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社会阶层意识是居于某一社会阶层中的个体对社会阶层的认知与认同。依据社会阶层意识的操作性定义,所编制并得到验证的《城乡居民社会阶层意识问卷》共有6个维度:社会分层的感受与评价、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社会各阶层的基本认知、自我阶层归属、本阶层及其他阶层的感受与评价、阶层关系的感受与评价。其中,前3个维度称为阶层认知,后3个维度称为阶层认同。对城乡居民的社会阶层意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1)城乡居民具有较为清晰的阶层认知和较为明确的阶层认同,社会阶层意识较强;(2)城乡居民的阶层认知和阶层认同之间具有交互影响,共同作用于阶层冲突;(3)阶层认同对城乡居民的客观社会位置与阶层认知起着调节作用,从而影响着阶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4)城乡居民自我认同的阶层与客观阶层的一致性不高,自我阶层归属感弱;(5)城乡居民对社会阶层关系的评价较为乐观,认为当下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较为和谐。

  • 标签: 社会阶层 阶层意识 阶层认知 阶层认同 自我阶层归属
  • 简介:运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02名农村校外青少年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1)农村校外青少年中女生多于男生,年龄集中在15~22岁之间,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2)校外青少年在社会支持的总分、客观支持因子、主观支持因子、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因子、客观支持因子在文化程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初中文化程度的高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对支持的利用度在文化程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 标签: 校外青少年 社会支持 性别 文化程度
  • 简介:作为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一部分,内隐自尊是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分离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表现,而这种态度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目前,内隐自尊的研究在方法采用间接测量的方式;在研究成果上主要集中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对照性研究,内隐自尊的应用性研究两方面。本文拟就内隐自尊研究的缘起、研究方法、已有研究成果作尝试性探讨。

  • 标签: 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自尊 内隐联想测验
  • 简介:本研究以“Y-G人格测验”为工具,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山东部分地区公民心理素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该省公民心理素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情绪不够稳定;(2)社会适应性较差:(3)偏于内向。文章提出了改善公民心理素质的教育对策和建议。

  • 标签: 人格 测量
  • 简介: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青少年网民已是第一大用户群体。但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却成了让人忧心的问题,据我们多项研究的结果,其比例约为5.40%;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思维、分离一个体化过程、虚拟自我、自我认同、依恋关系、人格、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生活压力等与其互联网服务偏好、“网络成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我们也编制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青少年健康上网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内容分析,提出了青少年健康上网的评价指标。

  • 标签: 青少年 网络成瘾 影响因素 健康上网
  • 简介: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极为复杂。既受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条件所制约,也受学生自身素质如气质,性格特点和对社会信息的加工方式等发展水平所影响,因此是环境和教育等外界因素和其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标签: 问题行为 环境 气质
  • 简介:本文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庄子主要心理健康思想,对外物强调“物物”,对内强调无为之虚,主张自足的内在价值尺度,开放心灵。并首次对庄子心理健康思想适应症状及治疗作了探析

  • 标签: 庄子 心理健康思想 道家思想 无为思想 心境
  • 简介:失业对失业者的影响是广泛的,包括经济、心理、生理等不同层面,文章着重探讨了失业人员的心理状况,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对于失业对配偶和子女的心理影响以及失业人员与其他群体心理的比较也做出了初步分析。

  • 标签: 失业 心理问题 心理影响 认知失调论 需要理论 归因理论
  • 简介:本研究以凌文辁,方利洛编制的《中国员工组织承诺问.卷》为研究工具,对59名湖南武冈市基层国土资源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比较。调查结果表明,湖南基层国土资源部门公务员组织承诺以及规范承诺、感情承诺和理想承诺水平处于平均以上。男性基层工作者的理想承诺显著高于女性。

  • 标签: 组织承诺 基层国土资源工作者 现状调查
  • 简介:本文通过对云南高校禁毒防艾志愿者的调查与分析,认为责任感、服务意识、沟通能力以及知识技能等6个胜任特征为禁毒防艾志愿者胜任特征的结构。因此在今后的志愿者选拔与培训中可从这几个方面切入,从而为更好地建设禁毒防艾志愿者队伍提供支持。

  • 标签: 禁毒防艾志愿者 胜任特征结构模型
  • 简介:目的:了解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现状,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方法:本研究的被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结果:(1)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8.73%,排在前四位的影响因子是: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2)农民工子女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和精神病性6因子均分显著高于常模;女生的人际敏感、偏执、敌对、强迫和精神病性5因子均分显著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的强迫、人际敏感、忧郁和精神病性4因子均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3)“留守子女”的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和精神病性5因子均分显著高于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结论: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不高,社会应给予高度关注。

  • 标签: 农民工子女 心理健康 SCL-90
  • 简介:区域跨文化心理学认为不同区域的群体由于不同区域文化的塑造和影响,其心理特征也存在相应的差并。以陈会昌等人编制的《气质类型量籼对湖南甘肃的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大学生气质类型以混合型为主,湖南大学生气质类型为胆汁质、多血质和多血一粘液~抑郁质的人数显著高于甘肃大学生。其结果符合各自的文化精神内核和要求。

  • 标签: 高校学生 气质类型 区域文化
  • 简介:对我省边远地区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调查发现:他们的个人教学效能感高于一般教育效能感;不同性别教师在教学效能感各维度上都存在差异;教龄对教学效能感存在影响但比以往调查所显示的影响要滞后。

  • 标签: 湖南 边远地区 小学教师 教学效能感 学习行为 学习成绩
  • 简介:人既是各类事故中的受害者,往往又是肇事者,同时也是预防事故、搞好安全生产的生力军。而人的安全行为除了取决于拥有过硬的安全技术素质之外,安全心理状态也直接左右了人的安全行为。本文从心理学对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安全心理对平台员工的安全行为的影响,并对造成这些因素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 标签: 安全 心理 EAP
  • 简介:自恋是是指个体将注意力过度投入自身,过度夸大自身、喜爱自身的一种人格特征。人际关系是自恋人格的一个重要的因变量,自恋人格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模式。现有研究大部分是从病理性自恋入手研究自恋者的人际功能失调,但也有研究发现非病理性自恋对人际交往的展开有一定正向功能。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探析自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指出未来研究应着重结合本体实际情况,关注非病理性自恋对人际关系的作用。

  • 标签: 自恋 人际关系 共情 亲密关系
  • 简介:为使大学生减少人际冲突,培养正确的人际关系成败归因方式,在人际关系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基于归因理论来调查、分析大学生对人际关系归因的现状特点,研究表明,大学生把成功的人际交往倾向于内部的(能力、努力)归因,而把失败的人际交往倾向于外部的(背景、运气)归因。据此研究,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策略要遵循双向性原则和辨证性原则;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归因理论;优化归因策略,做出有利归因;指导学生理论联系:重视同辈辅导,消除错误归因;实际抵制外在因素的影响,进行合理归因。

  • 标签: 大学生 人际关系 内外归因 对策
  • 简介:本文通过对美国宗教心理学发展历程的梳理,揭示出美国宗教心理学当前的发展态势及存在的问题。美国的宗教心理学经历了兴起、衰落、复兴的曲折发展过程。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构成了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维度,宗教与人格的关系、宗教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美国宗教心理学的研究中处于突出地位。两支研究队伍的分歧及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者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分歧,系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值得重视的问题。

  • 标签: 美国 宗教心理学 发展历程 研究态势
  • 简介: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mSexRoleInventory,BSRI)自1974年发表后,就被广泛应用于个体性别角色以及做与个体性别角色相关的研究中,但是贝姆性别角色量表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论证的并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分析BSRI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印度和马来西亚以及西亚的以色列等国家(地区)的使用情况,以期为BSRI的应用以及做与性别角色相关的研究奠定基础。

  • 标签: BSRI 性别角色 跨文化一致性
  • 简介:内隐社会认知作为认知心理学中一个崭新的理论命题,是当今内隐认知研究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交织、孕育的成果。这一理论沿袭无意识维度向传统的社会认知——“主体在显意识操纵下对社会性客体的认知加工过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旨在揭示无意识成分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其中之无意识和自动化的研究深化了对社会心理机制和本质的认识。本文拟从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和自动化两个方面予以探讨。

  • 标签: 内隐社会认知 无意识 有意识 认知加工 社会心理机制 显意识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学校教师开始规模流动,我们称其为高校教师的校际迁移。当一个教师迁移到一个新的高校,就面临一个与新组织建立相互认同的社会心理学问题。但无论如何认同,相互的契合都需要一定时间,这种认同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双方各种心理成分之间相互耦合的频率和深度广度。作为新组织的高校必须通过组织政策和组织文化促进相互融合,减少认同感建立所需的时间。当然最关键的是新成员自身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这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咨询辅导部门的心理支持和生涯策划。

  • 标签: 高校教师 校际迁移 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