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易传》中“象”字具有意涵:一指内在于《周易》古经文本卦爻之象,二指外在于古经文本自然、人事之象。在《易传》论“象”诸语中,此二义参差并见。相较于涉乎古经之外后者而言,前者直观地纯然存于古经之内,更加反映了古经文本本质特点。因此,较之杂用“象”之二义以至于招致混乱王弼“言象意”之说而言,《易传》“言象意”之说专门论述卦爻象与“言”“意”间关系,是一种更贴合古经本质特点学说。

  • 标签: 《易传》 王弼
  • 简介:现代意义上公正依据类:一类是理念依据,包括平等,自由,社会合作诸项理念,另一类是现实依据,包括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这依据规定了现代公正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则,忽略其中任何一类或一项依据,对于现代公正理解都会流于偏颇,完整地理解与把握现代公正各项依据,是确立现代公正基本内容与基本规则必要条件。

  • 标签: 公正 现代社会 现代化 市场经济 社会合作理念 平等理念
  • 简介:子张“书诸绅”并非是匆忙应急的当场行为,而是一种慎重事后书写。将之理解为匆忙地记录孔子言语,不但忽略了“绅带”在古代服饰中重要地位,也漠视了孔子与子张对话基本逻辑,更没有考虑“子张书诸绅”背后文化依据。绅带是礼仪用物,子张书写内容是“言忠信,行笃敬”,主观意图是随身携带、时刻铭记。子张“书诸绅”是在制作衣带铭,他书写行为是历史传统延续,文化语境必然,而并非偶然性灵感进发。子张行为在孔门弟子中并非唯一.子路、子贡行为足以证明这一点。

  • 标签: 《论语》 绅铭文 文化传统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唯物论为指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之上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根本所在。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哲学依据 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出现一大学术景观,就是“中”“西”“马”这三大思想学术传统对话。时至今日,各方学者都作出了相当努力,且已产生积极效果。在现代社会,思想多元化及其良性互动,既是社会合理分化和开放表现,又是它得以保持生机和活力关键所在。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大陆已跨人现代性大门,尚未完成社会转型也将由于“全球化”与“地方性”相互转化这一新时代趋势,被赋予更加丰富内涵,并将产生更广泛影响,从而使中华文化复兴与人类文明秩序重构高度地关联起来。为了顺应并实现这一客观要求,我们就要大力开发和调动各种思想学术资源,特别是促进“中”“西”“马”这三大学术传统交流对话,在理论上推陈出新。这里要辨析和解答一个前提性问题是,“中”“西”“马”对话何以可能?

  • 标签: 交流对话 “马” “西” “中” 现实要求 未来前景
  • 简介:本文对《易传》之成书及学派归属问题得出自己结论后,从人类社会演进图式与“三材之道”、《易传》与理想人格塑造、《易传》与主体价值实现三个层面对《易传》儒道结合政治思想特征做了深入剖析,指出《易传》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观,在吸收和借鉴道家思想及阴阳家思想基础上,把它们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思想内容,在更高层次上建构了儒家天道观和人道观,从而达到为儒家思想寻求形而上价值依据目的。

  • 标签: 学派 三材之道 理想人格 主体价值
  • 简介:当我们把规范性关联于行动者时,我们就是在探讨有关行动实践理由问题。一般来说,有关行动理由规范性说明一方面要对行动动机给予说明,另一方面要对行动理由普遍客观性给予辩护。如果行动理由在根本上关联于行动主体,那么对行动理由主观动机解释就总是具有相对容易可理解性,而对于一个关联于主体行动理由如何具有客观性辩护却并不那么直观。

  • 标签: 行动主体 可理解性 主观动机 客观性 行动者 关联
  • 简介:高怀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首次出版于台湾1978年)。全书共17万字,242页,对汉易学作了系统论述。该书目录前附有“本书主要易学家年表”和“汉易学传承表”,正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对汉易中几个特殊问题进行了讨论,第一个是易与秦火问题,对汉易来源作了清晰考辨;第二个是易传承问题,作者按时代划分三个段落考查了汉易学传承;第三个是易伪书问题,

  • 标签: 易学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两汉 时代划分 传承 汉易
  • 简介:民族文化有共同形上根源,价值根源平等,有独特文化内容。复兴传统文化,要有理性认识。.以柏拉图“理型论”和宋儒“理一分殊”观安置人类文化,形成“文化三论”文化思想模型,可以确立复兴中国文化理论基础。

  • 标签: 传统文化 理论模型 文化三层论 中国 民族文化
  • 简介:本文在笔者以前考证基础上,又以读书所得新证据对北宋刘牧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考证。并以考证结果为根据,对诸多巳成“事实”进行了商榷,指出。三衙刘牧无任何易学著作存世;朱震等有关“河洛”图书传承代次,全是瞎说,不可再引以为据;“河洛”图书内容出于彭城刘牧著一卷本《易散钩隐图》之后,很可能是其弟子窜入;范谔昌“象学”并不讲“河洛”图书,以此溯及陈抟之“象学”亦非“河洛”内容,范氏晚于彭城刘牧.并非其师等。最后指出;彭城刘牧讲太极大道,理应在“宋明理学”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 标签: 刘牧 三衙刘牧 彭城刘牧 易散钩隐图 北宋 易学
  • 简介:文章从跨文化翻译视角对比了美国汉学家李克和中国学者翟江月《管子》英译本.李克翻译重在介绍,鲜加评论,旁征博引,考证精详.其特色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力求形式对等.翟江月译本采用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策略,力求功能对等;她译文语言平实,易于理解.个译本各具特色,也各有不足,但是都为“中学西传”做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跨文化翻译 管子 异化 归化 形式对等 功能对等
  • 简介:历史是在思想之中得到把握的人类生存活动之整体。它不是一般过去,而是有意义、能被我们所理解过去。而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对这种整体意义一般否定。虚无主义并不是泛泛地关注于“无”本身,而是要将一切存在者在根据或结果上归结为“无”。它是一般、普遍东西,是消灭了内在结构与自身发展东西,是可以被想象出来最为一般无规定性东西。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种类 整体意义 生存活动 一般否定 内在结构
  • 简介:儒家思想因其能够为传统社会提供稳定精神基础而成为被“显性宣扬”官方意识形态。但权力私产化诱发残酷争夺及儒家与专制政治某些理论冲突,使后者需要通过法家思想“匿名运用”为其提供非德性方法论。“家天下”作为政治运行基轴,使维系专制政权稳固才是唯一“里”,儒法道只是作为手段而分别予以“显性宣扬”与“匿名运用”“表”,它们之间虽存在运用方式差异,却都被“买椟还珠”。

  • 标签: 儒表法里 家天下 显性宣扬 匿名运用
  • 简介:摘要:阳明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对四句教颇持歧解,后人因此持续对“无善无恶”进行若干辩论。黄宗羲较支持钱德洪,牟宗三则倾向于王畿。然考察《传习录》,另有一组渐顿、本体工夫对比,即阳明“心即理”与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而这其实才是阳明阐发良知学基源问题。对照之下,钱德洪理解显然近于此说,而较不契于阳明晚期以无善无恶说良知说法。同时,阳明良知除了心性本体之外,另有存有本体意义。从对“恶”处理来看,者之间显见差异。从心性本体而言,恶来源是外在、后天。但从存有本体而言,就不能说另有外来障蔽;于是,恶便成为自身异化。对此一问题,阳明本身并未有解,牟先生则藉由《大乘起信论》“依于一心有二门”理论模型说解之。不过,我们认为《大乘起信论》之说与“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并不相同。同时,再比对钱、王之说,二人虽也有“心无一善”说法,但前者乃是指“不心外求理”,后者则是指“空洞无一物”,显然对良知本体理解颇不相侔。准此可知,阳明良知教当有前后期之差异,而后期在道德之外,明显另具佛、道二家超越善恶、超越道德之意义。

  • 标签: 良知 存有 本体 无善无恶 至善无恶
  • 简介:《论语·泰伯》“曾子有疾”章都是关于曾子临终场景记录,编次倒置彰显了孔子守死善道教诲主题。守死、善道是曾子守死心态和修身意志表征,因而守死得以守护死亡、喜悦全归,善道得以留存礼之不善而“贵乎道”之善。检视身体、踏上9-3途之守死是对死亡接纳,因而守死指涉修身外延;人之将死,尚能“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此之善道是对生命坚持,因而善道指涉修身内涵。曾子身体爱欲,是孝和仁巅峰体验;“言不远身”,“行不远身”,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风范和儒家修身哲学革命性、彻底性表达。

  • 标签: 《论语》 曾子 守死 善道 爱欲 修身