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有关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直以来主要集中在他前期后期思想上。但他哲学在前后转型时,中间曾经历了个思想剧烈变化过程。1929年,维特根斯坦返回剑桥,并提出他前期哲学思想不同思想——现象学思想。维特根斯坦将我们感觉的当下经验视作"现象",用来描述这种现象就是他提出现象学语言"。现象学语言作为描述现象工具以及现象显示场域,在对现象描述中尤为重要,所以阐释现象学语言过程就是展开维特根斯坦对现象思考过程。维特根斯坦将我们对个实体描述划分为两种描述方法,种是将它当作物理对象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另种是根据我们感觉直接经验得来现象现象背后逻辑形式要用现象学语言才能描述。维特根斯坦对于现象学语言描述现象选取个典型例子就是他多次提到"颜色不相容"现象。颜色不相容就是说"同个地方不能同时存在两种颜色"。颜色不相容可能性不是事实可能性而是逻辑上可能性,因为颜色不相容是由于颜色系统自身逻辑形式决定,表达它命题,也受到命题内在句法规定。所以现象学语言是种先验性研究。但是现象作为"似是而非的当下"在时间中现象学语言是矛盾,并且现象学语言由于自身描述是个体感觉经验,它与私人语言样,旦存在就会造成语言表述交流功能丧失,所以它们不可能存在于共同体中。由于外在内在原因,现象学语言在1929年底被维特根斯坦放弃了,同时维特根斯坦将目光聚集在了日常语言上,渐渐展开了他后期哲学。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现象学 现象学语言 日常语言
  • 简介:现象学作为认识论,在对象问题上不同于近代认识论中对象。近代认识论中对象都是不言而喻自然对象或自然客体。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中对象是构造意识对象,是意识体验中被给予东西,是内在现象,或者说是内在意识和纯粹意识。现象学认识论中对象初阶构造主要包括两部分,部分是最为基本意识构造,另部分是时间意识构造。意识自身构造共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体验、意向性、执态或行为、注意或统觉。时间意识构造主要包括滞留、原印象和前摄三部分

  • 标签: 现象学认识论 对象 初阶构造
  • 简介:本文通过对《精神现象学》中相关内容分析解读,具体展现出信仰本质结构、启蒙对信仰批判、启蒙肯定命题以及启蒙如何走向绝对自由、如何由于自己局限性而走向自己否定。绝对自由最大局限在于没有自己限度,没有建立起自己自律,而只是停留在自由任意性之中,从而最终走向绝对恐怖。只有克服这些局限性,才可能建立起个能够保障所有人最大自由社会。可以借鉴信仰里面某些积极因素,即信仰层面那种富有张力矛盾对立结构,通过设立个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理想目标来扬弃启蒙精神有限性,从而导致精神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 标签: 信仰 启蒙 绝对自由 《精神现象学》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决定性要点解读,是极具批判性。他批判经历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是对存在(ousia)时间性解释,最后是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种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种“范畴系谱学”或者种“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性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本文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开端分析出发,梳理出二者对笛卡尔前提批判观点,并试图证明二者批判实则将笛卡尔开端中“我思”理解为独立奠定表象世界秩序反思性实体。面对误解,笛卡尔文本足以为自己辩护。“我思故我在”是个有限且不完满开端,文章通过论证这开端有限性,“我在”和由此构建表象世界真实性,试图说明笛卡尔对自我发现及这发现意义,并就笛卡尔所建构表象世界真实性对海德格尔批评做出回应。

  • 标签: 我思 我在 对象实在性 形式实在性表象世界
  • 简介:在词源学和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了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康德类比即实体性类比论证值得研究。它主要目标是论证实体在现象变化中持存。对此,康德给出了三个论证。第版论证从主观领会入手,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经验性表象基底,但由于其存在跳跃和缺漏,最终不令人满意。第二版论证转换角度,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基底,论证简洁明了,弥补了上述不足。为了说明实体为何不生不灭,康德还补充了个论证,它方面捍卫了第类比论证目标,另方面为第二类比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康德类比论证是可以令人接受

  • 标签: 康德 第一类比 实体性 第一版论证 第二版论证
  • 简介:康德以其"哥白尼革命"实现了对传统符合论哲学翻转,王阳明则以"龙场悟道"为标志实现了对传统理学翻转。两位哲人均旨在解决知识如何可能问题,并且其思路都是先验唯心论。在道德哲学中,两人均从主体内部寻求道德行为根据,强调遵法守理重要性。康德以自由定义人尊严,王阳明则以"洒落"作为人生最高境界。

  • 标签: 先验 良知 自由
  • 简介:穆勒《逻辑体系》论及了莱布尼茨、康德、兰贝特三位德国学者有关思想,而自这本书被译介到德国之后,也受到了狄尔泰、布伦塔诺、弗雷格、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众多德国学者关注。对穆勒《逻辑体系》和德国哲学之间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考察旨在为德国哲学研究知识背景提供个有益补充。

  • 标签: 穆勒 《逻辑体系》 德国哲学
  • 简介:文艺复兴后德国直处于欧洲文化边缘,路德宗教改革以后确立了近代德意志民族统语言,但政治上却是松散乃至分裂,思想、文化十分保守。是莱布尼茨悄然改变了德国哲学庸俗势头,他继承古希腊以来哲学和美学传统,构建了独特单子论哲学体系应对时代精神危机,并率先开启了对16~17世纪以来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整合,开辟了德国近代哲学和美学自我觉醒道路。

  • 标签: 莱布尼茨 美学 单子 前定和谐 理性
  • 简介:黑格尔国家学说之所以屡遭非议和曲解,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扬弃了近代以来主流政治学说所依据自然法传统。在黑格尔看来,古典自由主义者从契约论出发把国家看作是个人权利消极保卫者,其内涵等同于处于应急状态中市民社会,黑格尔因而称其为外部国家;它不但保留着自然状态残余,甚至还会产生和加剧诸如腐化赤贫相伴现代性危机。之相对照,黑格尔所神化内部国家或理性国家以实体化条件和制度化机制来整合和保障市民社会中个体性自由,并将其扩展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范围和高度。黑格尔对于自然法传统创造性转化不但用主体性自由取代了现代权利观念与国家制度自然基础,而且为建构当代正义规范理论、超越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争论提供了不可替代理论范本和思想准则。

  • 标签: 国家 市民社会 自然法 自由
  • 简介:康德在般判断力下区分了规定判断力和反思判断力。然而,受黑格尔影响,伽达默尔认为,在现实认识和实践中,二者是很难分开,伽达默尔不仅意识到了这点,而且将反思判断力实践智慧联系起来了,这既具有解释学意义,也具有般哲学意义。它可视为伽达默尔对哲学个重要贡献。

  • 标签: 判断力 规定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 实践哲学 实践智慧 解释学
  • 简介: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有关共产主义论述之间具有某种致性。以私有财产为视角,这种致性表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两种扬弃形式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进行严格区分两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致性;其次,在私有财产积极本质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考察异化积极意义之间具有致性;最后,在私有财产扬弃方式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发现扬弃破绽之间具有致性。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第三者问题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非常重要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三者问题同样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重要且合理问题。但是,学界对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演绎所做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第三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是联结纯粹审美判断主词和谓词第三者,是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演绎理解成是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审美共通感地位是基础性,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发挥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性,更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
  • 简介:海德格尔和福柯时常被责难为伦理-政治终结者,认为他们不愿意或无能于为合理道德或政治判断提供基础。对海德格尔责难般都针对他思想高度抽象哲学化形式,他存在论至高无上优越地位以及他对"常人"蔑视,因为这三者破坏了道德原则和政治责任。而谱系学研究则使福柯相信规训母体无处不在,所以并不存在最终自由。静止、规训化力量网络是不可逃离,种"怀疑式诠释学"取消了任何获得崇高伦理政治地基希望。本文试图表明海德格尔和福柯确实为我们审慎行为和思想,为我们实践智慧提供了资源。通过规定种引人注目的关于教养之培育叙事,他们都含蓄地突出了道德政治判断重要性。

  • 标签: 海德格尔 福柯 叙事 伦理 政治
  • 简介:在精神成就创造过程中,难免地伴随着是精神力量衰败。这种衰败在哲学领域体现即经验之路展开,以及超拔之思隐遁。在嘈杂声音之后,精神救赎路何在?如果连探寻的能力都丧失了,得到答案之途愈发遥远。

  • 标签: 在者 《形而上学导论》
  • 简介:美德知识关系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个十分重要但又充满争议问题。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中“知识”尽管也包含道德知识,但主要指的是理智知识,不仅如此,他思想经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进步提升成了般哲学层面上观点,并且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特征。在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基础上,康德区分了具有自然必然性自然世界和具有自由必然性道德世界,以及区分了研究自然世界自然形而上学和研究道德世界道德形而上学,据此,他在般哲学意义上把真善区分开来,把求真(它以知识为目标)求善(它以美德为目标)区分开来(它内在地包含了在伦理学意义上把知识美德区分开来),实现了在美德知识问题上对于传统形而上学超越。康德超越其实是休谟区分事实命题价值命题之思想步发展,它是对美德知识关系正确处理,但是,如果不像康德那样把伦理学仅仅看成形式主义唯动机论伦理学的话,那么,像康德那样把理智知识完全排除在道德特别是道德判断之外做法也会对伦理学造成某种伤害。

  • 标签: 美德 知识 等同 不等同 超越
  • 简介:通过质疑语言和规则之间存在强力联系假定,该文认为我们从维特根斯坦关于遵守规则讨论中并不能得出标准解读观点,即认为私人语言是不可能。该文从区分语言和规则以及私人规则和公共规则之间不同角度,为私人语言和私自遵守规则行为存在作了辩护。该文指出,我们并不是通过遵守规则而理解语言,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202节中说个体间公共规则不可能私自地遵守或许是对,但是如果存在私人规则的话,那么这些规则当然可以被人们私自地遵守。我们推理过程和实际生活中存在这样私人规则。该文得出结论认为,私人规则遵守不是不可能,只不过不同于公共规则遵守而已。维特根斯坦需要在种特殊限定公共意义上来使用"规则"。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遵守规则 私人语言 私自地 公共规则
  • 简介:弗雷格和胡塞尔是20世纪影响深远两位重要哲学家,他们各自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传统开创者。有意思是,他们都将批判哲学中心理主义思想作为其哲学工作重要内容,并由此引发了西方哲学界围绕心理主义反心理主义持续争论。研究弗雷格和胡塞尔反心理主义思想有助于揭示他们在哲学上相互影响区别,理清分析哲学大陆哲学分野线索。特别是在当代语言哲学、知识论和逻辑学领域中"自然主义"复兴背景下,不少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是否有必要反对心理主义"以及"弗雷格和胡塞尔是否彻底驳倒了心理主义"等问题。重估他们反心理主义思想,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以心理学为代表自然科学对于当代哲学在研究主题和方法论上影响和意义。我们将从逻辑学和语言哲学这两个重要角度出发,对弗雷格和胡塞尔反心理主义思想及其在当代影响进行再评估。

  • 标签: 反心理主义 弗雷格 胡塞尔
  • 简介:本文致力于分析《实践理性批判》中“敬重感”和《判断力批判》中“崇高感”,指出它们作为心灵智性情感,在现象学意义上已然揭示出了“理念”在实践范围内显现。进步分析来看,这又涉及想象力综合能力。正是想象力提供了个感性知性二元和解可能路径。因而“情感”和“理性”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矛盾,重要在于心灵诸官能和解,而正是通过对心灵智性情感现象捕捉和观察,让我们看到了这实践可能性。

  • 标签: 敬重感 崇高感 想象力 心灵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