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乐记》作为儒家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者,强调了音乐的德性教化功能,认为音乐具有伦理性,通过效仿天地之和合,定人伦,并突出音乐对人性情的调节功能,能起到节制情欲、陶情移性的作用。当下,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的社会认识和治理功能,强化音乐的德性教化功能,突出音乐对社会关系的调节功能。

  • 标签: 德性 教化 人性
  • 简介:"忠"是孔子道德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对"忠"的论述非常全面和系统,其中既包括对"忠"的学理性探讨,也包括对忠德的培育、践行等的方法论指导,构成了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完整体系.孔子的"忠"具有泛伦理特征,在他看来,"忠"是一切人都应具备的道德品格,不存在主体上的选择性;"忠"的美德不仅应当施于主体以外的所有人,而且应当施于主体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施于自己的祖国.

  • 标签: 孔子 忠德 伦理定位 主体 客体 培育
  • 简介:傣族是中国云南的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较高文明程度的少数民族。在傣族传统社会,幸福主要被界定为现实生活中的无病无灾状态以及对“涅槃”境界的期待和追求;傣族群众相信幸福是辛勤耕耘和奉持佛法的结果;傣族认为道德与幸福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道德生活与幸福生活具有一致性。

  • 标签: 傣族 幸福 佛教 道德
  • 简介: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目之一。诚信既是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中国传统诚信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特质,其深厚的底蕴和精华对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的借鉴、启迪价值。

  • 标签: 诚信 诚信契约
  • 简介:雅克·马里坦的"位格"理论(源自"三位一体")是关涉人的本体论存在的非常有特色的思想。"位格"是具有神圣性、超越性的实体,其界定着眼于人的精神中高尚神圣的一面,与着眼于肉体及其欲望的"个体"范畴相对。从位格与共同善的关系来看,共同善着眼于位格人的共同福祉,对于世俗共同善而言,作为上帝形象的位格超越于世俗社会。位格理论是马里坦回应基督教世俗化浪潮的理论根基,对于纠正现代人过于注重物欲享受的偏向有一定积极意义。

  • 标签: 马里坦 位格 个体
  • 简介:孙中山的经济伦理思想始终把伦理道德现象建立在对民众生计的考察和认识上,认为民生问题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社会伦理道德是由民生问题引发的。主张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道德标准,在调节个人和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时,强调以自我牺牲、“替众人来服务”为准则。强调权利平等就是民权、民族实现;民权、民族问题解决了,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认为人类要求得道德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以“互助”为原则,减少兽性,发展人性,造就高尚的人格。

  • 标签: 孙中山 经济伦理 思想
  • 简介:"道德勇气"是敢于捍卫道德的勇气,是解决道德困境的关键。拉什沃思·M.基德尔将"勇气"分为两类:"血气之勇"和"道德勇气",认为二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后者为道德原则所驱动。他把"道德勇气"视作三个概念领域的交集:原则、危险和忍耐,认为"道德勇气"是一种义务论式的,而非后果论式的。实际上,真正的"道德勇气"呈现为一种"混合"样态,不仅包括行为者的动机和情感,更涉及对后果的审慎衡量。道德勇气能够通过实践逐渐获得,它不仅是一种德性,更是一种能力。

  • 标签: 基德尔 道德困境 道德勇气
  • 简介: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包括两个大的部分。在本体论维度的阐释中,费尔巴哈强调了人的本质就是物质性,强调生命本身是幸福,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对性的追求甚至自杀都是追逐幸福的表现。在伦理学维度的阐释中,费尔巴哈认为幸福需通过义务、良心去促使人们超越狭隘利己主义的束缚,并建立一种“爱的宗教”来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幸福论的根本缺陷在于缺乏革命的实践品质。时至如今,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对于我们珍惜生命、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 标签: 费尔巴哈 幸福论 本体论 伦理学 实践
  • 简介:禁奢崇俭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不仅对于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于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政机关的廉政建设,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公民个体的道德理念、道德习惯养成、道德行为选择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念,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深远。

  • 标签: 禁奢 崇俭 道德价值
  • 简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探寻中国社会新出路的过程中,梁漱溟等新知识分子倡导乡村建设运动。他从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本位”的认识出发,将“伦理情谊”融入团体组织,依新礼俗为规范,从义务本位确立“团体-个人”中的新关系,以相对论的伦理主义原则培育“团体-个人”中的新观念,以“人生向上”为目标建设中国乡村的团体生活。这种坚持以民族传统资源构建新社会的伦理精神,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但因过度倚重传统伦理道德的力量而忽视其在经济社会变迁中应有的现代转换,梁漱溟的新乡村组织陷入伦理本位主义的理论困境,在“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和培育中出现了种种矛盾。

  • 标签: 梁漱溟 乡村组织 伦理本位 新乡约
  • 简介:人对物究竟应给予物什么样的道德关爱?这是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儒学具有普爱意识,自先贤孟子提出"仁民而爱物"的主张以来,物一直是道德关爱的对象,但同时在"爱有差等"观念的支配下,对物的爱又不同于人,其间显现出普爱与差爱的矛盾冲突。朱熹在本体论上以"生生之仁"确立了人、物的平等意识。而在现实生活世界里,万物所自有的客观等级秩序以及人所面临的不同道德情景,人又会以"差等之爱"的情感方式表现出来。朱熹用"理一分殊"来化解"普爱"与"差爱"的冲突,以"推己于物"和"用之有时,取之有节"的方式展现人对万物的仁爱之情。

  • 标签: 朱熹
  • 简介:价值观是一个统摄各种价值观念的复杂体系,可以从不同维度来分析其结构。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有助于把握其结构。从内容维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建设价值目标、社会秩序价值取向、公民道德价值准则三个方面的内容。从关系维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层面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三个层面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既继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价值观,又是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并与资本主义价值现有质的区别。

  • 标签: “三个倡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结构 内容维度 关系维度
  • 简介:食品消费安全问题,表现为国家或政府为全体消费者提供一套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以及这套体系有效性的欠缺与消费者实现自己消费安全这个基本权利之间的一个矛盾。食品消费不安全不仅仅是市场公平交易的经济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制度的公正安排问题。普遍信任构成了实现食品消费安全所必需的社会伦理条件。食品消费不安全的矫正,需要合理有效的社会基本制度安排,政府监管的到位和规范,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纠正消费观念。

  • 标签: 食品 消费安全 伦理思考
  • 简介:德治思想,即“运用道德的政治手段实现政治的最终道德目的”是儒家伦理价值体系中最终的价值归依。以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为切入点,考察殷周之际德治思想的构建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德治思想的构建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殷商的神本文化——人的价值主体的缺失;用初的敬德保民——人具有了独立的价值主体;西周的礼乐文化——人的类意识的觉醒。可以说,殷周之际统治阶级从神权政治转向德治与礼治,在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历程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标签: 殷周 德治思想 主体意识 类意识
  • 简介:合成生物学被誉为改变世界的十大新技术领域之一,给生物技术产业带来了空前变革,但同时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风险,如何对其进行管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国政府以及组织机构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伦理指导原则,但依然存在诸多管理问题。对此,有人提出自我管治才是合成生物学最好的出路。那么究竟自我管治是否可行?本文将梳理合成生物学的政策和伦理管治现状,分析存在的管理问题,介绍自我管治的经验,探析自我管治在合成生物学中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 标签: 合成生物学 自我管治 伦理探析 可行性 局限性
  • 简介:马克思曾用详尽的论证揭示出现代社会是一个“金融资本统治的世界”。这一世界就是风险社会,是基于对“现代性社会”或当代“社会现实状况”的“不确定性”的一种界定。经济全球化带来与主权国家经济规则之间的冲突,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因素也充满着交融与冲突。

  • 标签: 风险社会 经济规则 冲突
  • 简介:知荣明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性完善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以强化社会成员对荣辱观的认同为着眼点。为此,必须注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功效性和个体功效性的统一,以利益为手段进行价值观导向,建立与健全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在注意教育主体的可信性、教育内容的可接纳性、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的前提下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积极认同,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导作用。

  • 标签: 社会主义 荣辱观 价值导向 道德认同
  • 简介:道德教育的使命是传承文化,培育个体的人文精神,使个体获得自由和解放。在当前中国遭遇的道德危机中,道德教育迷失了自身。道德教育向人文精神的回归可以以人的自由意志为出发点,以文化传承为内容,以情感逻辑为方法三方面完成,从而使道德教育真正履行人文解放的神圣使命。

  • 标签: 道德教育 人文精神 文化 自由
  • 简介:在伦理学研究中,道德想象力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术语。对许多学者而言,道德想象力的合理性是一个悖论:我们既无法想象贫乏的道德,也无法任由想象力在伦理学领域的任意驰骋。康德关于两种同情的区分,承认了具有情感联结能力和理性认知能力的道德想象力(同情)的合理性,否定了同情心的道德价值。认知的与移情的道德想象力分别与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具有密切联系,二者对道德影响和作用的机制不同,将二者视为同一事物近乎矛盾。实际上,二者的矛盾与道德固有的高远性与卑近性的特质是相关的,我们可能无法破解这一矛盾,可行的选择是通过探究这一矛盾所形成的张力以确定道德想象力的范围。

  • 标签: 道德想象力 想象力 道德认知 道德理性 移情 同情心
  • 简介: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状况、社会阅历、生活期望、外出动因、行为方式等方面较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差异,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城市文明更深刻的冲击和振荡,因此呈现出矛盾的整体特征,这种价值观现状与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自体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社会应该从制度变革、组织引导、培养提升三方面入手,缓解并消除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矛盾现状,引导他们完成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渐近和归依。

  • 标签: 新生代农民工 价值观 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