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美德与知识关系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充满争议问题。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中知识”尽管也包含道德知识,但主要指的是理智知识,不仅如此,他这一思想经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提升成了一般哲学层面上观点,并且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特征。在区分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基础上,康德区分了具有自然必然性自然世界具有自由必然性道德世界,以及区分了研究自然世界自然形而上学研究道德世界道德形而上学,据此,他在一般哲学意义上把真与善区分开来,把求真(它以知识为目标)与求善(它以美德为目标)区分开来(它内在地包含了在伦理学意义上把知识与美德区分开来),实现了在美德与知识问题上对于传统形而上学超越。康德超越其实是休谟区分事实命题与价值命题之思想进一步发展,它是对美德与知识关系正确处理,但是,如果不像康德那样把伦理学仅仅看成形式主义唯动机论伦理学的话,那么,像康德那样把理智知识完全排除在道德特别是道德判断之外做法也会对伦理学造成某种伤害。

  • 标签: 美德 知识 等同 不等同 超越
  • 简介:康德道德目的论系统不仅是其目的论思想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实践哲学中一个独立理论。在结构上,这个系统包含两个部分作为形而上学基础目的王国系统作为形而上学理论道德目的学说及实用目的学说。在内容上,目的王国系统是一个资格体系,其质料是作为自在目的理性存在者,其形式是定言命令目的公式,其完整规定类比于自然王国系统。虽然人能够在目的王国中作为自在目的而实存,但是他毕竟是有限理性存在者,在现实中要实现自己道德性必须克服感性欲望按照道德目的去行动。以此为基础,道德目的学说质料是作为德性义务"同时是义务目的",其形式是德性学说至上原则,其系统建构以德性义务系统为基础。从属于道德目的学说实用目的学说以实现幸福为最后目的,以经验性明智原则为形式,并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 标签: 目的王国 自在目的 道德目的 实用目的
  • 简介:如果想了解技术本质,那么不能从机器时代技术开始,更不能从这一会让人误入歧途观念——技术目的就是机器工具制作——开始。对于动物自由移动生命而言,只有奋斗才是它生存策略,才是它面对"其他生命"优势或劣势,这一点决定这一生命类型历史,决定它命运是屈从于他者历史,还是成为它们自己历史。故而技术是生命策略。技术是这一策略内在形式,争斗过程是这一策略外在表现。

  • 标签: 斯宾格勒 生命 策略 技术
  • 简介:黑格尔国家学说之所以屡遭非议和曲解,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扬弃了近代以来主流政治学说所依据自然法传统。在黑格尔看来,古典自由主义者从契约论出发把国家看作是个人权利消极保卫者,其内涵等同于处于应急状态中市民社会,黑格尔因而称其为外部国家;它不但保留着自然状态残余,甚至还会产生和加剧诸如腐化与赤贫相伴现代性危机。与之相对照,黑格尔所神化内部国家或理性国家以实体化条件制度化机制来整合保障市民社会中个体性自由,并将其扩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范围高度。黑格尔对于自然法传统这一创造性转化不但用主体性自由取代了现代权利观念与国家制度自然基础,而且为建构当代正义规范理论、超越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争论提供了不可替代理论范本思想准则。

  • 标签: 国家 市民社会 自然法 自由
  • 简介:自然权利学说式国家其政治计划是由洛克给定,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所有人都同意为基准“契约国家”;而其经济计划是由亚当·斯密给定,其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以自由竞争为基础而形成自由经济市场。该国家承诺将实现所有人自由权利。但是通过黑格尔对自然权利学说“形式自由”批判及对当时英国现实五个问题考察,发现它并未能实现自己承诺,反倒走向了自己反面。

  • 标签: 自然权利学说 契约国家 自由
  • 简介:谢林认为费希特对反思性自我把握逻辑困境批判陷入了循环论证。为了克服这种循环,谢林让自我意识跨越了主体性界限,作为“第一性东西”,这种绝对自我意识使认知,而且使对反思直观成为可理解。谢林称自我意识对自身这种“认知”为“智性直观”,智性直观之被反思只有通过想象力审美活动才是可能。谢林把对艺术产品审美直观也称作哲学工具论凭证。为了能够系统地理解人类自由本质问题,谢林给出了一种有生命、实在自由概念,为一种不仅把善,而且把恶开启为人类自由选择权哲学提供了空间,在此意义上到达了唯心主义边界。

  • 标签: 谢林 唯心主义 智性直观 艺术 自由
  • 简介:黑格尔法哲学(即客观精神)是自由意志实现自身历程。思维和意志作为精神不同环节,在自由意志历程中不断地相互转化,并在其中实现精神同一。自由意志包含三个环节:第一,普遍性环节即思维,体现为抽象自由;第二,特殊性环节即意志,体现为特定自由;第三,单一性,即前两个环节合题(同一),体现为现实自由。自由概念在抽象法领域中历程,是一场抽象普遍意志自身扬弃运动,是意志历经从抽象规定向自我相关规定发展过程。该过程同样体现三个环节:第一,所有权是对纯粹抽象人格否定,但所有权只是抽象"我东西"规定,尚未在意志内部获得定在,因此它需要过渡到诸意志间关系,即契约;第二,契约以双方意志为中介,形成共同意志,但仍不是普遍意志;第三,在不法中,欺诈犯罪展示了特殊意志之间以及普遍意志与特殊意志之间矛盾运动。刑罚(作为普遍意志抽象法)通过否定特殊意志对普遍意志否定,从而实现意志否定之否定,并形成意志自我相关,进而实现向道德过渡。

  • 标签: 黑格尔 意志 思维 自由 抽象法
  • 简介:实用主义与德国哲学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隐蔽而重要内在关联,这一关联最为突出地表现在新老实用主义对黑格尔观念论哲学批判继承上。美国新实用主义者理查德·罗蒂将这一关系概括为实用主义是一种自然化黑格尔主义。在罗蒂这里,自然化以及自然主义乃是作为先验哲学对立面,即"去先验化"而得到论述。因为罗蒂所理解先验哲学基本上指就是康德哲学,从而忽视了德国观念论、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人对先验哲学推进发展,如此一来也就无法看到后起先验哲学传统对近代表象主义认识论成功突破,这一突破最早同时也是最为成功地表现在黑格尔这里。黑格尔思辨逻辑学并不像罗蒂认为那样带来了一种先验哲学自然主义化,而是将先验哲学导向了一种现象学本体论方向。罗蒂反表象主义走向了语言行为主义,但是他忽视了黑格尔式反表象主义策略。

  • 标签: 先验哲学 自然化 实用主义 语言行为主义 表象主义
  • 简介:"机械"有机",它们是目的论批判所借助一种重要思考媒介,是参照目的原因性"远距离类比"。目的原因性是倚赖目的论判断力这一认识机能,归根到底是不考虑任何经验性自然规律而只通过理性才可能。由于整个现象界都可通过机械作用而生成出来可能性是不能排除,康德只有假定或引入物自体并配以智性直观可能世界,才能给有机体目的因果性提供彻底可能性。合目的性原则作为一种理性批判原则,对于辨别合目的性或者目的论滥用弃用形态仍然有借鉴意义;但康德把自然最终目的定位于人主观性状形式方面,可能也错过了以感性为出发点一种目的论方向。

  • 标签: 康德 目的论批判 有机物 机械 合目的性
  • 简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所说“目的自身”首要是一个规范性概念,而不是如奥尼尔-森森在其《康德论入尊严》所宣称是一个描述性概念。森森正确地论证,尊严不是一个表达某种模糊属性之价值概念。但是他不承认,尊严基础在于与我们自己一种关系,其中,我们作为意志主体规定自己。虽然尊严不是道德律约束我们理由,但是它对我们理解康德责任概念尤其重要。尊严标志着自由自由法则对自然法则在规范性上优先性。

  • 标签: 目的自身 道德律 定言命令 责任
  • 简介:路·德·福斯彼得·琼格斯在本文中分别讨论了黑格尔“理性”概念“信仰”概念。福斯认为,黑格尔“理性”概念是耶拿时期在谢林影响之下开始提出并成为哲学主题,他后来逻辑学哲学都是关于理性科学,只不过前者陈述是理性本身,而后者陈述是理性现实性。琼格斯认为,黑格尔“信仰”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一种否定性含义,指的是一种直接、主观认其为真,它与间接、客观知性认知相对立;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它开始获得一种中性含义,即指精神见证,它是信徒与信仰根据之间中介。

  • 标签: 黑格尔 理性 信仰
  • 简介:《实践理性批判》以“理性事实”证明了纯粹理性是实践,并赋予了自由理念以客观实在性。本文将通过分析第二批判“对分析论批判阐明”、“结语”其他文本,证明只有将理性事实看作康德实践理性实验一个组成部分,才能使它第二批判目的论证思路结合起来:这个实验通过每一个人实践理性判断区分了纯粹道德法则经验性原则,为道德哲学树立了正确前提。本文还将通过《纯粹理性批判》里理性实验比较,探讨实践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具体含义实践理性实验深层次意义。

  • 标签: 理性的事实 理性实验 每个人的理性 哥白尼式的革命 天才的亢奋
  • 简介:康德的人格(Person)是跨此岸彼岸、跨越现象界本体界,是身体灵魂结合;人格性(Personlichkeit)则是完全属于彼岸世界或“理知世界”。当我们把人性置于人格中来考察时,由于人格本身跨两界性质,人性本身也就被提升到了具有人格性尊严高度,甚至凭借人格性而上帝意志联结起来了。人格是使一般人性被提升到人格性本源要素,它使人不仅具有此岸主观目的价值,而且具有彼岸、理知世界中绝对价值;人格是使人性提升到人格性中介。目的公式要求我们在把人性当作手段同时记住有一个最高限制性条件,就是把人格中的人性当作目的。人性也具有双重性,所谓人“本性”(Natur),一个是指人自然性、自然本能,一个是人性本质,其中包括理性能力,也就是自由地设定目的能力。但人性只是理性设定一般目的能力,人格性则是特指理性设定道德目的能力。人性与人格虽然都具有双重性,但人性还属于此岸世界,而人格则通过人格性跨入了彼岸世界。如果没有人格或人格性,人与动物区别仍然只在于人是“高级动物”,而不具神圣性崇高性。目的公式中“人格中的人性”应该指把行动者本体设立道德目的能力考虑在内的人性,是一种从两界统一来看的人性,或者说,是一种具有完善化可能性的人性。所以有限理性存在者有两类目的,第一类目的是一般目的,即主观目的或相对目的;另一类目的是单凭理性给予目的,即客观目的或绝对目的,又叫作“自在目的本身”,这类目的没有掺杂感性东西,具有绝对价值,所以这样一类客观目的是对所有的理性存在者都有效。人格中的人性一方面具有设定道德目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将自�

  • 标签: 人格 人格性 目的公式 自律公式
  • 简介:约纳斯认为,有三个特征把动物生命与植物生命区分开来:运动、知觉、情感。动物生命最大奥秘就在于它在直接关注间接满足之间所能够维持缺口。出于这一居间状态原则,动物运动、知觉情感都涉及主体-客体分裂。这一分裂处于整个动物性现象根基处,也处于动物离开生命植物模式根基处。约纳斯在这里所做就是理解这一分道扬镳性质。

  • 标签: 运动 感知 动物灵魂
  • 简介:康德直观理论是由感性直观、想象力智性直观三个层次构成。直观在第一批判第三批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其他道德哲学著作中,康德明确拒斥了直观作用,这种拒斥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分析论中。然而直观在康德道德哲学中仍然以一种间接方式发挥着作用,即康德借助于类比象征,用可直观之物来表现不可直观之物。从象征角度也可以理解康德提出"德性义务图型"这一看似自相矛盾概念。

  • 标签: 直观 道德 图型 类比 象征
  • 简介:康德在论及纯粹理性法规时,提到了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最后目的",但未给出明确界定。学者们对此有不同解释。康德此处论及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并不在于人德行(德性)与幸福,而在于推出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理性纯粹运用"最后目的"也并不在于人德福相称或统一("圆善"意义上至善),而在于由人意志颁布无条件地有效道德法则或命令。康德指出,意志自由这一"最高目的"确保了人理性能够为意志颁布道德法则,换言之,意志自由是道德法则直接"存在根据";灵魂不朽这个"最高目的"担保人行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法则要求(出于对法则义务而展开行动,做自己应该做、不是配不上幸福事情);上帝存在这个"最高目的"则担保人做了自己应该做事情之后能够享受到配得上德行幸福,即给人德行(作为原因)以幸福结果。"最后目的"则是为人实践提供普遍道德法则。

  • 标签: 康德 最高目的 最后目的
  • 简介:《安提戈涅》是古希腊著名悲剧,也是西方哲学史中重要话语元素。在《精神现象学》《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黑格尔施蒂纳将《安提戈涅》作为理论架构要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此进行了总评阐发。黑格尔与施蒂纳在《安提戈涅》中张力,意味着历史、价值、文化如何进入现代性根本问题。因而,表面上马克思谨慎赞同黑格尔对象化处理方式,但施蒂纳《安提戈涅》阐述中蕴含了更具突破性现代性意蕴,直接改变了马克思思维轨迹。文章通过分析三者在《安提戈涅》问题中思想纠葛,厘清马克思对两人真正判定,一探马克思向现代性语境中虚无主义问题转向。

  • 标签: 《安提戈涅》 现代性 悲剧 马克思 施蒂纳
  • 简介: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中情感进行一个全面的挖掘、整理阐释,并为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角色给出一个合理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应用及扩展”阶段。在酝酿阶段,康德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每一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主要类型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道德情感、支持性道德情感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一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宗教上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性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是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前期维特根斯坦对于意义意谓概念非常关注,该对概念正确理解对于把握其语言哲学具有至关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围绕学界对于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该对概念翻译问题出发,分析比较弗雷格与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理解之间差异,并同时勾勒出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理解思想变化过程,分析清楚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命题具有意义,只有名字具有意谓原因,最后阐明揭示前期维特根斯坦意义图像论中命题如何具有意义逻辑语义根据。

  • 标签: 前期维特根斯坦 意义 意谓 弗雷格
  • 简介:在词源学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了没有个性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