要类属为:宗教应对过程中的情绪/心境和态度,宗教认知应对,宗教应对行为,宗教应对资源,宗教应对结果;三级编码得出具有统领作用的核心类属“重大疾病患者宗教应对的动态过程”。效度检验采用研究者检核、研究对象检核、资料之间的相互验证、共同编码、反馈法等。成文采用类属作为基本结构,在部分类属下穿插一些小型个案及情境分析。从应对结果来看,本研究对象普遍在应对过程中取得了生理、心理、灵性上正向的变化。从总体应对方式看,他们基本采用积极宗教应对的方式,他们并非没有经历灵性挣扎,但在这个过程中依然�

  • 标签: 宗教应对 中国基督徒 重大疾病 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
  • 简介:采用Most(2000)的持续动态的实验范式,以圆圈、抽象面孔和真实面孔为期望刺激,研究其生态意义信息对无意视盲的影响。研究发现:(1)相对于正性面孔和中性面孔,被试对负性面孔作为期望刺激时的觉察率更高;而对正性面孔和中性面孔作为期望刺激时的觉察率无显著性差异;(2)相对于圆圈,抽象面孔和真实面孔作为期望刺激的觉察率更高,而抽象面孔与真实面孔作为期望刺激时的觉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负性的、精细的期望刺激的无意视盲率更低,即生态意义信息强的期望刺激更易捕获注意。

  • 标签: 无意视盲 非期望刺激 生态意义信息 注意捕获
  • 简介:以374名农村青少年为被试,基于留守青少年和留守青少年的比较,探讨了个体行为自主决策、亲子亲合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亲子亲合与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农村留守和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能显著正向预测两类青少年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负向预测其消极情绪。(2)对于留守青少年,行为自主决策与母子亲合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行为自主决策仅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留守男生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母子亲合则显著负向预测留守女生的消极情绪;但是,这种性别差异不存在于留守青少年之中。(3)对于留守青少年,母子亲合在其行为自主决策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显著:低母子亲合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其生活满意度;高母子亲合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不存在关联。

  • 标签: 留守青少年 行为自主决策 亲子亲合 主观幸福感
  • 简介: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是宗教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它是否能够直接在中国应用,是否有不适合之处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选取在中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性的佛教徒来作为基督徒的参照。通过问卷的形式,本研究发现,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思想在佛教徒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适用性。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在基督教文化中不适用;基督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其他宗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奥尔波特的“外在取向”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宗教取向二分理论成立的前提——“有真正的信徒和真正的信徒两种类型,且二者之间能够明确分开”——可能在佛教中不适用;部分佛教徒的行为并非源自宗教,而是源自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信徒,宗教不能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宗教也不是他们行为的原因。

  • 标签: 奥尔波特 内在取向 外在取向 IE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